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自我满足

2020-04-29 17:23 作者:スレーブ_スレイヤー  | 我要投稿

所谓的“共情”是不存在的。人们总是喜欢把自己的三观和认知代入到故事中的角色,试图理解角色的行动逻辑和想法。当有人发现自己无法理解作品中的角色时,当那些人发现还有更多人也像自己一样无法理解这部作品时,他们就开始敲击手中的键盘了。

只是因为作品中的角色没有按照那些人的三观和想法来行动,就习惯性地站上道德高地,开始抨击,诋毁......呵,刻在骨子里的劣根性。

因为某部作品没有去迎合多数人的三观,所以会被辱骂,污蔑,贬低......

因为和其他作品相比,显得像个异类,所以惹恼了人们......

这就是校园霸凌中加害者的感情。只是因为受害者没有迎合其他人,和其他人相比有不一样的地方,所以就应该被欺负。故事里的孩子长大了,明白了自己曾经犯下的错,但故事外的那些成年人呢?依旧是一副无法接受异类的加害者的姿态。

是啊。在一个几乎所有人都对负罪感这个词失去认知的环境里,怎么可能有人产生共情呢?

故事里的角色做了什么样的行动,得到了什么样的结果,就意味着这个故事希望世界变成那个样子吗?英雄干掉反派的故事是很痛快,但那只是谎言。

事实会颠覆多数人的认知是理所当然的。但需要有作品把那个事实呈现出来。




豆瓣第一的那个影评,开头就是一句:

“从加害者角度出发的电影,绝对不会是反欺凌的电影。”

不用往下看了。描写的角度真的能决定一部电影的性质吗?角度再怎么变化描写的事物也不会有任何改变。倘若从受害者的角度出发,只会招来更多的不理解和辱骂。

后面的一系列言论也不过是因为作品不符合自己的三观和认知就大肆诋毁。

人类果然是无法相互理解的。即使作品中的主角从加害者变成了受害者,理解了自己曾经加害过的人。即使作品想要传达的“希望人们相互理解”的想法已经如此清晰,人们依旧什么都看不到。

“不经历相同的痛苦便无法相互理解。”

佩恩的这句话总是一次又一次得到验证。




自我满足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