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力量》到底讲了什么?(草稿)
(我觉得还是先把草稿发出来吧,视频不知道猴年马月能弄,能早些让人受益就早一些。也没有编辑完整,大家先看个大概就好,我也不一定绝对正确,只是个人理解,仅供参考。)
理解当下的力量这本书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个词儿,叫做四念住,弄懂它,你就弄懂了这本书一大半,
四念住,是佛陀当年告诉学生们如何脱离烦恼,内心喜乐寂静的实践方法论,后来在大念处经,阿含经,详细的描述了出来,供学生练习。
四念住包括: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
通俗白话的讲就是对于我们的身体活动行住坐卧时时刻刻保持觉知有意识知道的状态,
对于身体升起的任何感受,情绪,感觉,时时刻刻在当下觉知知道的状态,
对于我们脑海里每天每分每秒升起的各种各样的念头想法,时时刻刻觉知有意识知道的状态,
然后再对于外在的一切事物,我们感知到的世界,去如实的觉知观照的状态,
这个状态里面,没有评判,没有基于过去的记忆和推断,只是在当下此时此刻如实的观照,觉知,
如其所是的看到事物本身的样子,而不是你想象,渴望的样子,如其所是的观察觉知我们的身体,感受,心念,诸法,一切事物,
举个形象点的例子,
比如我现在身体是温热的感觉,我去感觉我的腿的时候,是微麻的感觉,然后我现在保持着某个姿势,在当下此时此刻,我对于我的身体的行住坐卧以及我身体内任何的感知,从手到脚到面部,我都能如实的觉知到,它实际的感觉,就是真正的如实觉照,
很多人会说这和我们平常的状态,有什么不一样吗?
我们每天不也是照样知道自己的身体感受吗?
不,完全不一样,实际是我们每天并不知道我们身体的感受,就比如我们每天都会呼吸,但是从来没有留意过去觉知自己的呼吸,你的呼吸进来出去的时候是热的凉的还是急促的?还是温和的?我们都是没有觉知的状态。
同样我们对于我们内心升起的任何感觉我们也并不是知道的状态,我们即使内心升起了某种感觉,我们也是评判,批判,抗拒排斥渴求的反应,
比如我的手不是微麻的状态,这个微麻的状态,如果我不喜欢这个感觉,我不喜欢,我就会排斥他,我就会在内心里面陷入到一种渴求和想象之中,我就会渴望着它舒服时候的状态,而不是麻的状态,所以我就会对当下升起的已经发生既定的感知,内心抗拒和排斥,
注意啊,这里的麻指的是已经感知到的既定的事实,因为正是已经发生了的过去时,你才能感知到麻,如果还没发生,你不会感知到麻的感觉,所以你感知到的就等于发生了的事实,但是在发生了的事实的那一刹那,我们的心会习惯性的抗拒和排斥这个事实,
如果你的手麻,你当然可以活动活动筋骨,可能是血液不流畅压迫了身体,但是,对于手麻这个事实,我们大部分人的反应都是条件反射的内心抗拒和排斥,或者陷入渴求,
那么此刻我的心就陷入到了渴求之中,而不是如实的接纳和观照手微麻就是刚才已经发生了的,或者当下正在发生的既定的事实,这个微麻的状态,
如果你的手确实麻了,你活动活动它会恢复,那么你就活动活动,
我指的这个意思是当下它是麻的,他是一个实相,它是一个事实,你内心条件反射的抗拒和消耗自身能量,或者思维喋喋不休的絮絮叨叨:“哎呀为什么手会麻啊,让人讨厌,没办法工作了,这种感觉好不舒服!我不喜欢!”
然后你就对当下的事实,思维层面的对抗,所以就会消耗我们精神和身体精力,
注意,手麻可以活动活动,但对于手麻这个当下的事实,你没必要内心一直抗拒和喋喋不休的消耗能量。
而我们几乎大部分人,在面对所有事情的时候,都是条件反射的内心抗拒,排斥,喋喋不休的评判,抱怨,
只不过手麻换成了某个生活中的场景,某个人说的话,你看到的某个事,然后你的思维就通过喋喋不休来抗拒和排斥这个事实消耗自己,
也就是说你往口中喝了一口水,这杯水就是进到了你的肚子里面,无论你喜欢还是不喜欢,你的意愿如何都改变不了,
他当下此时此刻水已经进入到了你的肚子里面,而当下你的手就是麻的,要不然你也不可能感知到,所以在当下如实的觉知到你的手是微微麻的,只是觉知,内心没有评判,排斥和抗拒以及渴求,才是如实观照,
而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有习性业力和条件反射的,一旦有不喜欢的感觉,立马就会抗拒身体的这种感觉,排斥他,压抑他或者陷入到渴求和想象之中,
最普遍的也就是我们对于我们的身体也是没有觉知的,比如有的人会不自觉一直耸肩膀,身体处于紧绷的状态,走路会有一种特定的姿势,我们都是没有觉知的,你可能会注意到你的朋友,有时候会下意识的耸这肩膀他自己也不知道,或者出现一种特定的面部表情,
这些状态其实都是没有觉知的状态,他自己处于紧绷紧张时他自己没有意识到,
而我们每天身体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感受,我们大部分情况下也是没有觉知的,因为我们都陷入到了自己的想法里,
比如吃饭的时候,你并没有真正的品尝食物的美味,你只是在囫囵吞枣,你走路的时候你也从来没有真正的看过路边的花草和树木,以及头顶的小鸟或者天空的白云,你大概率可能在想事情,在想这个事情,再想那个事情,再想过去的事情,在想未来的事情,总之就是对于当下如实的事物,从来没有去认真观察过,所以就更不要提你身体时时刻刻升起的生化反应和感觉了,
也更不要提观察觉知自己的想法,四念住之心念住了,
所以基于我们了解了四念住,那么我们再去看,当下的力量,你就一下子读懂了百分之六十,
翻开第一页,你不等于你的大脑,从你的大脑解放出来,超越你的思维,
你就知道了,这其实就是心念住,观察自己的念头,
是不是大部分人看这本书的时候?第一个反应就是什么叫做我不是我的大脑?从我的大脑解放出来,又是什么鬼?我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明明就是我的大脑创造的,是我的大脑,帮助我走到了现在,学习工作,我的大脑无时无刻不在帮助我自己。
所以看到作者说这句话,我们就会感觉很莫名其妙,不能理解,
其实我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作者他真正指的就是我们自己每天的起心动念,想法念头,而不是指的否定我们大脑的功能,
在书里面,作者也明确的说过,我们的思维是一个工具,我们可以更创造性的运用我们的思维,我们可以掌控更高效集中的利用它,
但是不被这个工具所束缚。
我举个例子,我们在工作的时候,在读书的时候,经常会碰到心烦意乱的情况,比如你看着这本书,你的思维就陷入了遐想,想到了其他乱七八糟的事情,别人跟你说的话,领导的批评,父母的电话,或者未来的想象,
那么你当下在学习和读书的这个状态,就没有再专注,也就是被你的思维所带跑的状态,也就是你没有充分的利用我们自己的思维,集中高效的去读书阅读,吸取认知的状态,
佛陀能够念念当下,其实就是将注意力时刻在当下保持,普通人的注意力,顶多也就半个小时,这半个小时还有各种各样的杂绪,番茄工作法,或者心理学的研究都提出过人的注意力,只能保持在20到30分钟,剩下的时间就会被疲劳,其实这个说法只是因为我们每个人没有锻炼的原因,佛陀的注意力就能持久的保持在当下,也就是说,佛陀如果读一本书,几乎他的注意力完全是处于心流的状态,在读书,不会被乱七八糟的心思所带跑,
你就想一想,为什么我们玩游戏能一下子玩很长时间,注意力都没有疲劳?这从侧面反映了我们每个人的注意力,其实也是可以很久的,只不过平常人的状态都是每分每秒被自己的杂念所带跑,还没有真正去锻炼自己的注意力和意识。
所以,这个就是我们没有被自己的思维所带跑,而是掌控我们自己的思维的状态,
思维的特性之一就是总是会喋喋不休的运转,你工作的时候思考的时候,他可以运转,但你平常的时候,你睡觉的时候,他也一个劲儿的运转,那你这个生物体还休息不休息了?
你出门去放松走动走动,欣赏欣赏景色的时候,你思维也一个劲儿的转,处于无意识自动胡乱播放的频道,那你还欣赏不欣赏眼前美丽的景色和吃美味的食物了?
你透过你的思维,再吃这个食物的时候,再看眼前的景色的时候,你看的只是你自己,而不是如实的他们,这也就是为什么克里希那穆提说观者即是被观之物,因为你看到的你眼前的事物,只是你自己思维的投射,你是在透过你喋喋不休的思维欣赏让人惊叹的云彩,你内心一旦评价个好坏对错,你就陷入到了头脑里的概念里,你就陷入到了心念中,你也就没有真正的在如实的看这个美丽的景色了,你也就感知不到能让你身心惊叹的那种美了,
作者在第八页提到的从思维中解放出来的开始,就是认识到你不是一个思考问题的实体,思考者,你开始意识到有很大的一片超越思想的智性,思想只是这个智性的一个小方面,你才真正开始醒过来了,
这句话说的就是观察我们自己的每天的想法起心动念,观察想法的那个觉知也就是意识,
通俗讲就是我们之所以能意识到我们每天的一些乱七八糟的想法,比如你偶尔会想到一些事情,你偶尔会出现一些想法,都是因为你能意识到,你才知道你内心升起了这个想法,你才知道你脑海里升起了这个画面和想象,
脑海里升起的一个想法,
你能明白意思吗?
这个脑海也就是你的意识,是这个想法,从你的意识之中升起来了,你脑海意识到了这个想法,
所以我们会形容脑海里升起了一个想法,潜在的意思就是,我们意识到了想法,如果没有意识,想法是不可能被感知到,
那这个意识其实就是托利说的观察者,
请注意,不要把这个观察者赋予一种神秘的色彩,或者自己在思维里想象和揣测它长什么样,
它什么样儿都不是,
你只需要把注意力转移到,觉知观察你自己在起心动念,你觉知的时候,就是意识了,你需要实际练习,体验,
而不是陷入想法,因为心念住要练习的就是学会观察我们的想法和念头,意象,想象,而不是陷入意象,
所以托利说开悟最大的障碍就是认同你的思维,也就是认同我们脑海里的想法,是我们自己,我们每时每刻升起的想法,我们就会以为这些想法是我们自己,然后跟随这些想法妄动,然后认同这些想法就是自己,
其实托利说的小我,就是佛教的我执,
正是因为我们执着认同脑海里的心念想法,画面,想象,才产生了我的概念,我的认知,我是谁。我未来是怎样,我过去是怎样。
认同思维也就是等同于佛法的执着念头,
因为实事求是的讲念头确实不是我们,如果念头是我们,那你脑海里升起的杀人放火的念头,各种各样肮脏卑鄙的念头,或者高尚伟大的念头,那那些念头哪个是你啊?
他们确实是从我们脑海里面升起的,而我们脑海意识到了它们,我们意识到了它们就等同于我们是他们吗?那这个“我们”又是谁?
观察者又是谁呀?
所以托利在第九页提到了从你的大脑中解放出来,你脑海里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推测评判,比较抱怨,选择好恶,喋喋不休的评论,这种声音与你当下所在的情况无关,他可能是关于过去或者未来的一些事情,他可能是在回忆往昔,或者幻想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他经常想象事情,可能会出差错,或者产生不利的后果,甚至于,还会伴随一些视觉意象和心理电影,
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说的咱们脑海里会浮现一些画面,就像演电影似的,你会想象你自己所处的某个场景,或者某个画面意象,总之会以脑海里视觉的效果出现,
这个脑子里一直喋喋不休的游离式的思绪,就是我们每天的起心动念,
而我们学会经常倾听大脑中的声音,关注那些重复性的思维模式,这个旧唱片,就是说观察思考者的意思,
我们的想法都是会有固定的模式出现,我们总是会按固定的想法去看待一个事物,这实际就是固定的思维模式,旧唱片。
一个思维消极的人,也总会用消极的角度消极的想法去看待这个世界,一个思维反刍的人也总是会不停的去琢磨,已经发生了的那些事情,总是下意识的去不停的琢磨,不停的琢磨,跟随着那个回忆,画面意象,重复强化,
这就是我们没有意识的状态,没有练习观察自己起心动念的状态,所以就很容易被自己的习性业力条件反射所影响,然后无意识地陷入到这个旧唱片里面,不停的转啊转,重复啊重复,痛苦啊痛苦,
所以托利就说当你观察倾听的时候,不要去做任何判断,不要对你所听到的做出判断或者谴责,
这样就意味着你又在动用你自己的心念去评判你自己的心念,那又会陷入一个二元对立的循环,而你只是用意识去觉知的时候,你只是如实的观察心念,你观察的时候,你就已经不是它了,你是一种存在,你超越了你的思维,你在倾听和观察你的思维,
这样,人类一个新的意识维度产生了,也不能说是产生了,是因为人类本来就是这个状态的,只不过因为后来迷失于心念之中,陷入到了无明,一念无明,所以我们就失去了这个觉知本体,智慧的状态,超越二元对立的大我,
其实无论是四书五经里面的良知本体,还是印度的瑜伽,或者道德经的致虚极守静笃,哪怕是西方的基督耶稣或者近代灵性书籍提到的超越二元分别,都是讲的人类在起初的时候,我们都是观察者的状态,那个时候的我们还没有陷入到心念里面,还没有认同执着自己内心升起的各种概念,定义,命名,
而道德经开头第一篇说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就是很直白的意思,天地在刚开始的时候是没有命名和人类的定义的,后来人类对于万物有了命名和定义,好坏美丑对错的概念,所以也就是有名,万物之母,
为什么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实都是说的我们的二元对立的语言和概念,二元的思维对万物的定义,是不能够描述道的,
道是不能用语言表达清楚的,而如果对它定义或者命名,又陷入到了二元对立之中,所以道的形态和概念,一旦被人类的二元思维定义,就不是道了,
所以在下面老子又说了,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无欲的状态,也就是不执着认同二元思维的状态,也就是没有小我自我好恶,对世界评判高矮胖瘦,美丑对错的如实观照的状态,
有欲也就是进入思维,好坏对错美丑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的状态,也就是观察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文明的状态,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道德经在第二章就开始论述天下都知道美是美,没有想过丑,都知道善是善,没有想过不善,然后通过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单音和复声,前和后,
来告诉大家,
我们狭隘的二元思维定义的事物,我们认为是好的就执取,坏的就排斥的,其实它们都是相伴而生,相互作用,一体两面,互补互有的,
我们认为万物是两元对立的事物,实际是我们二元思维的投射,是因为我们执着认同自己的思维对于万物有的定义和命名,有了二元的概念,所以我们一直透过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去看待万物,
观者即是被观之物,我们看万物,实际是二元心念对万物的投射,
就好比你给狗和猫烫毛带一个卡哇伊的装饰,狗和猫根本没有人类的审美和认知,而它们的视觉系统也和人类的完成不一样,
但是人类给狗和猫烫了毛,带了一个卡哇伊的发夹,人类就会觉得狗和猫也会非常的开心,是我们自己把自己的认为的投射到了它们身上,然后就认为他们也是这样认为,
我们看万物,觉得万物是傻逼,觉得他们好蠢,其实是我们自己人类在自娱自乐,在自己构建的世界里面嗨皮的很,然后用自己构建的世界美丑去定义万物宇宙,到了现在,我也不知道到底是谁聪明还是谁傻,笑。
而基于这个二元认知思维的逻辑,你去看道德经,看整本书,你也就能明白了,为什么你不明白的地方,其实就是让人们超越二元认知思维模式的地方,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上善若水,不争高低。对宠和辱都保持警惕。致虚极守静笃,不陷入二元思维,才能观察万物并作,夫物芸芸,它们各复归其根的运作规律,
而如果你还是透过人类自我好恶,二元思维,认为狗烫个发,狗也会很开心的视角去投射万物,你就永远不能真正的认识万物,明白万物作焉而不辞的那个点。
你也不能明白为什么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以及道德经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其实都是让人们不再陷入执着认同二元对立的概念中,不在通过执着概念去认识万物,不再强化这个二元对立,也就不会有人在挖空心思的去争夺我们定义的美的丑的好的坏,让所有人都做自己,不在陷入头脑里面的二元分对,万物也就回归到了本然的状态,道本来运作的自然状态,常无欲神不乱,不执妄念的安宁社会。
这也就是我们每个人的自性。道心,良知本体,圣灵的状态,后来就是执着认同了二元对立的概念,执着了自己头脑里的起心动念和思维认同了他们,认为就是自己,
从那以后,大道废,二元出,(庄子说圣人不死,大道不生也是这个逻辑,庄子指的圣人就是人们执着善恶其中的善的代表,和道德经绝仁弃义是一个逻辑的)
我们开始陷入到了自己思维里面,创造的好坏对错,美丑善恶,所有的二元对立的概念和想法,我们越来越分裂,我们不停的创造着一个概念,又一个二元概念,又一个概念,我们不停地在概念里面,不停的转圈圈,我们不停地在定义,然后我们又透过自己不断分裂的概念去看待这个世界,投射这个万物。
透过狭隘的二元认知的思维方式去看待这个世界,然后把我们的世界一分为二,好和坏,对和错,夏娃偷吃了善恶果,被上帝赶出了园,其实就是佛法的住了相,相就是概念,头脑里的二元标签,我相人相众生相,都是我们脑袋里的想法和概念,而善和恶,也是我们对于事物基于自己的立场的定义,
而这个世界是无善无恶的,是没有思维的,这个世界真正的运作是超越思维的,只不过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产生了思维这个维度,然后迷失在了这个维度里面,忘记了自己是观察者,觉知本体,
所以四书五经里面的格物致知,被孔孟倡导了,后来被王阳明证悟了,其实指的就是回归到我们良知本体的状态,也就是觉照的状态,观察者的状态,
而佛陀说的心常觉照,不随妄转,指的就是要常常的观察我们自己的思维,不被自己的起心动念带跑,因为一旦陷入到里面,也就被妄转了,陷入了道德经说的执着好排斥丑,忽略短喜欢长的世界,道德经第28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白,守其黑,复归于无极,其实就是不陷入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的状态,也就是回归到良知本体观察者的状态,那个状态没有二元对立,无名,天地之始,为什么道德经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意思就是当我们不停的强化自己的二元认知和概念的时候,就容易离道越来越远,就越来越陷入到自己的心念里面,无法自拔,只有复归于无极,不再执着和认同概念就是我们自己,才是回归到了那个天理心,觉知心,这个心看待万物,也就是佛教的“空”,空并不是虚无,什么也没有的意思,没有意义没有价值的意思,空是超越二元对立的概念,无极的状态,通俗讲,也就是没有我们思维对这个万物投射的状态,
没有有意义和没有意义和中间的意义,因为意义和价值观都是源于二元思维,
而很多人把空理解成虚无消极,其实就是陷入到了积极的对立面,消极价值观,还是在二元思维概念里面转圈圈,所以理解错的人就容易这一辈子过的浑浑噩噩,消极悲观,实际是他自己理解错了,
“空”没有思维的投射,没有价值观,只是原本如是,你起心动念,就是动用了价值观在分别,就还是透过好和坏的思维模式来认知万物了,
而道家里面说的人心死,大道生,指的就是小我,智巧,执着思维产生的人心,自我好恶,和各种各样的欲望,只有不再认同自己的思维,这个小我,人心才算真正的止息了,消失死掉了,
人心死,也就是你的人心,我的人心,
不是指的大脑的功能工具性,开头说的工具是拿来用的那个意思,
才能看到这个世界如实本来的样子,道本来的运作状态,
而艾克特哈特托利说的,你被你的思维喜好判断以及分析控制的越多,也就是说你的观察者意识越少的话,你的情绪能量的负荷就会越强,
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越是执着于二元对立的思维,我们就会陷入到一个分裂的世界里面,不停的喜欢这个排斥那个,排斥那个,讨厌这个,是因为我们陷入到了思维里面,而没有去观察我们的思维,观察我们的思维才是有意识,有觉知的状态,才是打开了另一个维度的状态,
我们不要在思维上去想象另一个维度很神秘的样子,不然只是会阻碍你,因为你在思维里面又创造了一个意象和概念,然后开始执着它,
你只是觉知觉照和观察,你有意识的观察到你现在当下此刻:自己想象出了另一个维度的样子,安住在意识觉知上,才是复归于无极,空,的状态,
去实证体验,而不是在思维里想,
尤其是开悟这个词,开悟已经被赋予了太多的故事和神话色彩以及想象,我们先不要说开悟之后会不会看到超自然的东西,
但是在每个人的心智之中,一提开悟就会倾向于一种神秘超自然飞天遁地的含义,会陷入到一种遐想中,
而这个无意识的刻板印象,很容易让人们在练习正念的时候就陷入到自己内心的幻想中,比如你看到过某个开悟的故事,某个开悟的大师飞天遁地,灵魂出窍,那么你无意识的接收了这个故事之后,你自己练习正念静坐的时候,你内心生起的任何想法和意象和画面和想象,你就会想你自己是不是开悟了?我是不是看到其他维度的神明了?我灵魂是不是出窍了?
而其实这种情况是最糟糕的,这是一种自我催眠和自我暗示,开始执着于内心想象的画面和意象,而丢失了觉知本体,又陷入到了思维里面制造的各种想象和想法,
觉得自己开悟了,灵魂出窍了,其实是铸造了更强大的小我,举个最通俗的例子就是,比如我们每个人看恐怖电影,看鬼片,你如果大晚上看了鬼片之后,你自己在家里呆着,或者走夜路,前面有一个白色的物体,伫立在那里,飘来飘去,因为你之前看过鬼片,你的思维就开始渲染和想象,无意识的联想那个东西,是不是一个头发很长,面部死灰,穿着白衣服的女鬼,
因为你之前看鬼片的时候有过这个画面,有了一个具体的形象和心理暗示,所以你就会以为那个也是,然后你就开始非常恐惧,非常害怕的走到她的面前,
最后原来一看,是一个塑料袋,挂在了树上,飘过来飘过去,或者楼上刮下来的白色秋裤,在树上摇曳,
这个其实就是人练习静坐或者正念的时候入幻的原理,因为思维只能基于自己的文化和看到的故事开始联想,因为你看过飞天遁地的故事,灵魂出窍的故事,你就会无意识的陷入自我催眠和心理暗示之中,当头脑里升起某个画面意象,就觉得自己开悟了,其实又是丢失了觉照本体,
觉照本体才是道,陷入头脑想象,是执了幻。
把自己的思维活动变得有觉知有意识,就是这样,
也不用压抑和评判自己的思维活动,因为这样又是陷入到了二元冲突,
你就只是觉知和观察它就可以,时间久了,你自然就会发现自己老是会重复一些没有意义的想法,而这些想法又会造成你情绪上的影响,而你被情绪影响了之后,又会出现一些行为,
你对于这一系列的过程都是觉知有意识的状态,那么当你知道了这个状态是没用的,未来也就放弃了这个状态,就好像你吃雪糕就是冰凉,火锅就是辣,你当下就亲身体验到了,知行是合一的,一体的,不存在一个头脑里面的理解,然后再去行为,只是你吃火锅的时候辣就已经知道了,觉得烫的时候就自然会躲开,知和行是一体,
这个也就是传习录,致良知的功夫,知行合一,真正的定义,就是练习正念,正念的过程,就是知行合一的,
正念就等同于佛学的四念住,而托利以前是没有接触过佛学的,但是他在那个契机下,脱离了我执,也是间接的实证了佛法,
所以当下的力量,这本书好在不会有那些乱七八糟的怪力乱神的故事,他是一个人在没有接触佛法的时候体征了正念,
你不用再去听那些个所谓的伪大师讲各种各样的我是真波仁切,他们自己也没有真正的体证,你只需要跟着当下的力量,去实际的练习,去反复的理解,去结合正念实际的体证,自然对于他说的存在,临在,未显化状态,亲身证悟了,
而如果你还是陷在思维里面去想,那理解当下的力量这本书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个词儿,叫做四念住,弄懂它,你就弄懂了这本书一大半,
四念住,是佛陀当年告诉学生们如何脱离烦恼,内心喜乐寂静的实践方法论,后来在大念处经,阿含经,详细的描述了出来,供学生练习。
四念住包括: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
通俗白话的讲就是对于我们的身体活动行住坐卧时时刻刻保持觉知有意识知道的状态,
对于身体升起的任何感受,情绪,感觉,时时刻刻在当下觉知知道的状态,
对于我们脑海里每天每分每秒升起的各种各样的念头想法,时时刻刻觉知有意识知道的状态,
然后再对于外在的一切事物,我们感知到的世界,去如实的觉知观照的状态,
这个状态里面,没有评判,没有基于过去的记忆和推断,只是在当下此时此刻如实的观照,觉知,
如其所是的看到事物本身的样子,而不是你想象,渴望的样子,如其所是的观察觉知我们的身体,感受,心念,诸法,一切事物,
举个形象点的例子,
比如我现在身体是温热的感觉,我去感觉我的腿的时候,是微麻的感觉,然后我现在保持着某个姿势,在当下此时此刻,我对于我的身体的行住坐卧以及我身体内任何的感知,从手到脚到面部,我都能如实的觉知到,它实际的感觉,就是真正的如实觉照,
很多人会说这和我们平常的状态,有什么不一样吗?
我们每天不也是照样知道自己的身体感受吗?
不,完全不一样,实际是我们每天并不知道我们身体的感受,就比如我们每天都会呼吸,但是从来没有留意过去觉知自己的呼吸,你的呼吸进来出去的时候是热的凉的还是急促的?还是温和的?我们都是没有觉知的状态。
同样我们对于我们内心升起的任何感觉我们也并不是知道的状态,我们即使内心升起了某种感觉,我们也是评判,批判,抗拒排斥渴求的反应,
比如我的手不是微麻的状态,这个微麻的状态,如果我不喜欢这个感觉,我不喜欢,我就会排斥他,我就会在内心里面陷入到一种渴求和想象之中,我就会渴望着它舒服时候的状态,而不是麻的状态,所以我就会对当下升起的已经发生既定的感知,内心抗拒和排斥,
注意啊,这里的麻指的是已经感知到的既定的事实,因为正是已经发生了的过去时,你才能感知到麻,如果还没发生,你不会感知到麻的感觉,所以你感知到的就等于发生了的事实,但是在发生了的事实的那一刹那,我们的心会习惯性的抗拒和排斥这个事实,
如果你的手麻,你当然可以活动活动筋骨,可能是血液不流畅压迫了身体,但是,对于手麻这个事实,我们大部分人的反应都是条件反射的内心抗拒和排斥,或者陷入渴求,
那么此刻我的心就陷入到了渴求之中,而不是如实的接纳和观照手微麻就是刚才已经发生了的,或者当下正在发生的既定的事实,这个微麻的状态,
如果你的手确实麻了,你活动活动它会恢复,那么你就活动活动,
我指的这个意思是当下它是麻的,他是一个实相,它是一个事实,你内心条件反射的抗拒和消耗自身能量,或者思维喋喋不休的絮絮叨叨:“哎呀为什么手会麻啊,让人讨厌,没办法工作了,这种感觉好不舒服!我不喜欢!”
然后你就对当下的事实,思维层面的对抗,所以就会消耗我们精神和身体精力,
注意,手麻可以活动活动,但对于手麻这个当下的事实,你没必要内心一直抗拒和喋喋不休的消耗能量。
而我们几乎大部分人,在面对所有事情的时候,都是条件反射的内心抗拒,排斥,喋喋不休的评判,抱怨,
只不过手麻换成了某个生活中的场景,某个人说的话,你看到的某个事,然后你的思维就通过喋喋不休来抗拒和排斥这个事实消耗自己,
也就是说你往口中喝了一口水,这杯水就是进到了你的肚子里面,无论你喜欢还是不喜欢,你的意愿如何都改变不了,
他当下此时此刻水已经进入到了你的肚子里面,而当下你的手就是麻的,要不然你也不可能感知到,所以在当下如实的觉知到你的手是微微麻的,只是觉知,内心没有评判,排斥和抗拒以及渴求,才是如实观照,
而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有习性业力和条件反射的,一旦有不喜欢的感觉,立马就会抗拒身体的这种感觉,排斥他,压抑他或者陷入到渴求和想象之中,
最普遍的也就是我们对于我们的身体也是没有觉知的,比如有的人会不自觉一直耸肩膀,身体处于紧绷的状态,走路会有一种特定的姿势,我们都是没有觉知的,你可能会注意到你的朋友,有时候会下意识的耸这肩膀他自己也不知道,或者出现一种特定的面部表情,
这些状态其实都是没有觉知的状态,他自己处于紧绷紧张时他自己没有意识到,
而我们每天身体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感受,我们大部分情况下也是没有觉知的,因为我们都陷入到了自己的想法里,
比如吃饭的时候,你并没有真正的品尝食物的美味,你只是在囫囵吞枣,你走路的时候你也从来没有真正的看过路边的花草和树木,以及头顶的小鸟或者天空的白云,你大概率可能在想事情,在想这个事情,再想那个事情,再想过去的事情,在想未来的事情,总之就是对于当下如实的事物,从来没有去认真观察过,所以就更不要提你身体时时刻刻升起的生化反应和感觉了,
也更不要提观察觉知自己的想法,四念住之心念住了,
所以基于我们了解了四念住,那么我们再去看,当下的力量,你就一下子读懂了百分之六十,
翻开第一页,你不等于你的大脑,从你的大脑解放出来,超越你的思维,
你就知道了,这其实就是心念住,观察自己的念头,
是不是大部分人看这本书的时候?第一个反应就是什么叫做我不是我的大脑?从我的大脑解放出来,又是什么鬼?我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明明就是我的大脑创造的,是我的大脑,帮助我走到了现在,学习工作,我的大脑无时无刻不在帮助我自己。
所以看到作者说这句话,我们就会感觉很莫名其妙,不能理解,
其实我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作者他真正指的就是我们自己每天的起心动念,想法念头,而不是指的否定我们大脑的功能,
在书里面,作者也明确的说过,我们的思维是一个工具,我们可以更创造性的运用我们的思维,我们可以掌控更高效集中的利用它,
但是不被这个工具所束缚。
我举个例子,我们在工作的时候,在读书的时候,经常会碰到心烦意乱的情况,比如你看着这本书,你的思维就陷入了遐想,想到了其他乱七八糟的事情,别人跟你说的话,领导的批评,父母的电话,或者未来的想象,
那么你当下在学习和读书的这个状态,就没有再专注,也就是被你的思维所带跑的状态,也就是你没有充分的利用我们自己的思维,集中高效的去读书阅读,吸取认知的状态,
佛陀能够念念当下,其实就是将注意力时刻在当下保持,普通人的注意力,顶多也就半个小时,这半个小时还有各种各样的杂绪,番茄工作法,或者心理学的研究都提出过人的注意力,只能保持在20到30分钟,剩下的时间就会被疲劳,其实这个说法只是因为我们每个人没有锻炼的原因,佛陀的注意力就能持久的保持在当下,也就是说,佛陀如果读一本书,几乎他的注意力完全是处于心流的状态,在读书,不会被乱七八糟的心思所带跑,
你就想一想,为什么我们玩游戏能一下子玩很长时间,注意力都没有疲劳?这从侧面反映了我们每个人的注意力,其实也是可以很久的,只不过平常人的状态都是每分每秒被自己的杂念所带跑,还没有真正去锻炼自己的注意力和意识。
所以,这个就是我们没有被自己的思维所带跑,而是掌控我们自己的思维的状态,
思维的特性之一就是总是会喋喋不休的运转,你工作的时候思考的时候,他可以运转,但你平常的时候,你睡觉的时候,他也一个劲儿的运转,那你这个生物体还休息不休息了?
你出门去放松走动走动,欣赏欣赏景色的时候,你思维也一个劲儿的转,处于无意识自动胡乱播放的频道,那你还欣赏不欣赏眼前美丽的景色和吃美味的食物了?
你透过你的思维,再吃这个食物的时候,再看眼前的景色的时候,你看的只是你自己,而不是如实的他们,这也就是为什么克里希那穆提说观者即是被观之物,因为你看到的你眼前的事物,只是你自己思维的投射,你是在透过你喋喋不休的思维欣赏让人惊叹的云彩,你内心一旦评价个好坏对错,你就陷入到了头脑里的概念里,你就陷入到了心念中,你也就没有真正的在如实的看这个美丽的景色了,你也就感知不到能让你身心惊叹的那种美了,
作者在第八页提到的从思维中解放出来的开始,就是认识到你不是一个思考问题的实体,思考者,你开始意识到有很大的一片超越思想的智性,思想只是这个智性的一个小方面,你才真正开始醒过来了,
这句话说的就是观察我们自己的每天的想法起心动念,观察想法的那个觉知也就是意识,
通俗讲就是我们之所以能意识到我们每天的一些乱七八糟的想法,比如你偶尔会想到一些事情,你偶尔会出现一些想法,都是因为你能意识到,你才知道你内心升起了这个想法,你才知道你脑海里升起了这个画面和想象,
脑海里升起的一个想法,
你能明白意思吗?
这个脑海也就是你的意识,是这个想法,从你的意识之中升起来了,你脑海意识到了这个想法,
所以我们会形容脑海里升起了一个想法,潜在的意思就是,我们意识到了想法,如果没有意识,想法是不可能被感知到,
那这个意识其实就是托利说的观察者,
请注意,不要把这个观察者赋予一种神秘的色彩,或者自己在思维里想象和揣测它长什么样,
它什么样儿都不是,
你只需要把注意力转移到,觉知观察你自己在起心动念,你觉知的时候,就是意识了,你需要实际练习,体验,
而不是陷入想法,因为心念住要练习的就是学会观察我们的想法和念头,意象,想象,而不是陷入意象,
所以托利说开悟最大的障碍就是认同你的思维,也就是认同我们脑海里的想法,是我们自己,我们每时每刻升起的想法,我们就会以为这些想法是我们自己,然后跟随这些想法妄动,然后认同这些想法就是自己,
其实托利说的小我,就是佛教的我执,
正是因为我们执着认同脑海里的心念想法,画面,想象,才产生了我的概念,我的认知,我是谁。我未来是怎样,我过去是怎样。
认同思维也就是等同于佛法的执着念头,
因为实事求是的讲念头确实不是我们,如果念头是我们,那你脑海里升起的杀人放火的念头,各种各样肮脏卑鄙的念头,或者高尚伟大的念头,那那些念头哪个是你啊?
他们确实是从我们脑海里面升起的,而我们脑海意识到了它们,我们意识到了它们就等同于我们是他们吗?那这个“我们”又是谁?
观察者又是谁呀?
所以托利在第九页提到了从你的大脑中解放出来,你脑海里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推测评判,比较抱怨,选择好恶,喋喋不休的评论,这种声音与你当下所在的情况无关,他可能是关于过去或者未来的一些事情,他可能是在回忆往昔,或者幻想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他经常想象事情,可能会出差错,或者产生不利的后果,甚至于,还会伴随一些视觉意象和心理电影,
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说的咱们脑海里会浮现一些画面,就像演电影似的,你会想象你自己所处的某个场景,或者某个画面意象,总之会以脑海里视觉的效果出现,
这个脑子里一直喋喋不休的游离式的思绪,就是我们每天的起心动念,
而我们学会经常倾听大脑中的声音,关注那些重复性的思维模式,这个旧唱片,就是说观察思考者的意思,
我们的想法都是会有固定的模式出现,我们总是会按固定的想法去看待一个事物,这实际就是固定的思维模式,旧唱片。
一个思维消极的人,也总会用消极的角度消极的想法去看待这个世界,一个思维反刍的人也总是会不停的去琢磨,已经发生了的那些事情,总是下意识的去不停的琢磨,不停的琢磨,跟随着那个回忆,画面意象,重复强化,
这就是我们没有意识的状态,没有练习观察自己起心动念的状态,所以就很容易被自己的习性业力条件反射所影响,然后无意识地陷入到这个旧唱片里面,不停的转啊转,重复啊重复,痛苦啊痛苦,
所以托利就说当你观察倾听的时候,不要去做任何判断,不要对你所听到的做出判断或者谴责,
这样就意味着你又在动用你自己的心念去评判你自己的心念,那又会陷入一个二元对立的循环,而你只是用意识去觉知的时候,你只是如实的观察心念,你观察的时候,你就已经不是它了,你是一种存在,你超越了你的思维,你在倾听和观察你的思维,
这样,人类一个新的意识维度产生了,也不能说是产生了,是因为人类本来就是这个状态的,只不过因为后来迷失于心念之中,陷入到了无明,一念无明,所以我们就失去了这个觉知本体,智慧的状态,超越二元对立的大我,
其实无论是四书五经里面的良知本体,还是印度的瑜伽,或者道德经的致虚极守静笃,哪怕是西方的基督耶稣或者近代灵性书籍提到的超越二元分别,都是讲的人类在起初的时候,我们都是观察者的状态,那个时候的我们还没有陷入到心念里面,还没有认同执着自己内心升起的各种概念,定义,命名,
而道德经开头第一篇说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就是很直白的意思,天地在刚开始的时候是没有命名和人类的定义的,后来人类对于万物有了命名和定义,好坏美丑对错的概念,所以也就是有名,万物之母,
为什么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实都是说的我们的二元对立的语言和概念,二元的思维对万物的定义,是不能够描述道的,
道是不能用语言表达清楚的,而如果对它定义或者命名,又陷入到了二元对立之中,所以道的形态和概念,一旦被人类的二元思维定义,就不是道了,
所以在下面老子又说了,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无欲的状态,也就是不执着认同二元思维的状态,也就是没有小我自我好恶,对世界评判高矮胖瘦,美丑对错的如实观照的状态,
有欲也就是进入思维,好坏对错美丑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的状态,也就是观察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文明的状态,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道德经在第二章就开始论述天下都知道美是美,没有想过丑,都知道善是善,没有想过不善,然后通过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单音和复声,前和后,
来告诉大家,
我们狭隘的二元思维定义的事物,我们认为是好的就执取,坏的就排斥的,其实它们都是相伴而生,相互作用,一体两面,互补互有的,
我们认为万物是两元对立的事物,实际是我们二元思维的投射,是因为我们执着认同自己的思维对于万物有的定义和命名,有了二元的概念,所以我们一直透过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去看待万物,
观者即是被观之物,我们看万物,实际是二元心念对万物的投射,
就好比你给狗和猫烫毛带一个卡哇伊的装饰,狗和猫根本没有人类的审美和认知,而它们的视觉系统也和人类的完成不一样,
但是人类给狗和猫烫了毛,带了一个卡哇伊的发夹,人类就会觉得狗和猫也会非常的开心,是我们自己把自己的认为的投射到了它们身上,然后就认为他们也是这样认为,
我们看万物,觉得万物是傻逼,觉得他们好蠢,其实是我们自己人类在自娱自乐,在自己构建的世界里面嗨皮的很,然后用自己构建的世界美丑去定义万物宇宙,到了现在,我也不知道到底是谁聪明还是谁傻,笑。
而基于这个二元认知思维的逻辑,你去看道德经,看整本书,你也就能明白了,为什么你不明白的地方,其实就是让人们超越二元认知思维模式的地方,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上善若水,不争高低。对宠和辱都保持警惕。致虚极守静笃,不陷入二元思维,才能观察万物并作,夫物芸芸,它们各复归其根的运作规律,
而如果你还是透过人类自我好恶,二元思维,认为狗烫个发,狗也会很开心的视角去投射万物,你就永远不能真正的认识万物,明白万物作焉而不辞的那个点。
你也不能明白为什么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以及道德经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其实都是让人们不再陷入执着认同二元对立的概念中,不在通过执着概念去认识万物,不再强化这个二元对立,也就不会有人在挖空心思的去争夺我们定义的美的丑的好的坏,让所有人都做自己,不在陷入头脑里面的二元分对,万物也就回归到了本然的状态,道本来运作的自然状态,常无欲神不乱,不执妄念的安宁社会。
这也就是我们每个人的自性。道心,良知本体,圣灵的状态,后来就是执着认同了二元对立的概念,执着了自己头脑里的起心动念和思维认同了他们,认为就是自己,
从那以后,大道废,二元出,(庄子说圣人不死,大道不生也是这个逻辑,庄子指的圣人就是人们执着善恶其中的善的代表,和道德经绝仁弃义是一个逻辑的)
我们开始陷入到了自己思维里面,创造的好坏对错,美丑善恶,所有的二元对立的概念和想法,我们越来越分裂,我们不停的创造着一个概念,又一个二元概念,又一个概念,我们不停地在概念里面,不停的转圈圈,我们不停地在定义,然后我们又透过自己不断分裂的概念去看待这个世界,投射这个万物。
透过狭隘的二元认知的思维方式去看待这个世界,然后把我们的世界一分为二,好和坏,对和错,夏娃偷吃了善恶果,被上帝赶出了园,其实就是佛法的住了相,相就是概念,头脑里的二元标签,我相人相众生相,都是我们脑袋里的想法和概念,而善和恶,也是我们对于事物基于自己的立场的定义,
而这个世界是无善无恶的,是没有思维的,这个世界真正的运作是超越思维的,只不过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产生了思维这个维度,然后迷失在了这个维度里面,忘记了自己是观察者,觉知本体,
所以四书五经里面的格物致知,被孔孟倡导了,后来被王阳明证悟了,其实指的就是回归到我们良知本体的状态,也就是觉照的状态,观察者的状态,
而佛陀说的心常觉照,不随妄转,指的就是要常常的观察我们自己的思维,不被自己的起心动念带跑,因为一旦陷入到里面,也就被妄转了,陷入了道德经说的执着好排斥丑,忽略短喜欢长的世界,道德经第28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白,守其黑,复归于无极,其实就是不陷入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的状态,也就是回归到良知本体观察者的状态,那个状态没有二元对立,无名,天地之始,为什么道德经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意思就是当我们不停的强化自己的二元认知和概念的时候,就容易离道越来越远,就越来越陷入到自己的心念里面,无法自拔,只有复归于无极,不再执着和认同概念就是我们自己,才是回归到了那个天理心,觉知心,这个心看待万物,也就是佛教的“空”,空并不是虚无,什么也没有的意思,没有意义没有价值的意思,空是超越二元对立的概念,无极的状态,通俗讲,也就是没有我们思维对这个万物投射的状态,
没有有意义和没有意义和中间的意义,因为意义和价值观都是源于二元思维,
而很多人把空理解成虚无消极,其实就是陷入到了积极的对立面,消极价值观,还是在二元思维概念里面转圈圈,所以理解错的人就容易这一辈子过的浑浑噩噩,消极悲观,实际是他自己理解错了,
“空”没有思维的投射,没有价值观,只是原本如是,你起心动念,就是动用了价值观在分别,就还是透过好和坏的思维模式来认知万物了,
而道家里面说的人心死,大道生,指的就是小我,智巧,执着思维产生的人心,自我好恶,和各种各样的欲望,只有不再认同自己的思维,这个小我,人心才算真正的止息了,消失死掉了,
人心死,也就是你的人心,我的人心,
不是指的大脑的功能工具性,开头说的工具是拿来用的那个意思,
才能看到这个世界如实本来的样子,道本来的运作状态,
而艾克特哈特托利说的,你被你的思维喜好判断以及分析控制的越多,也就是说你的观察者意识越少的话,你的情绪能量的负荷就会越强,
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越是执着于二元对立的思维,我们就会陷入到一个分裂的世界里面,不停的喜欢这个排斥那个,排斥那个,讨厌这个,是因为我们陷入到了思维里面,而没有去观察我们的思维,观察我们的思维才是有意识,有觉知的状态,才是打开了另一个维度的状态,
我们不要在思维上去想象另一个维度很神秘的样子,不然只是会阻碍你,因为你在思维里面又创造了一个意象和概念,然后开始执着它,
你只是觉知觉照和观察,你有意识的观察到你现在当下此刻:自己想象出了另一个维度的样子,安住在意识觉知上,才是复归于无极,空,的状态,
去实证体验,而不是在思维里想,
尤其是开悟这个词,开悟已经被赋予了太多的故事和神话色彩以及想象,我们先不要说开悟之后会不会看到超自然的东西,
但是在每个人的心智之中,一提开悟就会倾向于一种神秘超自然飞天遁地的含义,会陷入到一种遐想中,
而这个无意识的刻板印象,很容易让人们在练习正念的时候就陷入到自己内心的幻想中,比如你看到过某个开悟的故事,某个开悟的大师飞天遁地,灵魂出窍,那么你无意识的接收了这个故事之后,你自己练习正念静坐的时候,你内心生起的任何想法和意象和画面和想象,你就会想你自己是不是开悟了?我是不是看到其他维度的神明了?我灵魂是不是出窍了?
而其实这种情况是最糟糕的,这是一种自我催眠和自我暗示,开始执着于内心想象的画面和意象,而丢失了觉知本体,又陷入到了思维里面制造的各种想象和想法,
觉得自己开悟了,灵魂出窍了,其实是铸造了更强大的小我,举个最通俗的例子就是,比如我们每个人看恐怖电影,看鬼片,你如果大晚上看了鬼片之后,你自己在家里呆着,或者走夜路,前面有一个白色的物体,伫立在那里,飘来飘去,因为你之前看过鬼片,你的思维就开始渲染和想象,无意识的联想那个东西,是不是一个头发很长,面部死灰,穿着白衣服的女鬼,
因为你之前看鬼片的时候有过这个画面,有了一个具体的形象和心理暗示,所以你就会以为那个也是,然后你就开始非常恐惧,非常害怕的走到她的面前,
最后原来一看,是一个塑料袋,挂在了树上,飘过来飘过去,或者楼上刮下来的白色秋裤,在树上摇曳,
这个其实就是人练习静坐或者正念的时候入幻的原理,因为思维只能基于自己的文化和看到的故事开始联想,因为你看过飞天遁地的故事,灵魂出窍的故事,你就会无意识的陷入自我催眠和心理暗示之中,当头脑里升起某个画面意象,就觉得自己开悟了,其实又是丢失了觉照本体,
觉照本体才是道,陷入头脑想象,是执了幻。
把自己的思维活动变得有觉知有意识,就是这样,
也不用压抑和评判自己的思维活动,因为这样又是陷入到了二元冲突,
你就只是觉知和观察它就可以,时间久了,你自然就会发现自己老是会重复一些没有意义的想法,而这些想法又会造成你情绪上的影响,而你被情绪影响了之后,又会出现一些行为,
你对于这一系列的过程都是觉知有意识的状态,那么当你知道了这个状态是没用的,未来也就放弃了这个状态,就好像你吃雪糕就是冰凉,火锅就是辣,你当下就亲身体验到了,知行是合一的,一体的,不存在一个头脑里面的理解,然后再去行为,只是你吃火锅的时候辣就已经知道了,觉得烫的时候就自然会躲开,知和行是一体,
这个也就是传习录,致良知的功夫,知行合一,真正的定义,就是练习正念,正念的过程,就是知行合一的,
正念就等同于佛学的四念住,而托利以前是没有接触过佛学的,但是他在那个契机下,脱离了我执,也是间接的实证了佛法,
所以当下的力量,这本书好在不会有那些乱七八糟的怪力乱神的故事,他是一个人在没有接触佛法的时候体征了正念,
你不用再去听那些个所谓的伪大师讲各种各样的我是真波仁切,他们自己也没有真正的体证,你只需要跟着当下的力量,去实际的练习,去反复的理解,去结合正念实际的体证,自然对于他说的存在,临在,未显化状态,亲身证悟了,
而如果你还是陷在思维里面去想,那就还是在二元之中,意象之中,而不是觉照之中,也就是说,一群傻叉未来无论怎么讨论,自己不去实证,还是在念头里面转圈圈,还是陷在概念里面不停的轮回和沉浮,和良知本体越来越远,
佛法不二,超越二元对立,
阳明心学,无善无恶也是指的心之体,
托利观察思维,就是指的觉照心,
所有的圣贤,都是从各种角度在描述一个本源,
所以当我们看当下的力量的时候,你不等于你的大脑,我们算是搞明白了,
喜马拉雅上搜索正念疗愈力,是一个清华大学的前辈,受益于此方法和书籍,给大家的分享,实体版中译本是多舛的生命,
就还是在二元之中,意象之中,而不是觉照之中,也就是说,一群傻叉未来无论怎么讨论,自己不去实证,还是在念头里面转圈圈,还是陷在概念里面不停的轮回和沉浮,和良知本体越来越远,
佛法不二,超越二元对立,
阳明心学,无善无恶也是指的心之体,
托利观察思维,就是指的觉照心,
所有的圣贤,都是从各种角度在描述一个本源,
所以当我们看当下的力量的时候,你不等于你的大脑,我们算是搞明白了,
喜马拉雅上搜索正念疗愈力,是一个清华大学的前辈,受益于此方法和书籍,给大家的分享,实体版中译本是多舛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