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学散杂知识点 | 第三十六期


上期回顾
电影学散杂知识点 | 第三十五期
{世界电影理论的三个里程碑}


爱森斯坦
代表作:《战舰波将金号》
(一)以爱森斯坦为代表的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为电影理论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爱森斯坦
谢尔盖·爱森斯坦,俄罗斯导演、编剧、制作人、演员、作家、剪辑师。
1923年,执导个人第一部短片《格鲁莫夫的日记》。
1924年,执导个人第一部电影《罢工》。
1925年,执导战争电影《战舰波将金号》,该片在1958年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上被国际影评家评为电影问世以来12部最佳影片之首。
1928年,为了纪念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十周年,执导了剧情电影《十月》。
1934年,为了纪念苏联电影15周年,撰写了文章《五年规划巧1924-1929》。
1938年,执导战争电影《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他凭借该片被苏维埃芭术委员会授予国家奖章。
1939年,被授予“苏联电影20年”贡献勋章。
1944年,执导传记电影《伊凡雷帝》。
1948年,撰写了个人最后一篇文章《彩色电影》。
1948年2月11日,谢尔盖·爱森斯坦因心绞痛而死于拍片现场,终年50岁。
1958年,由其执导的传记电影《伊凡雷帝2》上映。
1979年,由其执导的纪录片《墨西哥万岁》获得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金质奖。


《战舰波将金号》
影片由五大部分构成:
—、“人与蛆”,描写战舰上水兵的艰苦生活和所受的非人待遇。生蛆虫的牛肉使士兵群情激愤,成为起义的导火索。
二、“后甲板上的悲剧”,表现起义的水兵受到军官的镇压。指挥官下令枪杀叛乱者,神甫来祈祷。行刑队拒绝开枪。起义者拿起武器,把军官和军医丢入大海。起义带头人、中士华库林楚克被大副打伤,坠海牺牲。
三、“以血还血”,表现敖德萨革命群众看到用汽艇载到岸上的华库林楚克的尸体,义愤填膺,纷纷声援起义水兵。
四、“敖德萨阶梯”,表现人群在石阶上向水兵致意,沙皇军队赶来向手无寸铁的市民开枪射击,血肉横飞,舰上水兵向总参谋部开炮,轰毁正门。
五、“战斗准备”,表现远处驶来海军舰队水兵们作好战斗准备。沙皇海军舰队的士兵拒绝向自己的兄弟开炮,波将金号战舰上红旗飘扬,驶向大海……


安德烈·巴赞
(二)以巴赞为代表的写实主义美学为第二个里程碑。
安德烈·巴赞
安德烈·巴赞是法国战后经典电影理论的一代宗师。
1945年,他发表了电影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性文章《摄影影象的本体论》。
50年代,他创办《电影手册》杂志、并担任主编。巴赞英年早逝,未能亲自经历战后西方电影的一次创新时期——法国新浪潮的崛起。但是他的《电影手册》的同事们(即著名的《电影手册》派)掀起的新浪潮把他的理论实践于银幕,为电影带来真实美学的新气息。因此,安德烈·巴赞被称为“电影新浪潮之父”、“精神之父”、“电影的亚里士多德”。
《电影影像本体论》其核心、基本观点:影像客观现实中的被摄物同一。其认为电影再现事物原貌的本性是电影美学的基础。
此文章也是巴赞的电影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巴赞提出,电影再现事物原貌的本性是电影美学的基础,摄影取得的影像具有自然的属性。而后,巴赞为给自己的理论找依据便借助于心理学,提出“木乃伊情节”,他认为人都具有永久保护自己身体的想法, 而摄影机就是为现实涂上香料,为防止现实转瞬即逝。
随后又发表《完整电影的神话》,认为电影发明的心理依据是再现完整现实的幻想。电影是人类追求逼真的复现现实的心理的产物,这种心理因素决定了银幕形象的真实感,决定了电影技术的完善和电影艺术的发展方向。
但巴赞也深刻地意识到电影不可能实现对客观现实的完整摹写,所以也提出“电影是现实的渐进线”。
而后在文章《电影语言进化观》核心、基本观点:现实主义是电影语言演化的趋向。巴赞的电影现实主义包括三个方面:表现对象的真实;时间空间的真实(美学核心);叙事结构的真实。为了实现这些审美理想,巴赞提出了“长镜头理论”。
长镜头与蒙太奇在世界电影理论史上是颇具争议的,巴赞支持真实美学思想,但是并没有完全否定蒙太奇。但他确实把蒙太奇贬为一种次要的电影表现手段。巴赞强调单个镜头自身的涵义和表现力,反对利用蒙太奇随意分切、编排和组接镜头,从而破坏镜头的暧昧性和多义性,破坏时空统一性。最著名的观点是“若一个事件的主要内容要求两个或多个动作元素同时存在,蒙太奇应被禁用”。


克里斯蒂安·麦茨
(三)以麦茨为代表的电影符号学为第三个里程碑。
克里斯蒂安·麦茨
克里斯蒂安·麦茨/克里斯汀·梅兹(Christian Metz,1931—1993),
1931年生于法国,1953年获德国文学文学士,从1966年开始在法国巴黎高等社会科学研究学校(EHESS)任教,1971年获语言学博士学位。罗兰·巴特的学生。
电影符号学的宗师。麦茨是充满理想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迄今为止最深刻的电影理论家。
麦茨电影符号学的不可磨灭的贡献是,把20世纪西方人文科学的成果和思想结晶最大限度地和相当卓越地运用于电影理论研究之中,
为当代西方电影理论做出了许多极其重要的理论建树,虽然不能说他一点片面性都没有,但和那些攻击他的人比起来,他的片面性还是最少的。
他有一种学术研究所必需的极其宝贵的科学精神,而不太知道讲究策略和权术。
主要著作
1.《Film Language: A Semiotics of the Cinema》繁体中文版:《电影语言——电影符号学导论》 (Essais sur la signification au cinema ) 刘森尧译,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2.简体中文版:《电影的意义》,刘森尧译,江苏教育出版社 《The Imaginary Signifier: Psychoanalysis and the Cinema》
3.《想象的能指》,王志敏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Language and Cine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