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而卑猥的野兽,野孩子与女儿红,宗法、法理与爱
批判性

释放无害的信号只是准备工作,
接下来即是瞄准目标的脖颈,发动一击毙命的啃噬。

准备清空黑名单时,发现从15年开始第一人算起的大半百人中,近半的人光是看ID和头像以及变成了■■■
【有些人就是招摇过市,喜欢到处大小便。】
这搞错了。而是因为本来就是这样的人才会被缝合进那个圈,才会乐意在那个秩序当中注册自己的主体性。
也因此能为一般公众所接触的地方,都有这批人。
一直以来我都就此打住,直到我发现这些人什么都敢消费。
开始用两个带反文旁的子去蚕食英雄和信念,开始用过家家的姿态透支某些力量的信誉,开始霸占消费某些共同体的话语场···
明显有问题啊,尔曹竟不自觉。希望这些人能够反思反思:
自己是什么水平,自己是什么角色,自己的社会功能何在,自己把时间花在哪了,自己的欲望模式如何作用···
这不是什么经验主义或者社达。而是对于幻想着,可以买到赎罪券、能够顿悟立地成佛然后获得超越性的智慧、掌握金手指的可鄙者最根本的质问。

精致
我说,某游戏需要成本。
他说,你交学费了?
我说,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
他说,照这样说所有游戏都有成本。
他是精致的人。
精致到寒芒就要挑开帷幕,他还紧紧抱着那层遮羞布不放,不敢再往前一步。
他不愿意承认,游戏本来就是一件奢侈的事。
他需要这层布来掩盖,即使他并不深刻地明白自己是如何地虚度光阴挥霍生命。
这样的人是注定“完美且干净”的,会因为这份“纯洁”而排斥外部的他者的评判。
但他又必须通过对外部的否定来维持保有这份臆想中的纯洁。
所以他并不会根本性抗拒集体,相反他会希望得到集体的认同。同时,在该集体不能满足自己完美且纯洁的幻想时他会把自己抽离出来,以一种仿佛自始都是旁观者的姿态批判这个集体,这样,他就永远完美且纯洁。

早就做出了选择
有些表露出来的包容,平和,平等。
实际上是宠物医生看待宠物的状态。
是最直接最根本的侮辱。
不是有意而为之。
不是有意而为之!
诚然,在彼此彼刻,或许如此。
实际上这就是有意为之,是已经养成了邪恶的习惯。
这不是脱罪的理由,而是更加深重的邪恶。
比起处心积虑故意做作的虚伪邪恶,它已经客观化,成了一种秩序制度。
所谓耳濡目染者,实则是主动凑近了看,靠近了听。早就做出选择了。

女儿红
我想许多小孩将来一定会酗酒的。
当他所处的网络不足以寄生,面对现实的创伤时,酒精是他理所应当继续拥抱的对象。
————题记。
我拿了一罐酒饮料。
然而我基本不喝酒,只是在确实躲不了的场合中勉强应付。
我为什么会拿一款酒…饮料?
极低的酒精含量凸显饮料的主要地位,让酒看起来不那么洪水猛兽。
为什么是酒?
因为这是最低廉,最易获得,又具有相当完备的社会话语体系为之辩护的消遣方式。
饮料不过是酒精的妥协,一层可有可无的遮羞布。
而到处都是这种遮羞布:无糖可乐电子烟,脱脂牛奶低糖餐,福利彩票…
有的更不屑于遮羞。
需要各种活动的人固然是动物。
但也是符号性的植物,总想扎根,总想寄生。
迷恋于一物,寄托于一物,委身于一物,这总很轻松且令人满足。系统,它会自行运作。
卑劣的与禁忌的让人沉溺,而且越意识到这份卑劣与禁忌就越是如此。
可以回答最初的问题了:因为不再扎根于旧土壤的我,彼时突然需要一种消遣。
现在它还摆在桌上,成了一罐女儿红。

野孩子
没有父母的野孩子,
在雨夜里拼命咆哮,哭喊,
想要吓退野兽。
山涧里听来的猿鸣,
草野间闻过的鸟叫,
只要他知道的,他什么都用上了。
但他并不理解,
自己嘴里的口号有什么意义,
也不明白,
自己究竟该怎样做。
最终,他也没有把握可以影响到现实的力量。
野兽并不屑于吃他,
他早就死在了雨夜前。

浅谈现代法治对于宗法观念冲击带来的一处失衡以及个人对于感情的一些看法
宗法观念下,人因为身份关系而负有特定的义务关系。
话题庞大,仅以“连坐”为样例证一二:
一人造反,一乡尽屠;一人某逆,九族齐诛;一人失势,一众皆黜。
身份关系的确立(主要指先天的)不容你选择,与之匹配的义务关系也不由得拒绝。
而现代社会的法治原则和观念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具体到连坐这方面就是:长辈做事,后代原则上是不用负责的。
于是有了这样一种失衡:
你的成功基于原来的伦理逻辑,有义务和他人分享;
但你的失败基于新的法理观念,却与他人毫无关系。
这就导致,在这样的关系网络中,“讲感情”成为了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
但除了这种社会观念带来的伦理义务,人还有自己主动建立的联系:
自己选择要追随的人,自己选择要珍惜的人,自己选择要报答的人,自己选择要爱的人···
问题在于对于这些自己建立起来的联系,讲感情是不是会导致“亏损”?
实实在在地讲,如果双方都确确实实遵循爱的法则形式,那么相爱的关系是世界上产出最丰厚的关系。
道理极其简单,相爱的关系,有一种最直白的特征:它的管理成本极低内耗极小。
再说一遍,真正相爱的关系,其管理成本必然极地,其内耗必然极小。
但凡一段关系让你感到消耗极大,要么它是无爱的,要么只以爱为名,其间不是存在对爱的理念性误解,就是爱的能力的有待成熟。
想起M同志对此有类似的说法:
如果你的爱没有引起对方的反应,即如果你的爱作为爱没有引起对方对你的爱,如果你作为爱者,用自己的生命表现没有使自己成为被爱者,那么你的爱就是无力的,而这种爱就是不幸。
在这样一种关系面前,什么柴米油盐,什么大多数人眼里最珍贵的东西,根本没资格被当做一个值的花时间探讨的话题。

其他审美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