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Chapter 3 真正的高中

2023-06-24 15:15 作者:建足游  | 我要投稿

        没考上市一中,我自己没什么感觉,只是三年后高三从某个初中同学口中得知,父,去教育局查我中考分后的失望,我不以为然。后来逐渐长大才发现父在初中在我面前建立的什么都会的形象,是他那自卑的内心,以及在父进入更大的圈子后不如人的无奈,只能在子面前找找自信。

背景:神话

        初中三年大大小小所有考试,我只有一次是班级第二,一直是全年级前五。那次考第二,考第一的人不自信惊讶的对我笑着说:“哈哈哈,Z师,我终于考过你了。”结果下一次第一还是我。中考那次我不是班里第一,是第二,但是是另外一个人考了第一,去了市一中,三年后高考,他比我少30分。

        初中我是那种老师还没反应过来我答案已经出来的学生,所以讲试卷也不怎么听讲,因为我除了语文政治,其余都是接近满分,而且是用标准解题方式得出答案,考完一份试卷我就知道自己几分,都不用老师改卷。一出考场便和尖子们对答案,哪道题不会,那些题答案是什么,当然以我说为主,可以不客气的说,那时候我是标准答案。

         这主要得益于初中试卷都是一些旧题,一模一样的题干,换个数字,或者已知条件与答案互换,语文政治属于文科,确实是受父的思想影响,学了没用,不学都会讲话,于是不重视文科学科,从来是60,70。

         初中那时候很听父母和老师话,说什么就是什么,没有自己的思维,数学父教,物理母教,其余老师教。穿着母指定,发型父指定。反正不能留长发,在外不能穿拖鞋,外套拉链必须拉上。形象要让人看上去就是个遵规守矩的人。当然了,那时候伙食也可以,顿顿有肉,后来经历过高中,才知道只不过因为我是第一。

         因为这个学习第一,每个学期“三好”学生都有我,校级,市级都有。直到后来才知道“三好”是指学习好、体育好、品德好,而我中考体育50分只考了47,700人怕只有一两个没满分。而语文89.5,距离上市一中的“最低”分数线差5分。

高一:有些人你记住他不是因为他好,而是因为他足够不好

        高中开始了,为了奖励那些“优秀”中考生源,在全校大会上,校长宣布了奖励名单,第一是考上市一中没去而留在县一中,获1万,我是第7,获6000。高中第一次期中,我还是全班第一,数学147,英语120,其余就没有拿到90%或者80%的分数,那时候落差确实很大,初中天天90几,到了高中70几,80几。那时候不理解,直到后来才知道是难度上了档次。高一还是马虎的,虽然那个外乡的班主任总是很消极,考上一本就不错了,上600难上加难,清华北大别想了,所以初次印象就让我我比较讨厌这个人,而且后来这人说话总是拐弯抹角的,总是喜欢维护成绩不好的学生。这个班也让我感受到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乡镇来的人有什么区别,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地区之间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在“禁球令”下,我强拉同学踢球,从石头踢起,后来胆子大了,踢小场,那时候我很菜,同学们也都不会,也都是不情愿被拉进来的,也不好好踢。

         高一我还是走读,每天从家里走到学校半个小时,早上7点20早自习,我6点20就起来,洗漱杂七杂八弄完后,要提前10至20分钟进教室。中午饭回家吃,父亲接,晚饭和同学一起去外面吃,然后晚自习。

        总之,高一没什么印象,同学也没多少印象,除了记住那个消极的外乡人班主任,有些人你记住他不是因为他好,而是因为他足够不好。

高二:你终于变成了自己曾经厌恶的人

        这里就说些实话,那个年代高一之后要分文理科,当时县一中只设置四个文科班,十多个理科班,“撇火药”才克读文科,对于有些同学的选择我很是不解。那个年代文科520分不加听力和22就是文科第一,而理科是590,这种差距确实是肉眼可见。分班后我来到了一个情况特复杂的班,当然我自己选的,只是为了怕四分之一的概率又分到那个消极人的班。那时候我成绩已经下滑,但还是在一考场,一考场30个人。

        最莫名其妙的是第一天我就被任命为“学习委员”,班主任那句“第一名”像是说个别人听的,虽然我考了年级第7,但不至于四个班中第7就是某个班的第一吧。后来才知道,这个学习委员的名号,就是帮班主任打杂的,维护统治用的吧。那时候第一任班长当上后就开始“飘飘然”了,上晚自习哈哈讲小话,一天就宣扬些网络上让人啼笑皆非的“歪理”,成绩么420左右,班上中等,在教室学也不学,风气整不好。那时候每次考试成绩单都压在教桌玻璃下,有需者自阅。我可以考个470左右,但不是第一,第一500左右。我真记不清高二考什么,反正不是高考模式,学的什么我也记不清,反正老师也不讲什么。

        那时候我也迷茫,这什么鬼学校,什么鬼班,500分都没有,一天就是些打DOTA,讲小话,窸窸窣窣的烦死了,好像就怕全世界不知道有他那么一个人存在似的。

       在这种环境下我没了认识的人,于是为了“融入”他们,我也开始打Dota,但我内心是极其厌恶的,与此同时我还开始私下练习足球,在这个班我又强拉出一只队伍。

        但是这个时候父突然在学校里买了处教师宿舍,我可以不用走半个小时上学,他也不用接我了。可这我内心却有点不高兴,因为走半个小时还是算运动量,不能和同学一起吃饭进行同龄人间的交流也是个问题。但我没有说出来,事情不是你能做主的,更何况是父母态度自从你没考上市一中,就变得恶劣了。

         可能是家里之前有亲戚考上过市一中,父母攀比心较重,没考上他们丢脸了,所以上了高二和他们一起吃时,生活水平大打折扣,米生虫,肉也不见了,取而代之是白菜叶,顿顿白菜,一碗白菜热三顿。也不和我说话了,一切都变了,我开始也不学习了,觉得学习无用,偶尔考次第一也没有肯定,那时候我想的是成为职业足球运动员,但是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从CCTV5这种国家主流媒体中的各种节目窥探到职业足球这条路成功率比考清华还难,梅西C罗,要有他们的成就,比你考上清华难多了,就算你想做到因扎吉那点成就,也是不可能的,甚至郑智,郜林之流,也是千万分之一。有人不懂,但我可以告诉你,在恒大时郑智、郜林的年薪是500多万人民币一年,还不连各种商业活动,广告代言收入。梅罗的年薪至少是上千万,单位是欧元,1欧元当时相当于11元人民币。

        当时没办法,没有科学理论指导,一天除了居家带球、颠球、脚弓轻推,然后下蹲,仰卧起坐,拉韧带,量很小,也是为了锻炼一下身体。那时候我开始多吃饭,以为多吃饭能长肉,能增强对抗和力量,结果是长膘,一下胖了十公斤,结果那时候我脚经常会痛,面部浮肿,那时候没意识,但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是脂肪肝和高血脂高胆固醇高尿酸。那个时候的作息是早7点到12点,14点到17点,18点到23点,大部分时间坐着,没有运动。

         因为踢球,父母态度更恶劣,搞体育的都是些“撇”呢,那个时候有一次踢球我被恶意犯规,左脚踝崴了,特的一声,分不清是骨传导还是空气传导,我听到之后毛骨悚然,踝关节外侧肿了,我让那个初中“无所不能”的父亲看,问了一句给要照个片,结果他否定了,带我去背街的一家草药医生包了副草药了事,我伤停两周,再回来,已经带不起球了,肿消之后,我才发现,那个脚踝已经很明显的变形。

         玩游戏,不读书都不是我所愿,因为环境如此,你想学,无门,不玩,没话题,你说网络,在身为上世纪教师的父母眼中,就是“电子海洛因”,而不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也可以“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终于,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让我变成了自己曾经厌恶的人,10几岁的少年自身认知局限也有一定的催化作用,我甚至没想过能重生。

高三:道不同,不相为谋,某些情况下一个人也能前行

         到了高三上学期,还是没有考高考卷,那就一样的堕落,反正我们这群被定义为基础差的学生,更多是一种不被重视的无奈。如果你想进市一中你就会努力去得到,你都来到这了,你就不算什么好学生了。那时候在本班,我已经不和任何同学说话了,道不同,确实不能为谋。高考结束后打dota的队友惊呼,我居然一本了,我居然省理工了。。。我想报江苏大学,分不够。。。

         高三上还是踢球是主业,在互联网上看球星集锦是学习踢球的一种方式。高三下没了场地,也开启了冲刺高考的月考周练模式,分数也逐步上升,但是没有60%的把握这类题随便哪一个都能做对,一切都没有任何技巧,都是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带来的质变,准确地来说,是最低级的那种质变,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的区别,但无可厚非。

         那时候就学会了一个人,没有朋友,没有其他人,什么都靠自己,除了经济,对父亲那句:“狐朋狗友都要”嗤之以鼻,有了网络,打开了世界的大门,我对那些爆炸的信息都是辩证的看待,关于“出行靠走,联系靠吼”的父母,态度恶劣还活得像山顶洞人的父母,我没有任何多余的话,除了一些必须的“早餐钱”。

         那是唯一一次校内放榜,我看到了那个年代文理的差距,我那时对成绩无感,但没想到文科那么弱。当时我的目标是考上600分,当时我并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可以上985高校,985高校又意味着什么,当时更不知道,老师中最多有省大本科,其它都是省内各地州市的师范,勉强算个本科,其他就是些大中专。

         高考踩点我见到了县三中的标语“低头读书,抬头做人”,到高四用一个老师的话说:“你读不好书,回家里亲戚刨洋芋都不喊你吃”。

         高考,像张无忌学太极剑,还没考完就忘了,考完终于可以再次踢球,结果肌肉记忆了受伤过程,下楼梯再次扭伤,当了看客。

          出分,总分607,语文120,数学112,理综223,英语130,量化22,但理科全省2100名,可以川大重大,但是最后在专科生父亲(当年的专科,甚至不需要读过高中)的强烈暗示下,选择了一所军校,后来客观来看,这4个月的军校有一定作用。


Chapter 3 真正的高中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