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恒瑞医药市值一日蒸发285亿,“药茅”闪崩的背后

2023-08-01 15:14 作者:直通财经  | 我要投稿

7月31日,包括“医药一哥”恒瑞医药(600276)在内的医药股集体“闪崩”,截至收盘,恒瑞大跌9.11%至44.58元/股,市值一日蒸发285亿元。

恒瑞究竟出啥大事了?公司相关人士回应媒体称,股价波动受多种因素影响,公司经营正常。

被誉为“药中茅台”的恒瑞,科技创新与国际化是公司始终不变的两大“引擎”。近日,恒瑞国际化再进一步,“双艾”组合肝癌一线治疗适应症美国申报上市获受理。

与此同时,“双艾”研究成果登上《柳叶刀》主刊,这是肿瘤学领域中国学者主导的国际性III期临床研究首次问鼎;而就在7月底,恒瑞两大创新药阿得贝利单抗食管鳞癌和吡咯替尼肺癌研究成果,刚刚相继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医学》。

券商研报指出,今年一季报公司“业绩拐点”已现,恒瑞进入创新药驱动时代。

那么,“药茅”闪崩背后是否被市场“错杀”?

1、恒瑞国际化再进一步,“双艾”美国上市申请获受理

7月31日晚间,恒瑞医药发布公告,近日收到FDA的《受理信》,公司提交的注射用卡瑞利珠单抗(艾瑞卡)联合甲磺酸阿帕替尼片(艾坦)(“双艾”组合)用于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肝细胞癌患者的一线治疗的生物制品许可申请获得FDA正式受理。

众所周知,肝癌是个大赛道。根据GLOBOCAN 2020公布数据,肝癌为全球第6位高发肿瘤,死亡率高居第3。中国是肝癌高发的国家,发病和病死人数约占全球的50%。

不过,在患者群体不小的同时,这一赛道的临床未满足需求也真实存在。肝癌的治疗手段十分匮乏,全球范围内一线疗法中使用时间最长的是索拉非尼,用于无法手术切除的晚期肝癌患者,但它的临床效果非常有限,耐药问题也很严重。

因此,药企们打响了争夺晚期肝癌治疗的研发大战。而在各种联合疗法成为肿瘤界趋势后,靶向联合免疫治疗也为晚期肝癌治疗打开了思路,常见的组合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

而“双艾”便是这种组合。其中,阿帕替尼能够抑制于病理性新生血管、肿瘤生长,同时改善肿瘤微环境,增强PD-1响应率,与PD-1联用起到1+1>2的效果。

在临床试验中,“双艾”组合的协同作用也得到了证实。

北京时间7月25日,恒瑞医药自主研发的PD-1抑制剂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双艾”)对比索拉非尼用于治疗晚期不可切除肝细胞癌的全球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主论文,在线发表于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主刊。该研究由南京金陵医院秦叔逵教授牵头开展,全球13个国家/地区的95家中心共同参与。

值得关注的是,上述研究主论文是一次“零”的突破,这是肿瘤学领域中国学者主导的国际性Ⅲ期临床研究首次问鼎《柳叶刀》主刊,充分体现了国际学术界对恒瑞创新能力和“双艾”组合的认可。

更为重要的是,“双艾”组合22.1个月的中位总生存期,超越了经典的联合方案T+A(贝伐珠单抗+阿替利珠单抗)在IMbrave150 三期临床试验的中位OS为19.2个月的记录,打破了不可切除的肝癌领域三期临床试验中的最长生存期记录。

正是基于该研究的出色成果,“双艾”已于今年初获得国家药监局(NMPA)批准用于晚期肝细胞癌一线治疗,这是我国和全球首个获批的用于治疗晚期肝细胞癌的PD-1抑制剂与小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的组合。

不过,恒瑞医药的野心不仅限于国内市场,而是瞄准了更广阔的海外市场。

2021年4月,“双艾”组合获得美国FDA孤儿药资格认定,在产品注册及商业化方面享受美国政策支持;如今,恒瑞国际化再进一步,“双艾”美国申报上市获受理。

2、研发投入业内居前,创新与国际化双轮驱动

双艾”亮眼成绩背后,是恒瑞医药锚定创新、勇于开拓的韧劲。近十年,公司累计研发投入292亿元,位居全国医药行业之前列。恒瑞医药在连云港、上海、美国和欧洲等地设立14个研发中心,全球研发团队达5000余人。公司不断丰富创新药布局,除持续深耕肿瘤领域外,还在代谢性疾病、感染疾病、自身免疫疾病、疼痛管理、心血管疾病等方面发力。

巨额的研发投入催生出丰硕的创新成果。

目前,公司包括卡瑞利珠单抗在内已有13款自研创新药和2款合作引进创新药在中国获批上市,11款被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另外,有80多个自主创新产品正在临床开发,260多项临床试验在国内外开展,同时建立起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领先的新技术平台,为不断产出创新成果提供强大的基础保障。

近年来,恒瑞医药坚持自主研发与开放合作并重,稳步推进国际化战略,推动创新成果惠及全球患者。

目前,公司已开展近20项创新药国际临床试验,其中氟唑帕利胶囊联合醋酸阿比特龙治疗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国际多中心Ⅲ期研究,全球已启动,有128家研究中心参与。除了卡瑞利珠单抗外,创新药Edralbrutinib片、海曲泊帕均已获美国FDA孤儿药资格认定,有望加速海外上市步伐。

与此同时,公司积极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海外授权。今年2月,恒瑞医药抗癌创新药EZH2抑制剂SHR2554将在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范围内开发、生产及商业化的独家权利许可给美国Treeline Biosciences公司。

3、业绩拐点已现,“药茅”进入创新药驱动时代

“创新变革迎拐点,蝶变新生向未来。”中信建投证券研报是这样评价恒瑞医药的;德邦证券研报指出,恒瑞医药已由“仿创结合”阶段正式进入“全面创新”新时代。

据今年一季报显示,公司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实现0.25%和0.17%,首次止住了自2021年以来连续两年的同比下滑,这一业绩被外界普遍认为恒瑞医药的“业绩拐点”已现。

为什么仅凭持平的一季度业绩被外界视为今年是恒瑞的反转年?

德邦证券研报认为,恒瑞自2020年至今经历了三年的集采压力释放调整期,在尚未集采的重磅仿制药品种中,仅碘佛醇、七氟烷、卡泊芬净等未被纳入集采,预计2023年后续仿制药集采对公司业绩影响将逐渐消退,创新药占比将持续提升全面推动公司进入增长新周期。

那么,什么时候业绩加速?靠什么加速?

“2023年快速放量,2025年后的收入利润有望加速。”据德邦证券研报测算,恒瑞共17 项创新药管线处于三期或申报上市阶段,预计将于未来1-3 年内上市。随着新一批创新药陆续上市和进入医保,公司业绩将迎来新一轮加速成长。

据机构一致预测,创新药板块2023年~2025年净利增速分别将达32.85%、19.60%和21.60%。从机构关注度来看,包括恒瑞医药在内的26只医药股,最近3个月获得超10家机构评级。

德邦证券研报指出,预计2023~2025年恒瑞总营收分别为 245.08 亿元、282.18 亿元、335.73亿元。公司合理股权价值为4504亿元,最新市值空间近60%。

恒瑞自己也拿出了真金白银进行回购,显示出对自身后市的看好。

据5月18日公告,恒瑞医药将拿出6-12亿元进行股份回购,回购价上限不超过70.14元/股,相较目前44.58元的股价上涨空间近60%。

对于回购进展,据7月31日晚间公司公告,截至7月31日,恒瑞医药累计耗资3.39亿元共回购了743.87万股,占总股本0.12%。而在今年3月,恒瑞已完成一轮6亿元的股份回购。


恒瑞医药市值一日蒸发285亿,“药茅”闪崩的背后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