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写作进阶-经典伴读3-《宋诗选注》导读信

这是专为年轻人准备的中文写作训练课,预计先更新十期,大家来看看是否喜欢
亲爱的年轻人啊,我其实不知道你是否真的对写作感兴趣,又或者只是迫于考试的压力才拿起了这本书,开始听这堂课。在互联网时代,似乎写作已经过时了。唉,这也没啥不好意思的。现今社会,大家已经越来越耐不下性子来读文字了。大家更愿意在朋友圈发一发照片而不是写一段文字,更习惯于在闲暇时间刷一刷抖音追一追美剧而不是读一部长篇小说;倒的确还有人喜欢读文字的,但好文字一出便洛阳纸贵的现象,几乎见不到了。愣下来想一想,要比较信息传递的丰富程度,似乎的确是图片优于文字,视频优于图片的。信息媒介长江后浪推前浪,迭代更新,倒也正常。
可写作依旧重要啊。中考高考中作文分数占比便证明了这一点。但写作却又是极难训练的。陆游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一方面是诗人隐晦的洋洋自得,另一方面似乎侧面证明了写作很难被系统训练。人们常说只需大量阅读,自然就能提升语感,尔后便写出好文章。这只能算是一个正确却空泛的建议:我们该读什么才好呢?网络小说很迷人,其中也不乏文笔优秀作品,但网络环境下的作品难免信马游缰,动辄上百万字的篇幅,对于日常目标是写一个千字文的年轻人来说似乎并不是一个良好的模仿对象。那微信公众号中的那些爆款杂文选段呢?怕是也不太行。网络时代为惹人眼球难免语出惊人,文字过于艳丽,不宜模仿。这该怎么办啊?
向古诗学写作是个好主意。中国数千年的文字传承,有无数天赋异禀的作家绞尽脑汁都只想要在文字的长河中留下一笔,那些能流传至今的文字都有独到之处:内容精彩,节奏适度,技法绝伦。其实想想啊,古时候的诗歌便是现在的抖音:必须精彩,才能流传。如果,我们能够站在古诗作者的角度来思考他的文字展现形式,每读一首诗时都尝试学习一个微小的写作技巧,并尝试在现代语言的体系做一个小写作段落的练习,那对我们的写作能力一定会大有裨益。
向宋朝的诗歌学习写作是个好主意。其实,“唐诗宋词”这个说法,对“宋诗”不公平。贡布里希(Gombrich)说:压根儿没有艺术史这回事,只有艺术家。诗人显然便是如此。简单的用朝代划分优秀的诗歌,虽是潇洒,却难免遗珠。而且啊,说起读诗学写作这件事儿,宋诗其实是一个好选择。因为读那些已经被年轻人所熟知的唐诗名篇们当然好:但是这种好,是已经被提前预知的好,是每一个字都被已经被教科书嚼碎填入脑中的好,有一种难以模仿的心理畏惧感。而相对陌生的宋诗好,却总容易给人以素未蒙面,突如其来的幸福感。这是未知带来的惊喜。电影海报中的美人儿当然好看,却不如你在路上偶遇的美少女来的迷人心魄。朋友们问我为何不以唐诗为主题,便是这个道理。我想与大家一起,偶遇宋诗,被迷心魄。
模仿诗歌中的写作手法会很难么?其实不会的。譬如,我们在课程中学习宋朝诗人杨万里的《闲居初夏午睡起》这首诗时,有这样一段内容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
欣赏一下:
其实,诗人在一首表达自己闲适心情的诗歌里,故意安排一个不那么令自己满意的“酸梅子”,是一种显而易见的“对比”手法。可以这么理解,当诗人准备描述高兴情形时,往往要额外描述一丁点儿不高兴的环节,以使得高兴更加高兴。类似地,我们在前面的诗歌中,也曾讨论过用“动态”来突出“静态”,用“有声”来突出“无声”等等,这些都是构造“对比”的情形。大家还记得前几天我们读过的,秦观在《还自广陵》中所说的“过尽行人都不起,忽闻冰响一齐飞”么?
…
练习一下:
请用不超过200个字,做一段风景描述,可以是此时窗外的风景,也可以是你曾经去过的某个景点。唯一的要求,是要让读者(譬如你的同学或是父母)从这段描述中,隐约看出你现在的心情如何。请务必假装自己是杨万里吧。对了,如果可能的话,用上“对比”的手法。
(我之前在讲蔚来跨年脱口秀专场的时候,也讲到过这一段,link如下:书呆子单口喜剧:“百无一用”(文勇老师/蔚来专场))
世上总有些微妙的东西,非得要文字才好传递。譬如苏轼这个“文字精”,他诗词歌赋养活了后代若干相互争吵的文学评论家。他的作品进入私塾,进入学校,进入课本,融入了中国人的文化体系。他那首进入课本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是这样写的: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杭州最有名的景色便是西湖,而最有名的形容西湖的诗句,可能就是这首诗中的那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但东坡先生为了撩拨人心,在前文先描述了“晴方好”及“雨亦奇”两种情形,后来才又说“淡妆”及“浓抹”两种情形都动人。
晴天时,水波在阳光的照射下荡漾;雨天时,山川在雨雾的笼罩下朦胧;
我想把西湖比作西施,她真是淡妆或是浓妆的时候都那样的美好合宜啊。
不过说起“淡妆浓抹总相宜”,到底诗中天晴算是浓妆还是下雨是浓妆呢?若按照对应的顺序,似乎应该下雨的情形对应浓妆,毕竟梨花带雨时,才容易朦朦胧胧花了妆;但天晴对应浓妆也有道理,越是明亮的阳光越是使湖水粼粼,目光也粼粼。千年来的读者们都在纠结于此,评论家们也对此争吵不已。
这便是着了鸡贼的苏轼的道儿了:他就是想要你把心中那或淡妆或浓抹的美人儿都往他的意境中套,和他爱上同一个西湖。其实啊,没有后人见过西施,于是只能类比西湖,但文字的力量就是如此诡异,混合了创作者的梦境与阅读者的想象;在这一刻,文字的力量战胜了时间,缠绕在年轻人的心里。一千个人有一千种境遇,各自能想象出一千个西子,爱上同一个西湖。
所以啊,文字不朽,写作不休。真的希望这本书/这堂课给大家带来的,不只是写作分数的提高,还能养成一点写作的爱好。嗯,就像宋朝诗人一样。
对了,赶紧翻翻你手中的这本书,开始听听这堂课,看我们要从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中学会些什么写作技法吧:)
你的
文勇
另,记得一键三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