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养真集》白话版本解读删减版(中)

2023-03-17 12:22 作者:河昇  | 我要投稿

《养真集》白话版本解读删减版(中)


 

      天地是一对儿大夫妻,能生万物。夫妻是一对儿小天地,能生男生女。大概人道能通天道,顺能生育后代,逆能成佛成仙。古仙说:"人要不老,还精补脑。"脑是,诸髓之海。淫欲的精,是诸髓所化而出。好色的人多患头痛,是因为脑中诸髓都已经耗空。噫!油尽灯灭,髓竭人亡。

       妓馆会所,不是快乐的地方,是抓人的罗网;歌妓舞女,不是让人快乐的人,是破败家庭的鬼魅。人都怕鬼,唯独不怕家中的妆扮之鬼,勾人神魂;人都怕虎,唯独不怕床上有同眠之虎,吃人骨髓;人都怕蛇,唯独不怕被子里有缠人之蛇,吸人血气;人都怕贼,独不怕夜间有盗取阳气的贼,害人性命。色对人的危害,是如此大啊!人并非不知戒除,戒除而又犯,还是以为美人是美啊!难道不知道,美人耳中有耳屎,目中有眼屎,鼻中有鼻涕,口中有口水,腹中有屎尿,阴户中有浓血,腥臊臭秽,处处都不干净。娇娆巧媚,表面可爱,内里狠毒。无知愚人,为之心醉,图取片时之欢,不顾自己骨骸暗暗耗枯,败德损身,为害最大,应当远离,如避盗贼。贼人务必劫你财尽。色,务必盗你精竭而死。

          白鬓老人说:"吕洞宾诗中说:“二八佳人体似酥。腰悬利剑斩愚夫。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人骨髓枯。”中年以后的人,尚且不能深信这段话,更何况少年呢?更何况无知少年呢?


       事情有不应该去做的,就不可以欺骗自己的内心;有不可以对人说的,就不可以去做而让上天知道。记住这段话,时时检点,也就贴近大道了。天下事机会难逢,可以做到的人不可自己推诿,自己推诿的人的没有功德。做不到的人不可强迫自己做到,强迫自己做到肯定失败。事情到来,都有它的缘由。君子从合理的角度看待这件事,小人从利害的角度看待这件事。人在没有事的时候,心要常存腔子里,不可暗中妄想;有事时,心要符合客观事实的道理,不可强迫事情服从自己的意见。身上事少,自然苦少;口中言少,自然祸少;腹中食少,自然病少;心中欲少,自然忧少。天下最难做的,没有比得上,渡海与上阵这两件事。人群中仍然有不畏其难而下手去做的人。至于学道人,有反求自身的简易,不像渡海那样凶险;有通晓天理的安定,不像上阵那样危险。既简易且安定,而很少有人去那样做,为什么?

       白鬓老人说:"高明人看待事情,多从外境而来,而且能就事了事;痴愚人看待事情,多由内怨所生,偏会就事多事。"高明人,事情来了,应之以天理,自然如庖丁解牛那样,放下感官而心神依天意而行;痴愚人,事情来,应之以私心,自然如鹬蚌相争,最后让渔翁这个第三者捡了便宜。

 

 

       万物的开始有生于无的状态,混混沌沌。而盘古开天之后,凡人的私情牵扯到种种的有。能深究天地的原初是“无”固然很难,但能把自己遇到的种种有看做是“无”更难。人心想要达到常无的地步,必要以自己的真性为主。以真性为主,则未始有物,就是一开始都是无的状态。达到忘我的状态,那么,物也将自化,物虽然在眼前,常归于无啊。庞居士说:"但自无心于万物,哪怕万物常围绕。"人有妖人,物有妖物,都能迷人。这些物岂能迷惑人?还是人自己迷惑罢了。百字碑说:"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见物有好看的,就生一个爱的念头,此心便被他引去,这就是迷了。看透一物,不受一物之迷;看透万物,不受万物之迷。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天下事事物物,自有个停停当当的道理,一毫私意用不得。所以说:"天下何虑?"君子遇到事就了了这件事,而不生事,遇到这个物用过了,而不住着这个物。程伊川说:"人因为外物而奉献身心的,事事都要好。但,反过来,只有自己一个身与心,却不要它们好。想必想要让外物随顺心意,实际情况一看只是让外物好,而不知道自己的身与心,早已经先不好了。"现在的人,房舍、衣服、饮食、器皿,多羞耻自己不如别人。至于学问不如人,良心不如人,却不知道羞耻,难道这只是个例么?要深刻的反思啊。

       白鬓老人说:"忘却自我,那么物将自化。"可见内因是因为执着有个“我”在,外因,不过是物,这个物不过是有名万物之母的有,但它实际也是无名天地之始的无。因为道始终就没有任何变化,而种种的变化或者称之为“有”,都来自于我的内心。内里如果忘到 “无我”,外物自化。世人抛弃真的寻找假的,只能说是:"自作聪明!"

 

 

       《论语》记载,孔子最终消除自己的偏见,以无我而终。任何思想必然是因为我而存在。但如果我不坚持这个思想,那这个思想也就不存在了。‘我’是众多偏见的根源,无我则根源就断绝而众多偏见也就没有了。

       现在的人都想用以“我”为中心的思想去指导行为,没有一种思想不是为自己打算的?不利于我的,即使是盖世的功劳,仍然认为和自己没关系,而弃置一边。有利于我的,即使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冒着生命危险也要趋之若鹜!‘我’的危害是多么大啊!唯有“无我”则忘却自己的形体与行为!又有何物能够够负累自己呢?遍寻身体的内部,哪个是‘我’?‘我’见既无,就会得大解脱。

       《永嘉集》说:"无明不了,妄执为我,我见坚固,贪瞋邪见,横计所有,生诸染着,知身是幻,了无自性。"

       色即是空,谁是我者?一切诸法但有假名,无一真实,四大五蕴一一非我,和合亦无,内外推求毕竟无我,细看‘我’字,由两个戈字组合而成,一个正戈一个反戈,动乱杀生之祸都是因有‘我’而起,所以有心于道的人先要做到无我。

        白鬓老人说:"世人所认为的我,并非真的我,是识神在作崇。"过去人讲:"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又说:"去后来先作主人。"如果不将金钵覆住,金箍棒打死,则取经降魔,都是六耳猕猴这个假货在做事。

 

 

       学道之的人先要认得真假,而后可以入道。尝观就像看戏的人,看世间穷通得丧、离合悲欢,外像宛然,内心却非常坦然。我问他得到了什么?能像这样不动心。他说:明知形象假妆,情境假作,互换互移,其实并无增减。学者看到这里就可以悟道了。又见提偶人手里的偶人,手舞足蹈,恍若人形。不知道的人,观偶观线,却不思考线上有人,提而后能动。忽然提偶人离开,偶人和提偶线都在也不能动。现在人的肉体就好比是偶人?气血就是提偶线?真性就是那个提偶人吧?又见耍戏法者,变名易质以迷惑观看的人,庸俗愚蠢的人看到就迷惑,称为奇妙。世间一切有为法,你来哄我我来哄你,颠倒倒颠,和这个耍戏法的有什么差别?看到了心里不迷惑,就近道了。又见挑灯击鼓,燃灯击鼓,令人齐来看影,其心与目都随着影子转,丢下自己一个皮壳却不知看,及至油尽灯灭,种种幻态又都归于无的状态,智者观之可以悟道。

        当做,本来无而生有,有就从来没有;有也看做本来是无,无也就从来就有。这是什么原因呢?缘会之“有”,“有”无自性,故言“非有”以破常见。性空自无,无显真体,故言“非无”以破断见。小到昼夜生死,大到元会运世,都可以触类旁通。学道者须知一性是真,万缘皆假,一切日用养生之物都是假中的尘垢,所以,何必与凡庸之辈争短长,计较美恶也不过都是尘垢之间的把戏吧。

        白鬓老人说:"戏子知道戏是假的,学人认世间为真,难道学人不如戏子?"欠悟!说“非有”以破常见,说“非无”以破断见,这两语尤其精要。人能参透,自然不着有无。

 

 

       三界无别法,只是一心动念而生一切境。念若不生,境自了无,及穷动念,念亦空寂。既知迷时无失,悟亦无得,以无住真心不增不减。所以,心因境起,借心观境,见物生心,虽居山林海岛都不过是尘劳。人恋境,境弄人,人失其正而发狂;情逐物,物引情,神离乎舍而成痴。好境歹境总是境,境虽杳来而实际非有;邪念正念都是妄想,念纵纷纷而起也属于无。不要以五欲为乐,迷而忘返,不然必定会伤身而伤命。

       当知一性是真,抱之不离,却能消魔,破五浊世变作净土,归根复命,凡身结成圣胎。三界唯心所作,何不将心先了;六尘借识而入,直要把识顿绝。赤子浑然无识,尘缘滚滚永无可入之门;真人纯然是智,法界朗朗尽是了妙之乡。

       白鬓老人说:"境无苦乐,从心所起。同在一个岳阳楼,有心旷神怡的人,就有感极而悲的人。"过去人讲:"神仙无别法,只生欢喜不生愁。"不是道德深厚的人,难以体会其中的深意。

 

 

       本来之性,真净明妙,虚彻灵通。超出思维的表象,无异同,无分别,悟了就是菩提岸,迷了就是生死海。小儿未识父母,称之为"朴",能识别父母,就称之为"痴"。痴,就是心病。见识一长,发热就是心病,而身也随病。正是因为如此,生分别是‘识’,领纳在心是‘受’,思念是‘想’,贪着是‘行’,汗秽尘垢是‘色’。如想要降伏识神,不如变识为智,为什么?识神因为追逐外境,而忘返于道,智能了境而不沾着。逐境不了,哪个智不是识?了境不着,哪个识不是智?关键是,止此一心,放去就是识,收来就是智,只要有分别,就堕成情识,稍有攀缘,就是妄想。不知道,直下尽了,才能得到清净。

       白鬓老人说:"小儿才识父母,已经陷入识神的骗局。"见识一长就是心病,知道这是病的人,有几个?逐境是识,了境是智,放去是识,收来是智,字字指得分明。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上古圣人开出来的药方,为什么众生就是不信呢?

 

 

       有心失了天理称之为恶,无心失了天理称之为过。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此言可以宽恕他人,不可以宽恕自己。籧伯玉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前四十九年的过错。我今年八十五,前八十四年的过错也不是都知道的?过去犯的过错可能自己还不知道,近日犯的过错自己也不容易知道,为什么?迷惑的时候,执着不对的是对,了悟的人看到对的仍然认为是错,不断反省自身,悟了之后岂容再错。朱子说:"平常知道这是过错的就不再犯,便是去病的良方。如果问为什么不能再犯?便是骑驴找驴。"

       学者改过,在于清净口业、身业、意业,三业而已。无口业容易,无身业很难;无身业容易,无意业很难。有志者一定要从难处用力速改,而后才可以入道。

       又问:"人有罪,可以忏悔么?"答:"往昔所犯的过错,无大无小,内外求之,了不可得,叫做「真忏悔」。"又问:"人有发誓的誓言,怕不小心犯了该怎么办?"答:"迷的时候才说誓言,悟的时候也就不需要誓言了。"现在了悟之后试试看,还需要誓言么?就得到大解脱。

      白鬓老人说:"儒家的道理去非存是,禅家的道理,乃是非不着。因为不着,方能解脱。"

 

 

       善是什么呢?,太极一动所生的阳气,人得之以为性,所以,人性都是善的。修养之家要养得阳在,天的阳气生于十月纯坤之后,是规中的真息。释迦摩尼佛为了为了劝说百姓告知惩戒,说天堂地狱,善恶因报分毫不爽,说不准是哪一天或者来世受报。孔子只说:上达的君子坦荡荡、下达的小人长戚戚。

       上达的君子说进于高明,不就是天堂么?下达的小人沉溺于卑污,不就是地狱么?坦荡荡的君子他的快乐哪一处都是,谁能比得上他的福气呢?长戚戚的小人到处俱是陷阱,别人所造的恶业没有比他更大的了。因为,作善作恶的时候,就是受福受业的时候,影响之快,不用等到哪一天或者来世受报了。

       又问禅者曰:天堂地狱是不是真的存在?说:"喜悦与恐惧在于心,善恶成境,如果一心可了,自然就没有。"又问:"心如何了?"答:"善和恶都不要思量。"又问:"为善与学好有什么不同?"答:"没什么区别。"问:"具体该怎么做?"曰:"耳不听淫声是好耳;目不视邪色是好目;口不出非言是好口;心不起妄念是好心;手不取非礼之物是好手;足不踏非礼之地是好足;以尧舜之道为本,治理民众的人是好君王;学伊吕之道,侍奉君王的人是好臣;学习孟母择邻教子的人是好母;学曾参养志,奉养双亲的人是好孝子。"

        又问:"现在所谓修路、修庙、修来生的人,果真有好处么?"答:"我听圣人说过:“从天子到平民,一律都是以修身为本”,凡舍弃身体而说是修道有成的人,是不知道根本。

       白鬓老人说:太极一动,所生的阳气就是性,可谓天命之谓性的第一注脚。欲养此阳气,又指出就是规中真息。可谓合盘托出少有人领会,能修身于内的人有几个?以身外之物来修的人倒是大有人在。

 

 

       梦为了什么而做?总是沉迷不醒,就是一个识神变作的种种幻境。三界四相只有一梦心,梦中变异,无中生有。正作梦时,苦乐身受,忽然一觉醒来一切顿无,并不是你刚刚感觉到本来就不存在,实际本来就不存在。证道歌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山河大地都是梦中的外境;王侯将相都是梦中之人;三教圣人都是先觉人;三教经典都是解梦书。

       所以,知道世事皆空,生死一梦,无挂无碍,名为“觉了”。过去白云先生睡醒,金励问什么是世事。先生说:"两仪之下谁是你?谁是我?千载之中,谁兴谁亡?说的人不是项羽就是刘邦,记的人不是灵君就是元亮,谈的人不过是伤心人为伤心人悲愤,看来看去,都是尘土中泥地里打滚,总不如一杯浊酒,一局残棋,一枕鼾睡,身内乾坤还是随我收放吧。"

       金励说:"先生以一睡收天地之浑沌,以‘觉’来破古今之往来,这睡的妙啊!也是有道之为啊?"说:"有道!凡人睡觉,先睡目后睡心;我睡觉,先睡心后睡目;我醒来,先醒目后醒心。目醒是因为见到了心,心醒就不再见世,不再见世也就不再见心。宇宙创世以来,治世的人尊贤重道。出世的人逍遥归隐。教诲世人的人研究图录。我说都不如无心啊,睡无心、醒也无心。"

       金励说:"我想要学无心,该怎么做呢?"答:"对境不要认心,对心不要认境,如此简单!不知道其它,觉来本就无所知道,知道反而心越困顿,不免笑你在尘世之中,不知自己本来身在梦中。"

       白鬓老人说:"心醒不见尘世,可见着于外境的人还是在梦里啊。"


 

       人的真性,就是人的元神。灵明而莫测,妙应而无方,所以叫‘神’、叫‘元’,以作为与后天思虑之神的区分。神来人身了就是生,神去离身了就是死。怎么知道‘神’来?念头止住,神就来。怎么知道‘神’去?念头动处,神就去。形,是气待的府宅,气在形不会衰弱;气,是神的母,气在神就不会散。人为善则神聚而灵,人为恶则神散而昏。人有病,神就离开形而神不受其苦。人有难,神就先离开形而不被殃及。人有一个呼吸不得神,则一个呼吸就不来。人有三谷,其虚如谷,有神居之,所以叫"谷神"。上面叫"天谷",在泥丸宫处。为天根,神之本宫。所以,神居天谷,则精化炁,炁上升,九年天宫满,而天门为之开通。中间叫"应谷",在绛宫处。好比一方大员的厅堂,所以,神待在应谷,则耳有闻、目有见,五官效职,而骨骼全身都因为它而听从命令。下面叫"灵谷",就是丹田。好比内省的密室,所以,神待在灵谷,则视者返、听者收,神气相守,而营魄为之抱一。

       白鬓老人说:“元神”二字,说得极明白,不然必误认后天思虑之神为真神。念头止住,神就来。念头动处,神就去。尤其是下手口诀。人有病,神就离开形而神不受其苦。人有难,神就先离开形而不被殃及。不是神化的人,是不能说出其中神化的奥妙,尘世津津乐道的有形象的神,何尝梦见到呢?

 

 

        道是个不能说的圣人;圣人是个能说话的道。虽然讲能说话,不过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罢了,并非强迫让人能够知道,能够掌握。古代教人的人,就是教圣人之道。《易》曰:"蒙以养正,圣功也。"是教育幼童以圣人为榜样,而学者难道不以圣人为榜样么?

        感慨儒家衰落,佛道教兴。而佛道的真意又乱传,邪说的风气就起来了。老子说:"修己之身,其德乃真。"脱离自我的修身而摆出一堆理论的人,真是太假了!现在求仙佛的人,往往跑到隔绝人世的地方,他以为有家庭、有妻子、有人事都是人生的负累,所以不能成仙成佛,必须绝人逃世才行。 殊不知仙佛之道不离身心,如果能正心修身,有家庭可居,有妻子可乐,有人事可以磨练,所以在家也可以成圣成贤、成仙成佛,何必抛弃方便自己磨炼的机会,而必须要选择不方便自己磨炼的地方?

       白鬓老人说:说出家可以成仙成佛者,人可能会心。说在家可以成仙成佛者,人们都不信。为什么?都是因没有真正明白道是什么,没有真正穷究其中的道理。唯独,不想想仙佛必须出家能够成道,难道圣人也必须出家才能成道?何以,世人着相着的这么厉害呢!

 

 

        学,就是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经书圣贤只是把学人引向大道?后来邪教大行,他们的言行真的合乎经书圣贤么?只要不相符,就是魔说吧。学道人只要收得身心牢固。如果舍去身心而往别处用功,便非正道。学道不是说说就行,也不是知道就行了,必须要实实的向自己心中,将一切物欲打扫得干干净净,自然合道。

        学道之志,贫当益坚,老当益壮。或为客气所使,外物所夺,这其中的过程不在于气与物,都是没有立志的毛病。只可责备自己没有志向,反复寻思,必见病痛的地方,彻底决裂,譬如抽骨换髓,涤肠洗胃,另换了一个人,好像死了一回重新做人,何事不成?

       圣人之心与常人一样,为何独独常清常静?无它,只是见得真、养得定。只是性见得真,一切幻境不能迷乱;养得定,一切诱人的东西不能动摇自己的耳闻目见。譬如饮食日日要用,日日又要消化而去之,如果消化不尽,就停滞在腹中,时间长了就成了病。

       白鬓老人说:世间学道的人多如牛毛,大多数不是为了名就是为了利。不为了名利,还能如此好学,如此用功的人,有几个?所以吕祖说:"天涯间说人寻我,走遍天涯不见人。"这话说的确实对!

 

 

       学,没有不是先要致知的,致知在于格物,必然学了思,思了学,最后达到豁然贯通,则知道透彻。知道透彻则意诚心正,可以进一步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学的人见识是有限的,天下的义理是无穷的。所以,有所知,必有所不知。知道自己有不知道的,更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所以,诗人对此有如切如磋的比喻。

       人并非没有知见,而是得到真的知见难,人看到珠玉也都喜欢用手拿,往怀里藏。为啥?因为,真的知道这是宝贝,学道人,如果有真的知见,不害怕他不努力。人看到沾满毒药的刀刃,都不敢用舌头去舔,用身躯去挡。为啥?因为,真的知道这能伤人。去恶业的人,如果有真的知见,不害怕他不净除。

       人心本明,只为物欲遮蔽便昏了头。如果知道是物欲遮蔽,便是在明处,紧紧抓住人的本心,今天去些,明天去些,忽生忽灭,你知道是咋回事?知道而能返照,就可以不生不灭,到了不生不灭,就可以心定而尽性。你现在的一气,一出一入,你知道是咋回事?知道而能依息,就可以不出不入,到了不出不入,就可以气全而立命了。

        白鬓老人说:今天论知、行,多认为知易而行难,难道没有悟到所知道的东西都是圣贤的枝叶、皮肤!真精髓、真命脉,何尝那么容易知道呢?人如果有真的知见,必肯真行。那些不肯真行的人,还是假装知道。

 

 

       知、行,原是合一的功夫。常常保持真的知见,便是能行,如果有一时不行,便是一时昏了头。君子以身体道,凡身之所在就是道之所在。所以,行有行功,立有立功,坐有坐功,睡有睡功,随在无念,随在是功。凡有行不来的,只是知见不真,知道的道理如果是真知,自然乐于循理,所以说:"学而不厌的人是真知道。"如果见理不真而勉强坚持去行,光靠意气坚持能有多长时间?等到意尽气弛,自己就坚持不下去了。

       到了晚上,君子该睡觉了,应当收敛心神,抱一不离,所以没有世情缠绕,也没有玄妙道理,乍一看像死人,才可以说是大休息。至于睡觉没有颠倒梦境,而可见内心敬畏专一的功夫。到了早晨,正是君子每天进步的时候,应当早起,每天都要求自己进步。如果有他人做到一天的功夫,而我做到百天的功夫。他人做到十天的功夫,而我做到千天的功夫。有这样的志气,积日成月,积月成岁,不思虑它经过了三年五载,而学问修养还达不到圣人境界的,从来没有听说过。瞬存息养,功夫没有间断,每时每刻都不放松。日积月累,学习就能达到光明的境界。

       又问:"天理如何能够得到保全?"答:"必须时时加以存养。"又问:"人的欲望如何清净?"答:"只是日日消磨。"人人都有良知良能,但是,良知贵能做到,良能贵能填补,又能做到又能填补,在于勤学好问而已。

       人的真性灵是最神的,念动即飞,不见其形。想要留下真性灵,要从源头找。机常在目,宅安于心,心常清静,神水归根,久生至宝,渐渐充盈,周流上下,遍体生春,练己纯熟,对境忘情,采取灵药,用阳制阴,养成圣胎,尊称:"真人"。

       白鬓老人说:常常保持得住,知就是行。这一句话不是透过重关的人,不能道破,高妙的学问从晚上休息到早上起床,瞬存息养,日积月累,天理必时时存养,人欲当日日消磨,尤其为一天十二个时辰中不能忘记的要点。

 

 

        圣贤言语都讲的是实事,依而行之,可以修己,可以治人。凡看书必要看得通彻,体认在自己的身上,才有得力处。《大学》里的下手功夫,全在「格物致知」。看佛经一藏不如玩《心经》一卷;玩《心经》一卷不如解「观自在」三个字。《道德经》五千言,其中的精要全在"虚心实腹"四个字。

       凡做人的祸患,在于好讲别人的是非;学道的祸患,在于执着于自己的正确。我尝试自我警醒说:"以前所学,以多知多能为好。近日所作,或诗或文为闲,检点起来都是心病,现在急着去除。默而搜寻,天下的乱象都当做不听,人间的是非都置之不论,憨憨傻傻,兀兀腾腾,万物无有,三际皆空,尘缘断尽,神气归根,大道已了,何必寻人?言言实践,句句相应,来日有限,切莫因循。言行相顾,圣人称其君子;我能说而做不到,圣人讥讽为朽木、为粪土。"

        又问:"儒生讲话不讲儒家为什么老爱引用佛语,为什么?"答:"今天的儒者名利熏心,专门搞些让人听不懂玄虚的言论以换取地位,偶而有厌世离尘的人想要出离世间,不想想明德新民是怎么回事?知止能得是什么原因?往往违背儒家的道理去求仙佛,不知道我们儒家的所谓圣,就是道家和佛家的仙佛啊。我如果因为佛家与道家的话各有争议而不谈,你必然以为我不知道其中的奥秘,你们各立门户旗鼓相当,纷纷扰扰不过是无穷无尽的争论。"

        白鬓老人说:每当见到世人看书,好比在集市中骑马奔驰,大段落的文字尚且不能看得分明,又怎么能细细品读其中的精要呢?指望他们能领悟么?古人说:"书读千遍,其意方见。唉!一味匆忙地去阅读,虽然涉猎五车那样多的知识又有什么用呢?

 

省察

 

       省察,就是省察我自己的心。一天十二个时辰,几个时辰心在内,几个时辰心在外?这样省察的人自有得力处。

       过去有个叫陈烈的人自己省察自己的心,用黑白两种颜色的豆子来记录,起一个善念取一个白豆子置于盘中,起一个恶念,取一个黑豆子置于盘中。起初黑豆子多,后来黑白各半,时间长了白豆子多于黑豆子,时间再长则都是白豆子无一个黑豆子,时间更长则白豆子也没有了。这虽然是笨办法,也有可取之处。

       省察就是觉照,克治就是改过,存养就是主敬。大道虽无修无证,尘情要日消日磨。人只有一个心,在里面的是谁的心?忽然走在外边的又是谁的心?省察得分明,而后可以进修。

        省察要细心,克治要果决,存养要宽裕:此三样功夫日日要用,最后到了无功可用才能成功!又有人说,不用这种功夫,马上顿悟就能到了彼岸,这是上智之人,可能做到的事,常人不要这样想,安安分分去做那功夫去了。

       白鬓老人说:这三样功夫,就是圣门口诀,有志向,成为圣贤的人,千万不要轻视它们!


《养真集》白话版本解读删减版(中)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