研究|你所不知道的《绿巨人传》(下)

作 者 :猫 吧 人 工 置 顶 社
时 间 :2 0 1 8 - 0 7 - 0 7
原 帖 :本 文 最 先 发 布 于 贴 吧
三、电影剧情和人物分析
By 幸福的铜锣烧
由于本作剧情交代的比较模糊,科普电影到底讲了什么故事就成为了本文绕不过去的一件任务。笔者无意写流水账,本文就试着从主要人物内心的变化过程来梳理剧情的脉络。
(一)莉蕾公主
关于莉蕾的身世,上文已经提到她是绿之星的国家元首,王位世袭自她已过世的双亲。那么莉蕾对于自己的职务是怎么看的呢?似乎和奥黛丽赫本在《罗马假日》中饰演的公主一样——她对不得不应付的政治活动感到厌烦,同时还会擅自离开宫殿。这位少女显然有些青春期叛逆的性格,因此总是对身边的侍从发脾气。 只有在不得不披上夸张的公主礼服参与正式政治活动时,这位少女一改平时叛逆元气的作风,换成了母仪天下的姿态。以熟练的演说煽动了在场所有议员甚至包括笔者……相信很多喜欢本作的观众都对莉蕾的演说腔调印象深刻。

一个叛逆元气的美少女,同时又是一个国家的领袖,这就是莉蕾在电影初期给人的形象,此时莉蕾的形象已经非常立体,足够引起观众的兴趣了。
电影剧情持续推进,就像《罗马假日》里奥黛丽赫本饰演的公主擅自出宫玩耍走丢了一样,莉蕾也在擅自出宫玩耍时迷失在了绿之星乡村中,由于种种原因她和大雄他们走在了一起。这段乡村旅行也成为了公主内心的成长之旅。 起初,莉蕾习惯性地摆着那份公主的架子,对于森林原住民“侵占”所谓皇家资产——树林里果实的行为指指点点,又拒绝与大家一起享用果实。

但是看到旅行中大家彼此分担痛苦和快乐的点点滴滴,她的内心是充满矛盾的。

经过一路上的艰难跋涉,莉蕾看到了大家互相扶持到达村庄的过程。她认识了大雄、静香、树小子等朋友,也重新认识了自己。


她原本只是一个会很熟练地扮演公主这一角色的人偶,她存在的意义只是为了国家礼仪和煽动议会。而现在,祭典的篝火最终融化了她冰封已久的内心,装扮出的姿态逐渐被真实的情感所取代。她意识到自己有责任为朋友、为绿色做些什么,她开始思考绿之危机的真正来源……


(二)树小子
起初,树小子是满怀感恩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大雄在垃圾堆里将它带回家,哆啦A梦的道具赋予了它自由行动的能力,小镇上的大家也乐于和树小子一起玩,他们让树小子感受到小镇生活的温暖与幸福。特别是手拿红色水壶的小女孩与树小子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时光,因此代表着温暖的红色的水壶的形象就深深烙印在树小子的心中。

树小子是一个活泼,细致,好奇心旺盛的孩子。在发现后山的异样后,它偶然通过了亚空间隧道进入了“绿之星”。在“绿之星”上,树小子认识了莉蕾公主和长老两位朋友。因为树小子请求长老使出神迹治愈受伤的大树,所以长老认为树小子是一个“善良的孩子”,并且赋予了树小子力量。由于长老就是绿之星本身,也就是说树小子具备了使用绿之星力量的潜力。

在“绿之星”的旅行当中,树小子开阔了眼界,在整个宇宙的维度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具有了身为“智慧植物”的自觉。在长老的引导之下,它开始了思考……
然而,希拉所推动的“地球人类灭绝计划”却如大洪水一般降临在了地球。在《电影世界观构筑分析》一文中我们已经提到,毁灭性武器“绿之巨人”的诞生的契机是狂热和仇恨,它的力量窃取于绿之星本身。因此,拥有绿之星力量的树小子就被希拉当做“绿之巨人”的力量来源而被逮捕。
当树小子来到已经被“绿兵”覆盖的地球大地上时,昔日小女孩的红色水壶已被冻结,孩子们或许都已经被绿之兵器所埋葬。看到自己所感恩的一切都被毁灭的惨状,它立刻被冲动和仇恨所吞噬。再加上树小子本身拥有绿之星的力量,它很快变成了毁灭性武器“绿之巨人”。当然,“绿之巨人”所攻击的目标,并不是希拉所指示的地球,而是“绿兵”。
被困在在“绿之巨人”内部的树小子已经被自己的冲动和仇恨所召唤出的“绿之巨人”所吸干,所幸在大雄和莉蕾的浇灌之下,树小子终于回到了大家身边。“绿之巨人”随即倾覆。“绿之巨人”的出现对“绿之星”本身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所幸,最终长老用自己最后的力量治愈了“绿之星”。


在经历了悲伤和愤怒,冲动和惩罚的洗礼之后,树小子明白了许多。它决定再次开始旅行,因为他想要变成像长老那样的人。他要去见识“自古至今坚守的忠贞不渝的生活”,在更宏大的时间和空间中观测宇宙,将长老所说的“爱”培育地更伟大。

四、电影立意和表达
By 暗影雪狼husky、幸福的铜锣烧
本作的立意可以算是对哆啦A梦电影这一题材很好的演绎了。它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逐层推进,最后升华。现在让我们一一分析。
(一)从最基本的环境问题入手,表达环保的重要性
这个立意,任何人看了电影之后都能理解。但是我还是结合藤子老师的原作谈一谈这条立意背后的时代背景。 这次大雄所居住的的街道的形象和以往的TV作品及电影作品中有所不同,住宅区和田野、山丘彼此交融,还原了昭和时代普通街道的风貌(原型是西东京市石川山周边地区)。

这种时代背景不是巧合,众所周知,作为《绿巨人传》原型的短篇《大雄与树小子》(1987),正是昭和年代(1926-1989)末期的作品。那时的日本正处于战后第二波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其产生伴随着投机热潮,尤其在股票交易市场和土地交易市场更为明显。其中,受到所谓“土地不会贬值”的土地神话的影响,以转卖为目的的土地交易量增加,地价开始上升,由此也引发了兴建住宅区(宅地化)的热潮,城市的高速扩张导致大量山林受到破坏。





电影的后半部分出现了东京被绿色覆盖的景象,渡边表示,是为了致敬藤子老师的SF短篇作品《绿色的守护神》中东京化为丛林的场景(下图左下角)。

(二)通过绿之星对地球的战争引发人们关于对战争和政治的思考
在《电影的世界观构筑分析》一文中我们已经提到过“绿之都”的政治和发动对地球侵略战争的过程,在此不再赘述。关于这次行动的本质,我们可以概括为:“以政治正确之名,煽动偏见,狂热和仇恨,最终引发侵略战争的行为。”这样的事情,历史上已经不知道发生了多少次,现在仍然在世界上某些地方发生着。至于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作品中也给的很明确了。偏见,狂热和仇恨的烈火最终只会将自己吞噬,让灾难落在自己头上。



(三)最后大结局中,本作的立意更是得到了升华:“一切生命都是因互相扶持才形成了宇宙。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爱”
这是一个很有高度的观点。站在这个高度上审视前两个立意,我们才知道,本作中提倡环保的真正的追求是人类与自然万物的彼此尊重,和谐共生。这个观点实际上也是对《哆啦A梦》这部作品所倡导的价值观的回应和升华。我们记得在《大雄的云之王国》《大雄的创世日记》等作品中也提到了类似的观点,长老最后的发言为这一观点做了最好的叙述。



作品中在长老说完他最后的话后,原本用于战争而覆盖在地球表面的绿兵变成了满地鲜花映红了天边,所有的人都在这一刻理解了长老的话。误解,仇恨,狂热的阴云一消而散,取而代之的是理性,尊重和关怀。对,正如长老说,“宇宙充满爱。”看到这里或许很多人都要笑了,宇宙怎么会有人类的情感呢?这里自然是一个比喻,指的是这个世界上万物只有彼此依靠才能共同繁荣的客观规律。从人类的视角来看,这样的宇宙难道不是很有人文关怀吗?

五、电影的staff以及影响
By 暗影雪狼husky
STAFF
【监督】渡边步
Fの传道师

1988年加入新锐动画,参与电视动画哆啦A梦的制作,以动画师的身份出道,随后投身于映画哆啦A梦剧组,担任过原画、作画监督、演出、监督等职务,以充满丰富的表情和动作的角色演出以及动画分镜而著称,对于《哆啦A梦》的热爱与他对于芝山努的继承关系使他被冠以“Fの传道师”的美誉,却也因过于投入时常不能“拿捏好分寸”而又被戏称为“哆啦Crusher”。
说到渡边步的脱颖而出,绝对绕不过他执导的五大感动中篇,与同期上映的剧场版一以贯之的冒险主题不同的是,这五部中篇作为附映电影,将焦点专注于大雄等人的日常生活与他们作为“普通人”在日常中的情感表达,这种对于作品中生活感的追求也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由他执导的剧场版。


在他执导的故事中,不单主角们所居住的小镇有了一种不同于往日的电视剧集以及剧场版的、独特的生活质感,故事中的人物,也似乎活了过来,“不再为动而动,而是为了角色性格和情绪特征而服务”。

除此以外,渡边的演出技巧也相当出色,通过一些极具电影质感的分镜,超越了当时同时期的电视作品,也是这点奠定了他后来的地位。


遗憾离职
可惜的是,渡边对于作品的热情以及他对动画“动起来”的渴望,往往使他在演出技法以及分镜的制作上用力过猛,被部分观众认为“角色的动作过于夸张”,也因为殚精竭力地思索分镜,而造成制作周期吃紧的情况,也最终造成《绿巨人传》后半段部分剧情的暧昧不清以及作画上的问题。 虽然最后因为一些原因无奈离开了哆啦A梦剧组,不过渡边监督也给《哆啦A梦》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除了上述的充满温情的五大中篇,无论是堪比好莱坞大片的《大雄的恐龙2006》,还是静谧而富有艺术性与深度的《大雄与绿巨人传》,都是哆啦A梦系列中不可多得的作品,也时刻体现了渡边的不拘于时的创新精神,以及勇于尝试的勇气,虽然再不能看到其操刀的哆啦A梦剧场版也有些许遗憾,不过在看过他执导的几部动画作品后,相信以渡边步监督的能力,在《哆啦A梦之外》,他也能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人设•总作画监督】金子志津枝

1997年因一系列机缘巧合加入新锐动画(哆啦和小新的制作公司),做过动画、原画、作画监督(映画哆啦A梦2003、2004、2007-2009)、人设(映画哆啦A梦2007-2011)的工作,擅长刻画“柔软可爱的儿童角色”,认为动画师是“向观众转达爱的讯息的信使”;自孩童时代起便酷爱并擅长绘画,被同龄人认为“除了美术就没别的长处了”,但她本人却不以为意反以为然;由于并非工科出身,自称“画法依靠本能”,是“动物式的画法”,但这也造就了她富有动感的独特手绘风格,赋予她笔下的角色以强烈的生命力。

她作为一名作画监督对工作有很高的认识。该作监督渡边步是如下评价金子的这个长处的: “她对在作画中注入导演的意图有着极大热情,能够不厌其烦地进行作画。她还会主动要求导演和制片人提供作画的方向,并且自己也会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当然,她对导演方的作画要求始终会努力接近,非常有耐心与毅力。”
猫吧吧友Tomorrow_D_A的科普贴:《为什么大家会有一种水田版剧场版画面很崩的错觉》一文中所提到的《新魔界》以来的画风,即是以金子志津枝的人设为蓝本的(仅限剧场版),文中的总作画监督即是指金子志津枝,她作为作画监督修正了《新魔界》的几乎每一张原画,使得该作也以近乎完美的作画著称,详细的介绍可阅读此贴。

可惜由于工期比较赶的原因,再加上与前作不同的是,《绿巨人传》中并非是她一人独自担当作画监督(本作中她担任总作画监督总领整个队伍),很多地方难免顾及不到,电影后期的作画水准明显不如前半段,有时甚至出现明显的崩坏,也许就有如上的原因在,对于这部作品来说也是比较可惜。
后续影响
《绿巨人传》对于整个《哆啦A梦》动画系列的后续影响也是深远的。
一、制作团队(STAFF)
首先是制作团队(staff)上的变动,首当其冲的便是该作监督渡边步。大山时期,在五大中篇的成功下,渡边步在制作团队里获得了比较高的声誉,其后在剧场版的制作中也担任了总作画监督甚至演出这一准监督的职务,可以说在那个时代,渡边步已经被视为时任监督芝山努的接班人了。而随后的发展也延续了这一趋势,水田版第一部剧场版——《大雄的恐龙2006》的制作便交予了渡边步负责,几乎毫无疑问地,其后水田第一部原创剧场版——《大雄与绿巨人传》也同样由他操刀。 在这一刻,渡边步在制作组中的地位到达了一个顶点,也就是在这一期间,他被冠以了“Fの传道师”之名,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名称来自《绿巨人传》的官方公式书,可以说是官方授予的名号了。

然而,《大雄与绿巨人传》也成为这一切的转折点。与上映前气势磅礴的宣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上映后口碑的不理想,惨淡的成果使得渡边步几乎在朝夕之间就失掉了自己原有的地位,这种世态炎凉强烈到什么程度呢,渡边步监督如此自述道:“之前还那么客客气气的人(制片人等),一旦你做了部差劲的作品,马上就翻脸不认人。那时几乎失去了所有的朋友”。

《绿巨人传》的失手使得渡边步失去了再次操刀《哆啦A梦》剧场版的机会,他本人也在2011年主动辞去了所有职务,离开了效力了多年的新锐动画,成为了一名自由动画人。
二、剧场版的制作方向
《绿巨人传》的偏差,也深深影响了后面几部剧场版的制作方向。
正如吧友王康润所说的那样,“绿巨人传是小学馆的一次有益尝试”,试图找到“哆啦A梦主要面向儿童的定位和其深刻的内涵之间的一种平衡”,而本作的失利,使得制作团队失去了一位富有才华、敢于尝试的监督的同时,也使他们对于剧场版制作方向的选择愈发地谨慎起来,比起干追求电影的深度这种具有风险的事,不如让《哆啦A梦》做好他的老本行,主打面向儿童这一一直以来的主要受众,因为制作一部仅供儿童欣赏的电影,远比制作一部老少咸宜的电影来得简单得多,作为商业电影也具有更小的风险,至少能做到稳赚不赔。
而随后在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东日本大地震更加促进了这一趋向(题外话,新铁人兵团的票房也因为地震原因受到了影响),对于震后对灾难仍心有余悸的人们,此前剧场版制作中一直延续的“灾难”主题显然已经不太适用,因而制作组也受到上层要求,走更加“欢乐向”的路线,而类似《绿巨人传》这种风格的作品,在其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基本上是很难见到了。

以“灾难”为主题,典型案例如水田剧场版前期作品《新魔界》、《绿巨人传》,前者中由于魔界星的靠近全球各地出现灾难性气候,后者中来自绿星的攻击使得整个城市都被吞没。

转型前夜的2011年,“灾难”主题的巅峰之作《新铁人》,受到兵团的攻击后被烈火燃烧的镜面世界中的东京都,在这一部中这种日常生活中的SF感达到顶峰,不过由于播映后不久就发生了东日本大地震,票房受挫,“灾难”的主题也随之变更。

转型后作品的典型,以乌托邦为舞台的《奇迹之岛》、《秘密道具博物馆》,无论是前者的故事场景奇迹之岛,还是后者的舞台秘密道具博物馆,设定上都远离日常生活,故事中即使发生危机,也不至于波及大雄等人居住的小镇或者地球,并不构成现实意义上的“灾难”。
如果撇开翻新作品,即使在水田前期的几部作品中,在东日本大地震未影响《哆啦A梦》的制作方向前,《绿巨人传》也是惟一的敢于在电影中直接将灾难加之于现实世界以及大雄等人所居住小镇场景的原创作品,它在“日常生活中的SF”这方面的表现可以说是一点都不亚于《新铁人》。
随之带来的还有小镇的边缘化,对其的刻画也日益单薄。正如吧友小A在这里所说的那样:

至少笔者以为,对小镇的刻画正是“藤子风”,也就是其代表性的SF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知乎用户Macro Cuo所言:“哆啦A梦也正是因为有着能让人安心的“日常”(短篇)和能让人欢喜的“非日常”(大长篇),其生活才更显得闪耀和弥足珍贵。”
而小镇,正是由这种“日常”过渡到“非日常”的重要环节,若是缺少了这种过渡,不但彻底割裂了短篇与剧场版(大长篇)的连续性,由于剧情中生活感的缺失,也妨碍了观众更好地把自身带入电影哆啦A梦的世界,与主角五人组一起从熟悉的市街与日常生活,缓缓进入大冒险中去,而这种不知觉中的过渡,现实感与幻想的交错,正是《电影哆啦A梦》的魅力之一,也正是如此,小镇的刻画才显得如此重要,不可分割。
参考目录
[1] 《大雄与绿巨人传》官方公式书
[2] 动画考察29 作为“生活系”的《STAND BY ME 哆啦A梦》(中日双语)
[3] 藤子•F•不二雄 与 SF
[4] 动画考察16从哆啦A梦到宇宙兄弟-一一动画导演渡边步梦的步伐
[5] 金子志津枝谈《怪物弹珠剧场版前往始源之地》的人设和作画:作画是一种性感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