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延迟退休会对就业产生“挤出效应”吗

2020-12-18 09:53 作者:谭浩俊  | 我要投稿

延迟退休会对就业产生“挤出效应”吗

据媒体报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养老保险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0岁左右提高到了2019年的77.3岁,但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确定的男性60岁、女干部55岁、女职工50岁的法定退休年龄,近70年未有调整。

也就是说,人均寿命延长了将近一倍,而退休年龄仍然维持在70年前确定的标准,显然是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会造成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和损失的。尤其在老龄化到来的时刻,如果仍然维持原有的退休年龄,就更容易带来各种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矛盾会越来越尖锐。

事实也是,退休年龄的高低,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人的寿命变化实行动态调整,而不是一成不变。虽然动态调整也会引发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但是,总比几十年不变带来的矛盾和问题少。因此,《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这也意味着,延迟退休问题已经不需要再争论,而是何时正式实施、如何实施的问题。对相当一部分接近退休的人来说,可能将面临一次新的变化。虽然可能变化不会很大,但也将见证一次历史,一次70年未变、现在终于变了的退休时间的变化,也算是参与了这样一次改革和变革吧。

造成延迟退休迟迟没有实施的原因,主要是担心对就业产生影响,对年轻人就业产生“挤出效应”。如果说没有影响、没有“挤出效应”,也是不实事求是的。但是,影响有多大、“挤出效应”有多深,可能就不是有些人想象的那么大、那么严重了。因为,按照目前中国人的寿命和身体健康状况,退休人员中的相当一部分仍然选择“再就业”。特别是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就业是比较容易的,且往往再就业的报酬很高。有的技术工人,还希望早点退休,可以到其他单位去享受更高收入呢。延迟退休,不仅可以将这部分人的养老金省下来,更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作用。

实际上,年轻人能否就业,如何就业,已经不在于老员工是否及时退休,更在于年轻人自身有什么样的能力和水平。尤其在鼓励创业创新的大背景下,如果年轻人有足够的能力和水平,完全可以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而不需要等待退休人员腾挪岗位。同时,如果年轻人有足够的能力和水平,还可以在企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扩大企业的就业容量。

对我国来说,每年有上千万人需要安排就业、实施再就业,单纯依靠存量调整是远远不够的,而必须在增量上下功夫。而增量就是鼓励居民创业和企业创新,让能人们多多担负创业和创新的责任。这就要求,在政策的设置、资源的配置、资金的根本等方面,既要重视大而强的企业,也要重视小而弱的企业,要更加重视居民创业创新,对创业的居民和企业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使其更好地为居民就业服务。也只有让居民就业不成为社会问题,支持大而强的企业才会条件会越来越好、空间越来越大。

如果在创业创新方面迈出较大步伐,就业的增量工作做得较好,也就不要担心延迟退休会对年轻人就业产生太大影响。即便有影响,也会在创业创新中得到有效化解,使影响降至最低点。真正需要把握好的,是行政事业单位的延迟退休问题。因为,对多数行政事业单位来说,都是时间与效率不相匹配的,是工作负荷很低、工作效率很差的。如果也采取延迟退休的政策,势必造成工作效率更低。尤其是领导干部,能干的延迟退休,当然会对工作有帮助。原本就是混日子的、只会当官的,就是对资源的浪费了,是对年轻人形成挤压和排斥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是否能够建立有效的评价和评估机制,对行政事业单位、尤其是行政机关的延迟退休进行合理评价和评估。其中,领导干部的任职时间,不能因为延迟退休而延长,避免让无能者占据岗位时间过长,影响政府运行效率,影响政府形象,影响改革效果。

总之,延迟退休不可怕,关键就在于,政策设计要合理,要符合当前的实际,而不是“一刀切”。有的行业和岗位,可能还是要按照现行年龄退休,更多的则可以实施延迟退休。其中,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延迟退休政策,要慎之又慎,必须有具体的配套政策。


延迟退休会对就业产生“挤出效应”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