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顺着准心扣下扳机吧
在胸脯被击穿
死亡降临之前
至少让少女
能够幻想一个
美好的明天
天不造人上之人,但人的心灵会创造。所谓社会啊,就是拟构一个命以特定名字的“中心” 概念,随后无论自发与否,让森罗繁蔚的心灵纷纷地朝着那个概念涌去,从而汇成的一道漩涡罢了。
世界永远像那道漩涡般混乱又处处充满着矛盾,用一段文字来形容的话,我觉得“不同意识形态的群魔乱舞” 是最为合适贴切的。在我们日常生活所用的语词之中,常常将自己或他人她物粗暴地归类于某个“共同体” 之中,但是你可曾认真思考过吗?自己与那些身处同一共同体之中的人们究竟相似在何处,是生理性别,是地域与家国认同,是阶级地位,是性格爱好信仰,还是仅仅拥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或利益?即使你与共同体当中的某些人除了以上某一点之外完全是毫不相同的。
或许你更加细心,时刻留意着生活,你也许就会发现一些即使是有着表面的严格定义,听着高高在上,理所当然般代表共同体的词语,若是要在现实中的每一个情境之下做到令每个人或者说多数人都能够认同的划分,那将是不得不有所妥协与争斗的,是相当困难的。例如“好人”这个我们已经听得在耳边几乎生茧,日常又空泛的概念,可当你无法依托法律或是其他不容忤逆的大他者(如教条) 帮助裁决某个人是否从属于“好” 这个范畴时,你自然而然会去寻找并依靠道德,而更进一步的,就是所谓的主流道德了,紧接着,许多人便天真地赋予主流道德以一种权威性,便自信满满地开始进行道德审判了。但是说到底,“主流” 又如何界定呢?在我看来,这依然是经由自己接受的信息与知识,自己的生活经历感悟,最终靠着自己的意识判断出的产物罢了,虽然我们的社会对此有着相对普遍的教育与灌输,但我们得承认,每个人的接收理解尚难一致,更遑论它会随着时间与实际经历而改变扭曲。当然,倘若只是对着词的定义不断地追问,最终也只能得到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我们永远不会被给予一个确定的答案。但现实是有答案的,或者说答案本身就是交由每个人自身所给出的。那么据此,我认为拥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的人们,所相信、所不可挪移的东西(如法律、亲属关系、血统、资本……) 自然会有或多或少的不同,因此在各种眼花缭乱的二元对立判断上的灰色地带,没有矛盾,没有我们所想象所认为的不可理喻的东西,那才是真正的荒诞了。
嘛,说到底,根据不同人反思深度的不同,他们所信仰的那个天生就确定,不容置疑的东西也就不尽不同。一个不反思的人,就像是一个认为他的王位不是社会关系与各种各样因素的产物,而是他与生所俱来的国王,一个天生就是国王的国王。对于那一类人,他们甚至会认同贴在他们身上的标签(不管是谁贴的) ,并把标签看作真真正正的他们,而当他们在撕去所有标签后就什么都不是了。而所谓的共同体,很大程度上而言就可以看作这么一个收集着相同标签的收藏册,但许多人没有意识到的是,几个相互认可的标签未必代表着相同的利益,追逐同一个利益的人未必在某个标签上就必须相同。所以荒谬的现实往往在一些人被灌输以某些不容置疑的观念后得以展开,尤其是那些被一分为二的标签,就可以轻易地被有心人打造成某种水火不容的二元对立,而对于被划入其中一个标签的人来说,在对立面的那个标签往往就只是某个垃圾桶,所有糟糕的东西都可以与它沾上关系,各式各样的刻板印象都可以往里面塞就是了。
标签的确能赋予人一种认同感、归属感,但有时去准确划分一个所谓的 “共同体”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构成性例外” 就孕育而生。如果说以相同点塑造的共同体还有着确切的普遍性,那么以“幻想出一个稻草人,接着污名化稻草人,然后攻击稻草人,并宣称只要攻击那个稻草人的就都是朋友”这种方法所构造的共同体就纯粹只是为了追求某种普遍性而诞生出的一个谎言了。比方说我们定义偷盗的人是坏人,那么排除掉它,其他的人就能形成一个概念上的共同体,那么顺着这个思路,继续下定义,继续排除就轻松得多了,如有缺漏,及时增补即可。不过这种排他性的方法不总是有法律(或其他多数人所认为有着不容辩驳性的事物) 支撑,很多时候就是单纯的立场问题了,比如“某漂亮灯塔是坏的,攻击它我们就是朋友”,“粉红色不好看,攻击它我们就是朋友” ,他们给个例扣上帽子,再定义何种人戴着这顶帽子,然后不论帽子与人一并攻击。其实他们的敌人就是被他们幻想出塞满垃圾的垃圾桶,实际让他们就事论事,把握所讨论对象的背景、经历目标等,他们的水平参差不齐,帽子的作用不过是方便人们放弃复杂的分析,只通过简单的判断就可对被设定的原罪进行讨伐。往往这些家伙分成两派,平日里看起来针锋相对,实际上不过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完完全全的一类人。
说到定义,我们当然不能无限后撤还原,把既有的现实秩序不放在眼中。但是,我的朋友,物不能定义自身,那么已有之物是由经谁定义并为我们所知的呢?是的,如果说人为自然立法,那么立法之人与其立之法,我想是可以称之为“权威” 的,我们的多数知识不得不依托于权威,否则就连认知世界都寸步难行,但我们需要知晓一点,那就是有些权威的话语是始终具有目的性的,是不能以所谓的对错来简单衡量的,而渺小的我们自身对权威的质疑即使显得很不合理,我们的意识也是允许我们进行质疑与反思的,而不是彻底的不反思。我们需要考虑到是否有人在某些情境下是无法出声的,我们是否处在一个信息茧房中,只因为他人不断重复,就将不断重复的东西或者“现实就是这样,其他人都这么说,都这么做” 其视作真理,我们又是否凭着一个人含有的标签就将有着与之相同标签的人们简单地划上一个等号。当然,这些东西如果只是在脑海中不断反思固然轻巧,但转进到现实则又会复杂许多,有时我们不得不会陷入“虽然我是相对理智的,但对方未必”这种境地,而常常的,多数人会以与自身利益相关程度为标准进行价值判断,并在最后采取不同的决断,而这点,对于每个人又是不同的,因为就算只讨论同一人,那个标准也是受各种因素干扰而始终浮动的。所以我认为世界的矛盾性几乎就是不可避免的,由庞杂的思想所构成的真值表上就是可以同时填上0与1的。
少女合上了双眼
阒黑嗅着鲜血
她并非不想拥有
她只是畏惧着一个
自那之后
会害怕上死亡的理由
或许世界
从不曾因她有所改变
她的追逐,她的执念
他人的狂欢
也永远是
她所独属的
金色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