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看古代“学霸”的一天
最近故宫在展的“国子文脉——历代进士文化艺术联展”,屏幕前的大家都去过了吗?说到进士,我们都知道这是科举考试中万里挑一脱颖而出的高手,可以认为是科举制度实行的一千多年中,全国上下最优秀的一批文人。如果你去过这个展厅,一定会感受到穿越千年的“学霸”气息扑面而来。

而即便还不能亲眼观展,也没有关系!今天就让我来带你云游古代“学霸”的一天。
作为“学霸”,首先离不开的自然便是书了。关于读书在人的成长中的重要性,中国的古人已经有了很精辟的论述。比如相传孔老夫子和他的学生子夏(就是卜商),就曾发生过这样的对话:
卜商读书毕,见孔子。孔子问焉:“何为于书?”商曰:“书之论事,昭昭如日月之代明,离离如参辰之错行,商所受于夫子者,志之于心,弗敢忘也。”
这段文字见于《尚书大传》,后来曾被唐朝的书法大佬欧阳询抄录下来,作为与“读书”有关的典故,编到了类书(当时的工具书)《艺文类聚》的相应章节里面。欧阳询抄录这段文字的手迹,也成为他的书法名作,称为《卜商帖》,曾经藏于宋徽宗手中,后来又为乾隆皇帝所藏,如今成为了故宫的书法珍品之一。

古代技术不发达,书籍不易得,制作精良、校勘严谨的版本就更是弥足珍贵。故宫的武英殿,在清代是著名的官方出版社,许多由皇帝钦点的“学霸”,都曾参与过武英殿刻本书籍的编修。像“十三经”、“二十四史”这样的经典书目,《康熙字典》这样的官修工具书,武英殿都印过。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像武英殿刻本这样的高端产品,对一般的读书人来说,当然是可望不可即的。但不论是参与编修,还是作为赏赐从皇帝那里获得,武英殿刻本都见证着当时许多“学霸”的荣耀。

而作为古代的“学霸”,笔墨纸砚这“文房四宝”肯定也是相伴多年的老朋友了。“五子登科”“魁星点斗”等传统装饰元素,除了在日用器物中广泛使用以外,更会出现在笔架这样的文具上,代表了古人对科举考试寄托的美好期望。

十年寒窗、一举登科之后,除了我们熟悉的报喜、挂匾额等等仪式感之外,还会有其他的纪念品,来定格“学霸”春风得意的这一刻。这块带有明代制墨名家程君房落款的“癸卯解元”墨,就是这样的纪念品。

解元是乡试的第一名,也就是全省的佼佼者,的确值得纪念。大概因为年份是兔年,乡试又在秋天,科举及第又称“蟾宫折桂”,凡此种种,很容易和桂花、兔子等意象联系起来,所以墨的上端做出了树影下可爱的玉兔形象。
该说不说,今年也是癸卯年。那么就借着这份“学霸”之气,祝愿看到这里的大家,只要有考试的,全都逢考必过,轻松拿下。

不过说到底,考试制度下的分数和排名,都只是一时的荣辱;以此为标准的“学霸”称号,也并不是我们要追求的本质。不论古今,真正“学霸”的一天,更应当潜移默化地渗透着文化的气息。
“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读书从来不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在一方平静的书桌上,寻得心灵的归宿。
【小提示】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仅为配图表达。如有问题,请私信联系【松兰书社】小学士说明,转载文章需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