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电影史》第11-6章

1930-1945的苏联电影

提到20年代的苏联电影会想到一个词叫“蒙太奇”,提到30年代的苏联电影会想到一个词叫“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1934年苏维埃作家大会上提出的一种美学取向。那个时期正是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尖锐对立的时候,所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具有明显的政治功能,它要求整个艺术界都要以此为创作标准。电影界是在1935年1月召开的苏维埃电影工作者联盟创作会议上确立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征,先了解了这些特征,再看影片才能更好的去体会创作者的创作意图:第一个特征是具有现实主义的特性,现实主义强调对自然或当代生活做出准确的描绘和体现,反对理想化的想象。它又有三个特性,真实性、典型性、客观性。真实性就是说人物和事件得让观众觉得是真实可信的,那如何才能真实可信呢,一个重要的方法是细节的描写,人物和环境的细节决定了影片的可信度。典型性同样从人物和环境这两个方面着手: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通过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从而揭示出其中的本质,比如要表现“充满朝气的校园”,就需要到校园去观察和体会,找到最能体现“充满朝气”这个特征的元素,这就叫典型环境。如果是人物,要刻画共性,也要强调个性,比如阿Q,他有那个时代贫苦人民的共性特征,也有“阿Q精神”的个性特征,从这两方面来塑造具有代表性的、拥有完整性格的人物,这就叫典型人物。客观性,是指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呈现,自然地体现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比如要表现这个地方好美,不能让一个角色说出来:这个地方好美!而是应该通过客观地呈现这里的美,自然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第二个是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的特性,浪漫主义有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两种,这里指的是积极浪漫主义,它主要有两个特性,主观性、远景性。主观性就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包括直觉、想象、感觉,并且鼓励抒发个人情感。远景性是指寄理想于未来,向往未来新的美好生活。第三个是具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特性,包括强调无产阶级立场、再现革命进程、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等等内容。以上这些概念性的名词,在下面这部影片中都有体现。
《恰巴耶夫》,这位英雄全名叫瓦西里·伊万诺维奇·恰巴耶夫,他是苏俄国内战争时期著名的红军指挥官,这部影片就是讲述的他和白军战斗,最后牺牲的故事。我摘取了影片里几个具有明显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风格特征的段落,一个是恰巴耶夫用土豆来做道具,给他的下属讲解一个优秀的指挥官在战斗中应该处于什么位置,体现的是通过生活细节来突出真实性,通过土豆这个和农民息息相关的细节创造出了恰巴耶夫生活的真实,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生活在这里的人。第二个段落是恰巴耶夫和政委,恰巴耶夫的一位老战友因为犯了错误,被政委关了禁闭,恰巴耶夫来要人,和政委发生了冲突,恰巴耶夫是师长,他感到自己的权利被政委剥夺了,自从政委来到这里,他们之间就有冲突,但也正是在冲突中才建立起了革命感情,这些情节呈现了文官和武将之间的相处之道,具有政治教育意义。第三个段落是在一次和白军的交战中,导演先展示了白军强大的阵容,红军这边甚至有人因为害怕当起了逃兵,重点是经过多个镜头对白军强大的渲染后,当正式开战时,白军却不堪一击,这是浪漫主义主观性的处理方式,通过主观上的一种想象,以此来传达敌人并不可怕的概念,如果从真实性来讲,敌人是不可能一击即溃的。还有这名女战士,战后恰巴耶夫责问她为什么关键时刻机枪卡壳了,女战士说不是卡壳,是她想等敌人再靠近一些时再开枪,恰巴耶夫没有责怪他,反倒表扬了她,体现的也是对主观能动性的认可,对她直觉的认可。在战斗中恰巴耶夫带领骑兵冲入敌阵,体现的是现实主义客观性这个特征,恰巴耶夫的英勇并不是由谁告诉观众的,而是通过镜头的呈现,客观地再现了他的英勇,包括这样的镜头,没人说他很伟岸,但画面客观呈现出了他的伟岸。这部电影完美塑造了恰巴耶夫这个典型人物,英勇无畏、足智多谋是他和其他指挥官的共性。那位老战友即使犯了错误,他也要护着他,他表现出的是重义,后来党中央派了一名新的政委来替换原政委的工作,当原政委要离开时,他表现出的是重情,重情重义就是恰巴耶夫的个性。《恰巴耶夫》这部影片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特征,所有特征在这部影片中都有体现,而且尺度也拿捏得很好。这部电影还有一个中文译名叫《夏伯阳》。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是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个风格下不仅有现实题材的影片,历史题材的影片也很多,基本都是以讴歌某个历史人物的英雄事迹来达到创作的目的。这部影片讲的是俄罗斯13世纪的一个领袖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带领人民抵抗侵略者的故事,他的本命叫亚历山大·雅罗斯拉维奇,涅夫斯基是他在打赢了涅瓦河战役后,人们给他取的一个尊称,“涅夫斯基”的意思是“涅瓦河的英雄”。历史上涅夫斯基最出名的两场战斗是在涅瓦河战役中打败了瑞典人和在楚德湖战役中打败了德意志的骑士团。本片的故事就是讲的楚德湖这场战役的前后,在影片开场一个蒙古人和涅夫斯基的交谈中展示了涅瓦河战役的信息,他因为在涅瓦河打败瑞典人而名声大振,但此时的他属于一种隐退状态,因为在涅瓦河战役后,诺夫哥罗德镇的贵族们害怕这位英雄的权利增大,从而影响他们的地位,所以处处对他进行施压,某一次涅夫斯基和贵族们发生了争执,一气之下他离开了诺夫哥罗德回到自己的家乡居住,也就是现在这个地方,所以这位蒙古人还讽刺他一个英雄怎么现在靠打渔为生了。涅夫斯基离开诺夫哥罗德的消息传开后,敌人趁机又发起了进攻,当敌军已经打到离诺夫哥罗德30公里的地方时,诺夫哥罗德的贵族慌了,又去请求涅瓦斯基出山,于是涅瓦斯基又重新扛起了抵抗侵略者的大旗,他号召农民共同抵抗外敌,很快组织起了军队,在楚德湖这个地方准备和德意志的骑士团来一场大战,涅瓦斯基设计了一个两翼包抄的战术,最后成功阻击了德意志的骑士团,因为楚德湖每年有6个月都处在结冰期,所以这场战役也被称为冰上之战。在影片里战斗的场面非常宏大,音乐设计更是这部影片的一大特点,由音乐家普罗科菲耶夫创作的电影音乐在渲染情绪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导演爱森斯坦也通过这部影片重回影坛,爱森斯坦是20年代蒙太奇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因为蒙太奇不符合30年代形势的需要,他退出过一段时间,所以这部影片有两位导演,据说是为了确保他在创作上别走偏,就说要通俗易懂一些,不要搞成蒙太奇那种太艺术化的东西。在叙事上,影片里除了涅瓦斯基抗敌这条主线故事,还有一个副线故事,就是有两名勇士同时爱上了一个女孩,这种剧作的方式就是现在所说的A\B故事,但女孩这条B故事并不是想怎么加就怎么加的,他需要为A故事的主旨服务,比如这部影片A故事的主旨是要传达为了国家英勇战斗这样的理念,那B故事就用浪漫主义的方式来解释英勇作战所能获得的奖励,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影片里这两位勇士都想赢得这位女孩的芳心,但女孩说了,谁在战场上最勇敢,她就嫁给谁,爱情给了他俩英勇作战的动力,最后的奖励就是两位勇士都获得了各自的爱情。
高尔基的三部曲,是这个时期不得不提到的电影,高尔基是苏联重要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家,导演马克·顿斯阔依把他的自传体小说拍成了电影。分别是1938年的《我的童年》,1939年的《在人间》,1940年的《我的大学》,三部电影都是本着充分尊重原著的原则拍摄的,影片里把下层社会描述得很细致,因为这就是高尔基真实的生活。
《拖拉机手》描述的是集体农场的生活,玛丽安娜是这个农场的拖拉机手,她获得劳动红旗勋章后,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求,每天都有人给她写信表达仰慕之情,还有人专门跑到农场来向她示爱,她为了拒绝这些追求者,就让农场的同事纳扎尔冒充是她的未婚夫,这样以后就没人再来打扰她。另一边从部队复员的坦克手克利姆在报纸上看到了劳模玛丽安娜的照片,决定要去找她,一天夜里,他在去农场的路上碰到了一个因为骑摩托车不小心摔倒的人,当他把这个人送到家后才发现原来她就是玛丽安娜,玛丽安娜对克利姆也是一见倾心,邀请他留在农场,但当克利姆知道原来玛丽安娜已经有未婚夫时,决定离开这里。玛丽安娜赶紧找到农场负责人,告诉他克利姆要离开,负责人开着车把克利姆骗了回来,因为克利姆懂机械,负责人可不想失去这样一个人才,并任命他为工头。在他的带领下,农场的生产力水平也大幅提高,玛丽安娜也越来越控制不住自己对他的青睐,最后两人走到了一起,并在农场举办了一场热闹的婚礼。
这个时期的苏联电影从创作原则上讲他们都属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但从类型上也可以做一些细分,比如《拖拉机手》属于社会主义歌舞片、同样是社会主义歌舞片的还有《伏尔加-伏尔加》据说这是斯大林最喜欢的电影。《恰巴耶夫》属于内战电影,内战电影就是以苏俄内战时期为题材的电影。《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属于传记电影,讲述某个英雄人物的事迹,还有《波罗的海代表》《彼得一世》等等。高尔基的三部曲属于平民英雄电影,讲述平民中的进步人物。另外就是战争电影,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后,开始制作一些反纳粹的战争电影,比如《卓娅》,讲述的是战争期间一名游击队员被纳粹逮捕,在受尽折磨后被绞死的事迹。影片开场,在一个村庄,游击队员卓娅被纳粹抓住,在审讯室遭到刑讯逼供后,画面闪回到她小时候。她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卓娅9岁那年,苏联刚刚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她也进入了校园。在那里她接触到了普希金的著作,从母亲口中她知道了什么叫英雄,从老师那里她理解到了红领巾的意义。卓娅有写日记的习惯,直到长大也没有改变,后来她在学校加入了共青团(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成为团里一名小组长,有一次她给同学们安排任务,同学们都觉得安排的事情太多,都干不过来了,但卓娅说他们应该向列宁学习。后来战争爆发了,学校被炮火摧毁,卓娅终于确定了她的人生目标,她也要成为一名战士,他的同学也是她最好的朋友参军成为了一名坦克兵,卓娅也随其他共青团员一起参加了游击队。卓娅剪掉长发和母亲告别后,走上了前线,不久德军侵入莫斯科,卓娅参加了保卫莫斯科的战斗,但在一次执行任务中,她被德军俘虏,影片回到了开始的那一幕,德军对她刑讯逼供,最后在受尽折磨后,卓娅被处以绞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