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花连仲想到天津单弦

2021-06-29 00:31 作者:九龙祚  | 我要投稿

      花连仲是民国时期天津一位著名的单弦教师,他培养了许多天津土生土长的单弦演员,尤其是女演员,几乎都出自他的门下,很多男演员,如张伯扬、阚泽良等人,在艺术生涯的早期也曾受教于花氏,可以说花连仲是单弦在天津化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人物。

     单弦这门艺术在京津两地,都是重要的曲艺形式。虽然两地只相隔了240里地,但是由于风土人情和社会环境的不同,使单弦传入天津之后,形成了与北京不同的特色,而花连仲的弟子们表演的单弦,则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天津风格的单弦了。

     单弦这门艺术起源于北京八旗子弟自娱自乐,因此北京的单弦艺术,子弟消遣的风气是比较浓厚的,很多人把唱岔曲、单弦视为文人唱诗的一种雅兴。而传入天津之后,单弦更多体现出一种实战性的特点,演员们(特别是女演员)学唱单弦的目的不是为了自我消遣,而是为了养家糊口,登台唱曲就是为了赚钱。即便是男演员,虽然保留了一些子弟清音的风范,但是实战性还是第一位的,消遣性是第二位的,这是天津单弦的一个显著的特点。

      由于以舞台上的实战为演出的目的,所以天津单弦相比于北京,有很多不同的特征。

       一  在曲牌的应用上,天津舞台上演唱曲目所用的曲牌,较之北京是有所减少的。很多小曲牌,天津的曲艺舞台上很少出现(票房里或许有唱的)。虽然单弦曲牌的总量汇集起来蔚为大观,但是汇集天津单弦演员(如石慧儒,廉月儒等)所唱的节目中,所用的曲牌也不过二三十个有分量的大牌子而已,偶尔出现的小曲牌,也多为短小精悍者,如廉月儒在《酒楼泄机》中【满江红】的唱法,较之原有的曲牌格式有所变动,唱法也因适应女声条件而有所调整。

        二 在唱法上也有所变化,北京单弦自德寿山以降,不论是票友还是艺人,风格流派各不相同,有很多秉承老单弦唱法的先生,留下了很多单弦音响,保持着一种半说半唱,节拍灵活的特点。而天津的单弦演员,在花先生等人的探索下,不但对单弦的旋律性大大强化,而且在单弦演唱的具体细节上也有所突破,增加了一些具有天津本土特色的俏口,这些唱法在花先生的门徒演唱的音响中,能够找到很多共同点,这种改革后的唱法更适应天津观众的欣赏口味,也是符合单弦发展的大趋势的。

      三  花连仲对单弦的教学模式也有所变动,早期单弦的推广,是在票友中进行传承的,演员也多为票友下海。而花连仲在天津推行了一种近乎于现代化契约制的教学模式,只教学不收徒(所以他的学生中有不少人都又拜在他人的门下,如石慧儒、张伯扬等),这非常近似于现代化的学科教学,这在当时的曲艺教学中无疑是非常先进的,就是在现在看起来,也是独树一帜的。

    上世纪40年代以后,随着石慧儒等一批单弦女艺人在天津的走红,花连仲确立的这种风格,在普遍流行开来,并影响了之后几十年的天津单弦整体的走向,因此今后单弦艺术应该如何进一步的改革发展,认真研究花连仲传人的演唱还是大有必要的。

                    (写于2021年5月)



从花连仲想到天津单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