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原文解说(90)资本的积累过程—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2.剩余价值分为...

1.在简单再生产中,我们把剩余价值部分只是当作被资本家的消费基金,也就是说,全部被消费掉了;在这一章的2节里,我们只是把剩余价值部分当做积累基金,也就是说,全部用来扩大再生产了。
但是,事实上,单个资本家对待剩余价值时,必须首先考虑吃喝然后考虑再生产。因此,剩余价值部分客观上分割为资本部分(用于积累或者说扩大再生产部分)和收入部分(用于个人消费部分),并且后者的量决定了前者的量。
2.小学数学告诉我们,如果分割于消费的部分越大,用于积累的部分就越小。是谁进行这种分割呢?西方的资本家,因为剩余价值属于他。他把无偿占有的西方工人的剩余价值自己消费一部分,剩下的用于扩大再生产,这样,他就是执行了资本家的职能。
据他们(和他们的经济学家们)说,他之所以能够积累,是因为他们节约——因为他们没有把所有的剩余价值(在他们眼里是利润)全部吃光用净。
好一个节约!地主家里的粮食堆得高高的,不是因为佃户交的租子,倒全是因为地主在每天可以吃三顿大鱼大肉的情况下,只吃两顿白米饭的俭以养德了!
3.一方面,“资本家只有作为人格化的资本,他才有历史的价值”,他只有作为整个资本的一份子,才可能超过他本身的生命;另一方面,也只有这样,“他本身的暂时必然性才包含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暂时必然性中”,也就是说,资本的历史意义正是在于积累,在于扩大再生产,在于为未来更高级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因此,他的动机——作为资本的意志的人格化——也就不可能是自身的消费,而是交换价值的增殖。
4.可是,这种积累的欲望和货币贮藏者(铁公鸡)又有区别,货币贮藏者只是个人的狂热,西方资本家却是被姿势生产关系的机制强迫着进行积累,“竞争迫使他不断扩大自己的资本来维持自己的资本,而他扩大资本职能靠越来越大的积累”,不然,在未来他就要成为一条小鱼,被其他的大资本家无情给吞下了(这就是在大量西方创业者身上不断发生的结局)。
5.这样,西方资本家的个人消费的欲望就和他的积累职能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种矛盾,给西方的“富一代”在创业时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这种事实反映在西方资本家的观念里,他们甚至会认为自己的私人开支是对自己资本的借贷,以至于在复式记账中这部分支出被记在借方。
6.积累是对西方社会财富的征服。通过不断扩大的积累过程,资本一方面扩大了西方工人的人数,另一方面也扩大了资本家直接和间接的统治。资本看起来是物(尤其是表现为货币),但它是被物掩盖着的权力关系、支配关系。
关于注解34马丁路德的引文的解析,请参考视频讲解。
7.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断发展,单个西方资本家对自己消费——作为原罪——而感到羞愧难过的时代,慢慢一去不复返了。他终于对自己有了“人的同情感” ,终于不需要再因为可以挤地铁的时候去打的士而感到罪过了。
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劝说西方资本家要“节制”自己的消费;现代(指19世纪)资本家却把积累看做享受冲动过的“禁欲”。积累作为“第一要义”的位置发生了动摇。积累和消费的矛盾成了“他的胸中由两个灵魂,一个要想同另一个分离!”
8.在发达的姿势生产关系中,节约不但不必要,挥霍现在成了“资本家营业上的必要”,成为了一种奢侈的交际费用。在西方,不但能够看到花大价钱包装自己以骗取投资的行骗者,也能看到为了融入上流社会而进行过度开销的小资本家。这种“最小心的盘算”和封建时代贵族的挥霍不同,贵族们讲究排场不考虑动机,不精打细算;西方的资本家则完全不同,他的每一分钱花出去都必须有所回报,要么是要带来名,要么是带来利,即使是个人消费,也要考虑有没有可能带来“好处”。
此外,西方资本家的财富增长,和小生产者节衣缩食而得到的财富增长完全不同:小生产者的财富同个人付出的劳动成正比、和他的消费成反比;但是西方资本家财富的增长则同他榨取西方工人剩余价值的程度成正比,和西方工人放弃个人消费、贫穷程度成正比。
现在,浮士德心中的两个灵魂终于可以相安无事了,一边是积累、一边是资本家的个人消费,不再冲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