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END THIS GAME

2022-08-30 16:46 作者:南方肉末  | 我要投稿

昨天读完了《Games people play》,这本书提出一个观点,当对话中一个人提出一种典型用话,接下来事情的走向会非常趋同化,就像是一款游戏连贯地发生固定剧情。

这类话的典型有——“你凭什么这样对我?”, “你能拿我怎么样?”,“我已经忍你很久了!”, “我说的跟你说的都不是一回事!” ,“有没有人听我说话?我真的生气了!”。

作者为这种对话设计了一种模型,对话中有A与B两种角色:

饵+钩=反应→转换→结局。

C(con) + G(gimmick)=R(response)→X(switch)→P(payoff)

C(con):A无意识地设下的一场“鸿门宴”,或者邀请B撒谎。persuade to do/believe sth by lying to them.
G(gimmick):B一戳就破的装逼破绽/弱点。a trick or device intended to attract attention, publicity, or trade.
R(response):B面对鸿门宴的reaction,比如欺骗和狡辩。
X(switch):A的ego states的转换(从理智到不理智,进入惯性模式)。
P(payout):A的结局(让所有人都很意外的一次“爽式”发疯)

书中提了一个例子——
Johnny是一个5岁的孩子,他在客厅里玩耍时撞碎了昂贵的花瓶。
妈妈A怒气冲冲地冲进来问:“谁干的?”
“是狗狗弄坏的。”小孩B回答。
妈妈A气得喊起来:“我不要一个撒谎的孩子,我不要你了!”

母亲A表面沟通“谁干的?”,在社交层面,这仅仅是一个寻求事实的提问,在心理层面这是对小孩撒谎的“鸿门宴”邀请。小孩B说“是狗狗”。是小孩对隐秘沟通做出了回应。母亲A转换自我状态时,脖子变红,并且以令人惊讶的消极情绪结束。

接下来讲讲这个理论怎么帮到我的情绪上头。

我昨晚到货了一个快递,是我买的充电宝。包装盒到手的时候有打开过的折痕,没有塑封,应该是二次销售退货商品。我进行退货,但对方直接拒绝了我的退款申请,理由是“发货时包装是完好的”。我当下的判断就是,他要以包装被我损害的名义勒索我。

我怒气值爆增,马上想用typical用语跟对方说话。“你东西是怎么样的你不清楚?”“小心遭天劈!”

这时,我意识到我抛出了一个经典的邀请对方撒谎的con:“你东西是怎么样的你不清楚?”对方完全可以说我们的东西都不是二次销售的。而我没办法调监控或者是取证去说明这个事情,我会陷入暴怒,和带着怒气给他差评,甚至更升级矛盾。就像一款游戏连贯地发生固定剧情。

于是我决定停止游戏循环。

首先是找客服介入,其次是找卖家理性问清楚,这个事情是不是可解决的,比如我只要交发货款就能继续退回。

那我怎么调解想要他被额外惩罚,想要“恶人有恶报”的心呢?怎么不把他打成坏人地去理解这个情况呢?

我之前想到的一个hint: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游戏币被投入游戏厅里玩过的推币机,顶部落下的硬币有不同的走法,从底部不同的洞里走出来。我们两个的意见、争执倾向之间相互比较是没意义的。真相是上面的那个通道系统(因与果) 。

如果卖家真的坑我,我无法用发火来实施正义,也不该指望他因为自己的“罪孽”受到额外的惩罚。我可以用客观渠道,例如差评、投诉。这个世界是无常的,我遇到的只是一个无常的特小的麻烦。

总结一下,这里能解决“爽”化问题,借助了两个“暗示”——一个是“typical用语”,意识到自己的说话模式是常见模型里的,和想到它常见的导向结果。第二个是“推币机”,两个“硬币”之间比较谁好谁坏是没意义的,真相是上面的那个通道系统(因与果/无常) 。


END THIS GAME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