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哥独家干货】第二十五期:评析观点论证试题

哈喽,定哥独家干货又来了!这次带你们一起来学习评析观点类大题的答题方法!快来学习吧~
01题型特点
评析观点论证试题,材料大多出自历史学者的著作,学术性较强,其中常常蕴含一些历史观点,许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析。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材料给出明确观点,直接选取观点进行论证;另一类是观点不明确,需提取信息,提炼观点,再进行评析。
题目的设问方式有“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任选材料中一个观点加以评述”;“评析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评析冲击-反映模式”、“从材料中任选一个命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析”。其中“评析……观点”、“任选……观点/认识”是判断题目类型的重要关键词。
02解题思路
第①步,分析设问。
根据设问特征,判断题目所属的类型(如根据设问“评析……观点”的特征,判断题目为评析观点类开放探究题)。
第②步,提取观点。
阅读材料信息,对材料中某一观点或整体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提前的观点以容易找到史实论据为出发点。
第③步,表明态度。
对于提炼的材料观点,可以表明自己的态度,赞成还是反对,同意还是不同意,认为有道理还是没有道理等。
第④步,具体论证。
根据表明的态度,找到史实论据,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从多角度进行层次分明、逻辑严密的论证,结合相关史实,用学科术语论争观点。一般来说采用两到三条史实做论据论证即可,每条史实论证文字量以两条三行为限。
第⑤步,小结升华。
对论证的史实,进行总结、升华,前后呼应,使作答更加规范,使答案显得更加丰满充实。是对前面观点与分析的延伸和拓展,带有一定的现实思考与回应,以评析形成严密的逻辑关系,而非简单重复材料中的内容。

03要点提示
要点①,表明态度。
务必依据马克思原理和充分的史实依据为出发点,即必须要坚持唯物史观,做到态度明确,符合价值引领、素养立意和家国情怀对于新高考评价体系的目标。
要点②,论证过程。
以充分的史实依据作支撑,否则论证力度将大打折扣,甚至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一般而言以2到3个史实做论据为宜,而且史实选用与论证证过程务必要与自己的态度构成严密的逻辑因果关系,作答的字数要控制在280字以内为宜。
要点③,答案布局。
总:序号化、段落化、要点化、角度多样化,言简意赅,切忌过度解释,三段论也可,五段论亦可。
三段论:第一段是“观点看法或论题,一般不超过20字”;第二段是6“运用2个或者3个史实具体论证,最好在每个史实论证前加上序号”;第三段是“收尾总结”。
五段论:第一段是“观点看法或论题”;第二、三、四段是“运用3个史实具体论证,每个数史实的论证以不超过三行为最好”;第五段是“收尾总结,照应观点看法或论题,带有论证之后升华为自我收获的结论性质”。
04例题精讲
例题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美国学者斯文·贝克特认为“棉花资本主义”是一个关于控制和剥削的故事,同样也是一个关于“自由和创造性”的故事。——摘编自[美]《棉花帝国》
有史以来,人们试图以各种方式认识历史。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棉花历史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解题思路
1.解读设问,将长设问转化分解
第一层次,根据设问“提出……见解”的特征,判断题目为评析观点类开放研究题;
第二层次,对学者对棉花历史的认识提出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
第三次,限定知识范围,根据材料关键时间“900年前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时间信息,可围绕世界近现代史相关史实进行论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反抗殖民统治的活动等)。
2.分层认识:一个认识得出一层
棉花资本主义是一个关于“自由和创造性的故事,可以联合材料珍妮纺纱机发明、美国黑奴从事棉花种植、美国内战、印度棉花产业中心、印度大饥荒、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等信息得知,在棉花传播的过程中充满了反抗资本主义国家殖民统治的民族民主运动,据此初步确定“反对殖民统治与棉花传播的关系”这个角度。
“棉花资本主义”是一个关于控制和剥削的故事,联合材料→美国黑奴种植棉花,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鸦片战争,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等信息可以得知,棉花传播的过程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亚非拉地区的殖民扩张与侵略,据此初步确定“殖民统治与棉花播的关系”这个角度。
3.提炼角度
棉花的传播→伴随着殖民扩张与侵略→充满了控制和剥削的历史过程→反抗殖民扩张与侵略→制度、科技、经济以及思想文化上等一系列的发展→促进“自由和创造”的产生。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
从积极角度看→棉花的传播历程客观上是一部关于“自由和创造”的历史;
从消极角度看棉花的传播历程是一部关于“控制和剥削”的历史。
4.根据材料和设问提出见解。(根据时间轴信息梳理,选定角度)
从积极角度来看,根据材料“珍妮纺纱机发明、美国黑奴从事棉花种植、美国内战、印度棉花产业中心、印度大饥荒、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推断出全球棉花工业发展→对黑人的剥削→技术革新→推动了全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大变革→民族意识觉醒→民族解放与独立运动,综上得出,棉花传播的历程客观上是一部关于“自由和创造”的历史。
从消极角度来看,根据材料“美国黑奴种植棉花、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鸦片战争、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可以推断出,棉纺织品流通与交易→三角贸易、英国建立东印度公司、鸦片战争等→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世界殖民体系发展,综上得出,棉花传播的历程是一部关于控制和剥削的历史。
5.说明见解(运用多角度说明)
得出见解一:
棉花传播历程客观上一部关于“自由和创造”的历史。主要从棉花传播的积极方面进行论证。如思想上,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诞生;政治上,民族民主独立运动的开展;经济上,技术革新推动了全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大变革。
得出见解二:
棉花传播历程是一部控制和剥削的历史。主要从棉花传播的消极方面进行论证。如经济上,殖民扩张与掠夺;政治上,世界殖民体系建立、无产阶级受到剥削、压迫与奴役。
6.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整理归纳信息,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①:
答.见解:棉花传播的历程客观上是一部关于“自由和创造”的历史。
理由:①全球棉花工业依靠无产阶级生产,棉花帝国剥削着本国劳动力;人员集中化,劳动强度高,加之大量雇佣童工,刺激了欧洲范围内的劳工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②,美国南部经济的繁荣是数百万黑人奴隶劳动的结果;1861年美国内战,林肯政府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黑人奴隶制废除,维护了联邦统一。③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并引发了一系列技术革新,这些技术革新从棉纺织业开始,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产生,推动了全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大变革。④美国内战后,棉花帝国中心转移到印度,由于大面积种植棉花,1876年印度发生大饥荒。⑤随后,印度掀起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恢复手工纺织,抵制英国棉织品,最终促成了印度在1947年独立。
参考答案②:
见解:棉花传播的历程是一部控制和剥削是的历史。
理由:①随着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美洲开始种植棉花,三角贸易后,欧洲殖民者将非洲黑奴贩卖到美洲,棉花种植历程成为黑人奴隶的血泪史,成为后来欧美种族歧视传统的渊源。②1600年英国建立了东印度公司,棉纺织品是绝对的大宗交易品,它使得欧洲商人成为武装商人,最后变成了彻底的殖民者。③为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倾销棉纺织品,1840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棉纺织品凭借着不平等条约倾销到中国,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④工人在纺织机器的节奏下生活着,受资本主义到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逐渐形成,全球棉花工业依靠无产阶级劳动,无产阶级处于受剥削、压迫、奴役和控制的地位,工人阶级不断反抗,工人起义不断发生。
例题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国史大纲》开篇云:“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1940)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解题思路
①先看材料设问明确设问对象。评析材料中已有观点或看法(整体)
②根据材料进行分析
依据材料“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说明作者认为国民应该了解本国的历史;
根据材料“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说明作者认为应该对本国历史心存敬意;
根据材料“不会对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说明作者认为不应该抱有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或者是把当今的缺点推诿给古人;
根据材料“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说明作者认为应该了解本国历史、经纬本国历史、客观看待本国历史,这样可以助力国家向前发展。
③总结归纳信息,整理得出答案要点。
参考答案①:
答.观点:钱穆认为“国民应该了解本国的历史”,此观点正确。
论证:1940年钱穆强调“国民应该了解本国的历史”,是为了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抗战必胜的信心,我国历史悠久,文明灿烂,了解本国历史可以培养历史自豪感,坚定抗战必胜的决心。因此读史可以使国民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参考答案②:
一切诿卸于古人”可提炼出论点是历史事件应该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中,辩证的看待。需要结合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进行分析,既要看见其积极以面,又要看见其消极一面。
论点:历史事件应该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中,辩证的看待。
阐释: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局限性,我们对待历史事件应该放在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既要看见其积极的一面,又要看见其消极的一面。如秦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在建立初期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但是到封建社会后期的弊端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助长了官僚作风和贪污腐败之风。
因此历史事件应该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中,辩证的看待。
参考答案③:
观点:钱穆认为“国民对本国历史存有敬意,会减少偏激的虚无主义和自大心态”,此观点正确。
论证:古代中华文化曾长期领先世界,到明清形成了天朝上国的自大心态,对外闭关自守,结果加速了中国的落后;近代中国面对列强的侵略,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浪潮。在存有温情和敬意的同时,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会减少偏激的虚无主义和自然大心态。因此只有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和历史观,才能增强国民意识,才有可能实现伟大民族复兴。
例题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题思路
第一步:明确答题要求
“评论”即“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
第二步:选定“观点”角度 (如:时间界定、包含因子等)
根据材料分析有几层含义,即可选定几种观点。以本题为例。“然而”这一转折就说明了与第一段相反的意思,所以本材料可基本划分为两层含义,我们至少可以找出有两种角度。
具体做法: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红字:欧洲文明(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进程
蓝字:西方的崛起受到其它文明的影响
1. 抓关键字词:
第一段有始于,继之,经过,结束,开始;第二段有突然发生,归功,不仅仅
2. 析关键字词:
材料第一段认为,西方崛起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认为是在西方崛起的影响下亚非拉地区的历史才开始。
材料第二段认为,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亚洲与中东国家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西方崛起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
3. 转化问题
第一段(种)观点:认为西欧崛起究其原因主要由内因决定,否定其它文明在西欧崛起中作用,肯定西欧文明是世界文明交往的中心。换言之,西欧是如何实现近代化的?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是原因类。
第二段(种)观点:认为西欧崛起因素除了内因以外,在很大程度
归功于其它文明的成就,否定西欧是世界文明的中心,肯定世界文明的成就是各种文明交融的结果。换言之,其它文明史如何影响西欧的?回答的仍是为什么的问题,还是原因类。
4.选取角度(有几种观点?)
第一段材料:观点1:近代欧洲崛起是欧洲文明自身发展的结果(欧洲中心论)
第二段材料:观点2:近代欧洲崛起是其它地区文明影响的结果(反欧洲中心论)
5.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与观点内涵相关的史实。
答案模板:判断+指明观点+观点论证
① 判断观点(是否同意)
②多角度举出理由(为什么):
欧洲崛起的时间定位:16—19世纪末
观点1:欧洲中心论:
政治: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
经济:世界市场发展过程;
思想:人文主义发展。
观点2:反欧洲中心论:
四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
亚非拉地区为欧洲提供了市场、原料和劳动力;
文明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6.组织语言:严谨通顺。
参考答案①:
观点:我认为西方崛起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判断),非洲、拉美、亚洲是被西方文明征服的。(指明观点)
史实:西方的崛起的开端是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兴起。思想: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成为思想核心,民主科学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政治: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经济: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又通过殖民扩张(外交)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所以西方的崛起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
当西方崛起的时候,亚非拉各国相对落后。比如中国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时期,资本主义萌芽虽然产生,但发展缓慢,受以下因素阻碍:政治上专制主义达到顶峰;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外交上闭关锁国政策;思想上八股取士极大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创造力。
所以亚非拉被殖民侵略,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所以亚非拉是被西方文明征服的。
参考答案②:
观点:我认为西方的崛起主要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判断),但也受到其他文明成就的影响。(指明观点)
史实:西方的崛起的开端是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兴起。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成为思想核心,民主科学思想逐渐深入人心。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又通过殖民扩张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所以西方的崛起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
中国古代文明长期世界领先,对西方产生巨大影响。比如:
经济上: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达,综合国力在清前期以前一直世界领先。
政治上: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影响到欧洲,尤其是科举选官制度影响近代西方文官制度。
科技上: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传到欧洲,对西方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西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创造了条件,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
贸易上:中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连接欧洲和中国,以及郑和下西洋,都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所以,中国是世界贸易的中心,传播了中国先进的技术和文明。(观点论证采用思路一)
怎么样?体会到做题“步步为营”的感觉了吗?还有问题的宝宝不要担心,这里还有一题可以继续巩固刚刚的做题步骤~下面让我们用刚刚学到的思路再来看看这道题,大家可以先思考一下,再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答题思路,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自己做题的思维漏洞啦!
例题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出现了举世闻名的“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解释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不仅是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解释,也是对它的评价,而这样的评价似乎并不恰当。应该说,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摘编自薛国中《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加以评析。(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观点或者自己提出的新观点展开评析;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题思路
①先看材料设问,明确设问对象“对材料中的观点加以评析”。
②对材料进行分析:
材料整体反映了对百家争鸣的认识问题。
作者肯定了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发展历史上的重大地位,认为百家争鸣源远流长,成果风硕,影响深远;
作者认为《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观点有失偏颇,不够全面;
作者认为应当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百家争鸣的意义。
③从材料中去提取观点:
《辞海》的观点,即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争辩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材料作者的观点,即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
④对材料所提取的观点进行完善、条理清晰的解读:
如果同意《辞海》的观点,首先指明百家争鸣出现的时代背景;其次,指明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具体体现,如不同思想派别代表不同阶级的利益;最后,总结说明《辞海》观点的正确性。
如果同意材料作者的观点,首先要指明《辞海》观点的偏颇之处;其次指明百家争鸣影响深远的体现,如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奠基影响深远;最后总结说明应该更加深刻的认识百家争鸣。
⑤整理归纳信息,得出答案要点。
参考答案①:
观点: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争辩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评析:①战国时期奴隶制经济崩溃,封建,经济有所发展;②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士阶层日益活跃,追求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③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制主阶级特权;④面对社会大变革,一批杰出思想家,互相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因此可以说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参考答案②:
观点:《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评价并不恰当,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了“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评析:①战国时期,学术领域百家争鸣的出现绝非偶然,《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评价仅侧重从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出发,具有局限性;②夏商周三代,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奠定了人才和思想资源的基础;③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孔子和老子分别是儒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也受到先代文化的影响,他们开创的思想学派,在战国时期得到发展,可以说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④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有利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和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的特点。
因此百家争鸣的形成渊源流长,影响深远。
学会答题技巧的同时别忘记巩固基础的历史知识哦~只有将基础打牢,才能让技巧发挥更大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