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同题作文】从1969年式100毫米滑膛坦克炮说起(中)

2023-08-27 03:17 作者:生化爱吐槽  | 我要投稿

B站有一篇介绍国产100毫米超速穿甲弹的文章69式100滑秘闻录,但是其中部分材料的解读存在出入。所以中篇将对本文的几个论点提出我的看法,用于交流。


1、73式100毫米反坦克炮;BS-3和T-12的关系

 另外说一下,和69式100mm滑膛坦克炮通用弹药的73式100mm滑膛反坦克炮是苏联BS-3式100mm线膛反坦克炮的滑膛魔改版,可不是网传的苏联T-12/MT-12式100mm滑膛反坦克炮的国产版。

关于73式与T-12存在仿制的关系这种说法,其中一个出处是《火炮历史的见证——南京理工大学博物馆馆藏火炮集萃》,其中在介绍86式100毫米反坦克炮的文字中提到该炮仿制自苏制T-12反坦克炮。


但是仔细观察两型火炮可以发现,T-12反坦克炮采用的是筒型摇架,86式100毫米反坦克炮采用的是槽型摇架。摇架种类不同,自然不能认为是仿制。那么73式100毫米反坦克炮的原型是谁呢?——答案是苏制BS-3反坦克炮。在兵器工业部 第二管理局出版的《国产火炮手册》中对73式100毫米滑膛炮做了如下描述:

1973年式100毫米滑膛反坦克炮为师属牵引反坦克武器,该炮较BS-3主要改进如下:

(1) 身管的改进:为了提高膛压增加初速和发射尾翼弹的需要,把原苏联44-100T的线膛改成滑膛。身管材料由P-75CrNi3MoA改为P-85PCrNi3MoVA。

(2) 车轮的改进:苏联БС—3式100加农炮车轮为6.50-20-8四个轮胎,73式100滑 反坦克炮配用9.00- 20新海绵车轮二个轮胎,于1976年8 月进行了两种车轮射击对比试验,认为新车轮可以代替旧车轮。

(3) 方向机手轮力过重的改进:为减轻100滑方向机手轮力过重,采取改变下架与立轴的结构形式的措施,在立轴处增加滚针,这样使原来的滑动摩擦改为滚动摩擦,从而减轻了手轮力。

(4) 平衡机的改进:平衡机漏气主要原因是平衡机调节器的皮碗直接密封气体不可靠,现改为液体密封,解决了漏气问题。

MT-12 摇架
73式 摇架

至于“而且从结构上来说,69式100mm滑膛坦克炮基本就是59式100mm线膛坦克炮的滑膛版,这点在某手册中有明确说明。”有关两型坦克炮的区别见专栏上篇


2、国产100毫米超速尾翼稳定穿甲弹


图1所示的就是100滑在样炮阶段设计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其复杂的弹托一股浓浓的古早味,和59式脱壳穿甲弹的弹托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100滑的技术来源是115滑,那么穿甲弹却不使用缴获的115mm穿甲弹作为蓝本就说不通了,很明显这就是在缴获T-62之前进行的独立设计。

在公开资料中对100毫米穿甲弹研制过程中有这一段描述:开始研制尾冀稳定的杆式弹时,采用碳化钨弹芯、弧形头部、四片尾翼的结构,射程1000米处速度衰减曾为80m/s,后来改为钢质弹体,六片尾翼后达到150m/s。这就是为什么示意图中弹体(飞行体)有六片尾翼。这段文字中更重要的是把图1错误认为是73式100毫米滑膛炮脱壳穿甲弹,最明显的就是对起初的弹体数据介绍与图1介绍不符,其他理由如下:

在100mm线膛炮旋转稳定脱壳穿甲弹研制中,起初采用碳化钨弹体,在头部焊有一个钢质被帽,穿甲威力不理想,后来为了增加长细比,又要保证飞行稳定,采用了带钢套方案,提高了穿甲威力。

根据研制旋转稳定脱壳穿甲弹的经验,我们仍以碳化钨弹芯为主要方案,结构与主要参数见图1。由于碳化钨烧结成形过程中变形大,成形后很难加工,故长细比难以设计得很大。该方案经试验可在1000米距离击穿100mm/60度的甲板(应为装甲板,可能是笔误)。


起初采用碳化钨弹体的部分数据,注意q(弹丸质量)、qc(飞行弹丸/飞行体质量)
注意q(弹丸质量)、qc(飞行弹丸/飞行体质量)


同样是该篇论文,文章专门在“材料和热处理的选择”提到苏制115毫米穿甲弹,本段内容为截取原文。

火炮和弹药是两种相对独立的学科,不然为什么会有《弹药学》和《火炮设计理论》两本书。出样炮也不是就代表着就可以列装了,能射击是一回事,能不能满足设计时的技战术指标是另一回事。即使是样机阶段也有初样机和正样机之分,现在随着仿真技术的进步还有虚拟样机可以降低成本,相对于之前的“画加打”有着很大的进步。同时参考国外成熟型号完善设计也是一种降低成本的行为,并不是有了炮就可以不用参考的。《弹药学》一书中介绍了两款穿甲弹——俄罗斯115mm长杆式穿甲弹和以色列105 mm长杆式穿甲弹。


3、哪款100毫米超速尾翼稳定穿甲弹参与了与L7 105毫米坦克炮的对比



 “我军在引进L7式105mm坦克炮时,用86式100mm滑膛反坦克炮进行了打靶表演,表演结果震撼友商,绝了他们狮子大开口的念想。”

   上面这个段子在军迷圈也是流传甚广,但仔细一想的话也是经不起推敲。L7式105mm坦克炮的引进是在78年完成的,而高膛压100mm滑膛反坦克炮的研制始于80年,第一门样炮更是要等到81年,时间完全对不上,并且86滑不高的适装性也不足以让“友商”彻底死心。


L7来华演示于1980年,那么1980年高膛压反坦克炮是否存在样炮呢?在《高膛压火炮论文集》给出了明确的答案,通知也提到为了与国外谈判争光的细节。

为了摸清钨合金穿甲弹的威力水平,在国内尚无法提供性能合用的钨合金材料的情况下,1977年8月13日用2kg性能较差的烧结态钨合金的全钨弹与73式100滑钢质穿甲弹作了穿甲对比试验,在同一块靶板上得到极限穿透速度降低250m/s的结果。

1980年在大连同时进行了100滑;100线、105线钨、铀弹的实弹试验,100滑钨、铀弹均穿透681复合板。在当时国内钨合金性能无法满足全钨弹发射强度要求的条件下,研制组首先设计了半钢套,全钢套的方案,使用2.6kg钨合金的钢套方案以1414m/s的着速穿透了150mm/65°的装甲板。这在国内也是第一次。在与国外105mm穿甲弹的对比试验中,为中国争光,为引进谈判创造了有利条件。

所以,这款为引进装备谈判中做出贡献的反坦克炮并不是73式配用的穿甲弹,而是为了后来86式100毫米反坦克炮设计新一代穿甲弹的其中一款试验弹。因为73式配套的穿甲弹在常低温1000米穿甲试验结果的平均着速是1342m/s(+15℃)、1279m/s(-40℃)。


4、有关100毫米超速尾翼稳定穿甲弹介绍勘误



    73年和69式100mm滑膛坦克炮一起定型的第一代钢针,虽然是全钢制弹体垂穿不如钨芯弹,但因为拥有更大的长径比,在大角度穿深上丝毫不逊色于钨芯弹,并且更利于大规模生产。

        但73式钢弹有不小的缺陷,出膛时弹体不稳导致穿深和精度受到影响,杆体工艺也问题多多(甚至发生弹体折断事故),并不算是成功的设计。 

碳化钨弹芯方案弹长468mm,直径40mm,长径比(长细比)11.7;钢质弹体方案,弹长530mm,直径40mm,长径比13.25。其差距个人认为并不明显,所以不清楚这个更大是怎么判断出来的。同时弹重3.44kg 这个数据也是不对的,论文中的弹重是含弹托的,为4.7kg。论文中也同时指出,由于碳化钨烧结成形过程中变形大,成形后很难加工,故长细比难以设计得很大。以及“弹体不稳”;“杆体工艺问题多多”是否可以由“但还存在弹托自伤、划伤铜壳、炮管寿命低和希望进一步提高威力等问题。”得出,这点我持保留态度。

还有所谓的“劣质钨合金脱壳穿甲弹 ”,配图对应的“整体钨合金弹体一全钨弹”原文中描述为:使用2kg钨合金弹(为钢弹的58%),使Vj(极限穿透速度)下降了250m/s,威力有了显著提高。后文也提到了,当时铝合金强度低、韧性差,但是这个是针对是否满足膛内强度要求的。所以到底是从什么角度判断得出该弹使用了“劣质”钨合金,暂且蒙在鼓里

至于之后的介绍的“分节变截面带钢套钨合金弹”(专栏描述为变截面带钢套钨合金弹),错误认为就是表格中东亚某国的穿甲弹。已知该弹与国外105mm线膛炮某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相比,在用钨量少28%、动能少19%的情况。用动能定义E=½ m V²估算可得:

  • 105mm M111:4445.75kJ (质量为飞行弹丸质量,下同)

  • 100mm 某型穿甲弹:3103.13kJ

  • 两者比值为0.698(保留三位小数),与少19%不符,所以不成立



至于专栏之后几款弹以及“锐评”100毫米穿甲弹将会在下篇中进行分析。


































【同题作文】从1969年式100毫米滑膛坦克炮说起(中)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