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游天下(338)北京孔庙
文游天下(338)
北京孔庙
文/石岩磊
作为儒家思想创始人的孔子,得到了千百年封建王朝的极力推崇,历史上全国各地兴建起1600多家孔庙,其也被冠以文庙、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文宣王庙等不同的尊号,目前国内保存较好的孔庙仍有300余座,而其中的南京夫子庙、曲阜孔庙、吉林文庙和北京孔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
北京孔庙位于二环内的东北角,它西接国子监,东临雍和宫,为一规整的三进院落。院门两侧各矗立着一块高4米的下马碑,上面用满、汉、蒙、回、藏、托忒六种文字刻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足见孔庙地位之高贵。先师门是第一道大门,也被称作“棂星门”,意为孔子可与天上施行教化、广育英才的天镇星相比,将其推向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步入先师门就到了孔庙的第一进院落,这里是古代帝王祭祀孔子前做准备工作的地方,设有宰牲亭、井亭、神厨等建筑,用以宰杀、清洗和烹制祭品,还有存放礼器和供品的神库、致斋等房舍。而最引人注目的是198座元、明、清三代的进士碑,上面镌刻着金榜题名士子的姓名、次第以及籍贯等信息,里面不乏历史名人,像于谦、张居正、袁崇焕、杨慎、林则徐、李鸿章、沈钧儒等,见碑如晤人,一通通高大的石碑恰似一位位闪现在眼前的风云人物。
穿过大成门,游人即来到了第二进院落,神道两侧矗立着11个碑亭,里面存有记录帝王丰功伟绩的石碑,像雍正平定青海、乾隆平定准噶尔等事件,好大喜功似乎是皇族的通病。但人们的目光还是会集中投向大成殿,里面正中供奉着孔子的木牌位,上面悬挂着民国总统黎元洪手书的“道洽大同”四个金字,两侧立柱上是乾隆御笔亲题的对联:“齐家治国平天下,信斯言也,布在方策;率性修道致中和,得其门者,辟之宫墙。”
再向后行,游人通过崇圣门便到了第三进院子,里面有崇圣祠,是祭拜孔子父母以及先祖的殿堂。此处很少开门迎客,人们也便多在前面游览,而孔庙中饶有趣味的是“一井两树”。在大成殿西侧有一石栏古井,相传,进京赶考的举子们如饮此井水,便会文思泉涌,以井水磨墨,即能落笔如神,所以清乾隆帝特赐名“砚水湖”。传言虽不足信,可人们还是纷纷向井内投币,以祈求心想事成。
“柏上桑”是棵元代遗存的奇树,其下面为挺拔的柏树,上面竟然窜出一株桑树,看上去不像是人为嫁接的,而是天然形成的奇观。桑树因其不雅的发音而倍受世人歧视,但在孔庙的大雅之堂,它却成了“座上宾”,或许是由于儒家仁爱观念使其免遭鄙夷的吧。而“辨奸柏”则是源于一个故事,据说明朝奸相严嵩代嘉靖皇帝祭孔时,让树枝掀掉了乌纱帽,因此这棵树便被人们传为具有辨别忠奸的神功。尽管此传闻多含演绎的成分,但其说明人们爱憎分明的是非取向。
游览北京孔庙最多只需两个小时,但其给人们的启发却绵长悠远。尊孔体现的是汉民族无与伦比的凝聚力,祭孔则表明汉文化博大精深的同化力。北京孔庙始建于元代,兴于明朝,盛于满清,无论是横扫欧亚的草原雄鹰蒙古人,还是纵横四海的八旗子弟,他们最终都臣服在孔圣人的脚下,都心甘情愿地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化,这是大汉民族文化基因中蕴含着的强大染色体在低调潜行,我们以和为贵,以柔克刚,最终以德得道。
202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