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教师招聘面试说课稿:小学语文《江南》
来源于:易公教育 一、 说教材 《江南》是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3课的一首古诗。本课是一首汉乐府民歌,全诗七行两句,前两行描写了江南水乡是采莲的好地方,后五行是写鱼儿在莲叶下游水嬉戏的情景。全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回旋反复的音调,优美隽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调,勾勒了一幅明丽美妙的图画:江南的盛夏时节,荷塘莲叶如盘,莲花绽放,景色秀美,鱼儿自由欢快地在莲叶、荷花掩映的碧水中追逐嬉戏。还有那水上愉快地采莲的男男女女,闭上眼,采莲女温润柔美的歌声仿佛萦绕耳旁,浸入你的心间。这首小诗表达出诗人快乐恬静的心境和对江南水乡的热爱之情。孩子们读来心情愉悦,朗朗上口,是一年级儿童初学古诗的佳作。学生在诵读学习这首汉乐府民歌的过程,就是一个语言积累和运用的过程,情感体验和审美熏陶的过程,更是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过程。 二、 说目标 基于一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根据2011年版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古诗词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我将教学目标设定为: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认识8个生字,认识新部件,能按笔顺规则正确、工整地书写3个生字,感受汉字美。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受古诗语言的优美,激励唤醒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江南水乡的美景。领略采莲人内心的欢乐,激发学生对江南美景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识字,能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学生通过学习古诗可初步体验到诗中优美的语言,受到古诗文的感染熏陶。可要让刚接触汉字的一年级学生体会到诗的意境,感悟到古诗语言的韵律之美,就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展开想象,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江南水乡的美景作为教学难点。 三、 说结构 尊重儿童的认知和学情,让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发展语言和思维,构建一个“主动、生动和灵动”的语文学习课堂,这是本次教学设计的意图。因此,我采用“情境激趣,揭示课题;初读引趣,学习生字;诵读生趣,想象画面;拓展增趣,积累表达”等四环节教学流程。 一是关注学生学古诗的真实情感体验,突出“读”的重要地位。 以读为本、以生为本,初读,品读,诵读,拓展读。在课堂上,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识字读书,读思结合、读中感悟,教给学生多种读书识字的方法。通过读读、想象、演演、说说、吟诵的学习方式理解、再现、创造诗歌的意境,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古诗学习。 二是把激发学生热爱古诗的兴趣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围绕“趣”,从“激趣——引趣——生趣——增趣”,创设情景,想象画面,激活思维,循序渐进地突破学习重难点。让学生知识与能力同步提高,认知与情感和谐发展。引导并注重学生识字与写字规范、语言积累与运用有机结合。课堂上给足学生识字、读书、表达、作业练习等时间和空间。真正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快乐中学语文,在创造中学语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四、说教法 1、激趣教学法 古诗描绘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诗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插图色彩鲜明,形象逼真,展现了一幅荡舟采莲、莲叶田田、鱼戏莲叶的美丽画卷,可谓有景、有情、有韵。因此,我采用激趣教学法,通过“课始激趣,课中引趣和生趣,课末增趣”,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互动和灵动的学习氛围。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积累,巧妙地加以引导,激发和唤醒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着眼于语言的积累,着力于语文素养的培养。 2、意境教学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本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入境审美感知、激情美读品味,进入意境,体会意境,进而重建意境。让古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情感在学生大脑中活起来,从而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中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获得审美体验。教师要淡化诗意讲解,强化学生内心体验和感受。 五、说学法 1、情境诵读法 2011年版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通过示范读,品味读,想象读,比赛读,表演读等丰富多彩的诵读,学生入情入境,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古诗语言文字的音律美、意境美、形象美,还可以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得到情感的熏陶与审美感染。 2、参与体验法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古诗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看、读、说、诵、背、演等代替教师的讲解,在古诗优美语言的熏陶下唤醒学生的想象,使诗情画意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之中。课堂上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和自主交流,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六、说教学程序 (一)情境激趣,揭示课题 一年级孩子喜欢生动鲜活的画面,我开课就创设情境,多媒体出示:江南夏季的荷塘人们采莲和水中鱼儿戏游的情景。让学生一边看画面、听音乐,一边想象。学生在聆听我的语言描述中,走进这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鱼米之乡——江南。板书课题,让学生齐读课题,教师正音“南”是鼻音。 教师利用音响画面,调动学生“眼、耳、口、脑”并用,把学生带入课文描述的江南美景中,激发儿童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初读引趣,学习生字 古诗教学最根本的策略应该是“读”,离开读,古诗教学便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对一年级学生来说,要想读出意、读出味,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因此,教师要把好初读关这一教学环节,指导学生如何读得字字准确、字字饱满、字字响亮,同时,学习识字写字的基本方法。 (三)诵读生趣,想象画面 如何将学生引入古诗意境呢?这是低段古诗教学的难点。把学生引入意境,就是要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情感在学生脑中“活”起来,从而使学生在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中深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最终获得审美体验。(四)拓展增趣,表达积累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进行古诗教学,实际上就是用语言的形式来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精髓。教师要拓展儿童古诗词的视野,增加儿童学习古诗的情趣,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语文素养。我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江南的美又何止这迷人的荷塘呢。千百年来江南的美景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他们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我朗诵《忆江南》,学生试着跟读。课末,我布置了课外作业:收集描写荷花荷叶荷塘的古诗,开个小小朗诵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