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随便聊聊01 从无声的音乐到空白的画作

2018-11-17 00:30 作者:猫球社长  | 我要投稿

大家好,我是猫球。

某天,网易云音乐的私人FM向我推荐了一首歌,是李荣浩的《贝贝》。

听到深情款款的一句“Baby”,正等前奏呢,就切到了下一首歌。

还以为是手机坏了,看评论才知道,这首歌真的只有这四秒钟的一句词。

我想,这也算歌?那岂不是我也能写歌了?

后来去问了懂行的,他们告诉我,这首《贝贝》不能简单的听这四秒钟,而是要结合整个专辑,这才是个完整的故事。

现在多数人已经没有听专辑的习惯了,所以单听这四秒才让我们误以为李荣浩在恶作剧。


不过这首《贝贝》给了我一个启发,就是音乐一定要有词有曲有时长么?

于是我做了一首《皇帝的新歌》。

灵感来自童话故事,裁缝给皇帝穿上不存在的衣服,说是愚蠢的人看不到的衣服,于是人们为了证明自己不愚蠢,都表示自己看得到。

我的《皇帝的新歌》也是如此,是一首无声的音乐。

然后我想,会不会已经有人做过和我一样的事呢。

一查居然还真有。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美国音乐家约翰凯奇的作品《四分三十三秒》就是一首没有声音的钢琴曲。

演奏时,他坐在钢琴前四分三十三秒没有动,然后起身鞠躬,表示演奏完毕。

据说他的创作理念是一种有禅意的“听见寂静”。

但后来发生了一件事,《四分三十三秒》的出版方指控一个摇滚乐队剽窃约翰凯奇的作品,因为他们的唱片中有一分钟的沉默。

双方庭外和解,有传言称是支付了六位数的费用(我表示不信)。

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版权方有了“沉默”这个行为的版权?

那就太可怕了:

那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发出声音的时候,就是在不断的唱《四分三十三秒》。

我做视频如果没用BGM就是在私自使用《四分三十三秒》。

明星的演唱会不唱歌的时候,就是在未经许可的商用《四分三十三秒》。

这么说,六十年前音乐家的一次无声的演出,从此之后“沉默”就成了出版方的私有物品了?

百度百科说“法院已经认可了”,我表示不信百度。

可,万一哪天就成真了呢?


我们经历过玩盗版不以为意的时代,现在我们知道有种东西叫做“版权”,是需要被重视的。

作为半个创作者,我很高兴的看到人们观念上的进步,然而有时会有些过头。

举个例子,我曾见过画师A指责B抄袭自己,附上的对比是两张人设图,共同点只有白头发红眼睛黑衣服。

只有三个共同点不那么像是抄袭,那再加几条,比如“职业是杀手,喜欢黑夜,武器是刀,擅长隐蔽自己”。

如果这么多属性都一样,那肯定就是实锤抄袭了吧?

人们认定抄袭常用办法是,在两个作品里摘出几个关键词来比较,似乎相似点越多就越能证明是抄袭。

可实际上这是很不负责任的。创作基于想象,想象基于现实。

我可以写出会飞的小狗的故事,别人也可以,因为我们都见过会飞的东西和不会飞的狗。

创作也都是如此,人无法想象完全没见过的东西,不信可以试一下,无论想象的多么稀奇古怪,其实都是见过的东西拼凑而成的。

更何况,摘关键词这种事过于主观了,只要我想,我甚至可以写出哈利波特抄袭西游记的关键词对比表。

毕加索喜欢画牛,版权法可以保护他的画,但是不等于在他之后我们都不可以再画牛了。因为他作品不只有“牛”这个元素,还有他的构图、画法等等的一切,才组成了这个作品。

如果版权可以用来“占领”某一元素,那“作品”将成为占山为王的工具。

可如今有许多人会拿着几个相似的元素去指责别人抄袭,哪怕两个作品完全不同。有些作者在设计角色时就会特意加上各种古怪的元素,就是以免和谁撞设定,被当成抄袭。

反抄袭应该是用来保护创作的,而不该变成限制创作的枷锁。


我的作品《一张白纸的梦》,就是用来反对用作品占山为王的现象的,如果用这么严苛的方式来反抄袭,那将来作品中出现的留白都是抄袭我的,谢谢。

不过这幅画不仅仅是白纸那么简单,说是梦就真的有梦,我还录了段视频讲解,有兴趣的朋友可能看一下:

绘画解读《一张白纸的梦》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35974527


《说反调》是我计划开的一个专栏(现在改名叫“随便聊聊”),用来聊聊我对一些事情的看法。

这是一个娱乐化的时代,有时候人们懒得去思考一些东西是否正确,只要多数人这么说,就成了理所当然。

反驳似乎成了件错事,有人会说,认真你就输了。

可我就是想认真一下,哪怕较真也行。我想试着改变世界,哪怕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事。

感谢支持,也欢迎不同观点的朋友冷静的交流,等有时间我会回复的。




随便聊聊01 从无声的音乐到空白的画作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