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考前每日练 | 远看蝴蝶追,近观是冰锥

2023-04-06 17:40 作者:地理蹊  | 我要投稿

2023届黑龙江校哈尔滨三中高三二模考试


每年特定时间,在我国一些地区的山间谷地会出现形态各异的“冰蝴蝶”(蝴蝶状的纤薄冰片)。容易产生“冰蝴蝶”(下图)的多是一年生细茎草本植物,这些草虽然枯死,但茎杆中仍储存有水分。当外界达到一定的温度后,杆茎裂缝处的水先结冰,未结冰的水在压力下不断地把裂缝处的冰往外推,再经过持久的、一定强度的风的作用,形成“冰蝴蝶”。据此完成9—11题。



9、推测一天中最适合观赏“冰蝴蝶”的时间是

A.清晨  B.午后

C.傍晚  D.午夜


10、山间谷地有利于“冰蝴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①地面相对湿度较大

②冷空气易于在此汇聚

③气温较高导致水汽上升

④狭管效应导致风力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1、“冰蝴蝶”景观最可能出现的时间和地点是

A.1月、阴山南麓

B.5月、大兴安岭西麓

C.9月、天山北麓

D.12月、太行山东麓


解题思路


本题以“冰蝴蝶”为背景材料,以一天中最适合观赏“冰蝴蝶”的时间、山间谷地有利于“冰蝴蝶”形成的主要原因、“冰蝴蝶”景观最可能出现的时间和地点为切入点,考查了天气系统、区域地理等相关知识及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及运用知识的能力等。


答案及解析


9、推测一天中最适合观赏“冰蝴蝶”的时间是

A.清晨  B.午后

C.傍晚  D.午夜


答案:A

解析:

“冰蝴蝶”不是真蝴蝶,而是一种自然“冰雕”,因其外形酷似蝴蝶而得名。由此可见,“冰蝴蝶”的出现,首先要有冰,而冰霜的出现需要较低的温度。气象报告中,“最高温度”一般是指下午2时(14时)前后的气温,“最低温度”一般是指早晨日出前的气温(晴天时,日落后地面辐射量增大,地面及近地表热量流失过大,至日出前后达到最低值)。

这就是说,一天中,日出前后(清晨)气温最低,可见冰霜的概率最大。故A项正确。午后,一般是气温最高时刻,冰霜多融化消失,故B项错误。傍晚或午夜时分,气温虽有下降,但并未到最低值,或难有冰晶生成(结合现实生活,我们可知下半夜气温低于上半夜),而夜间光线昏暗,也不适合观赏“冰蝴蝶”。故C、D二项错误。


10、山间谷地有利于“冰蝴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①地面相对湿度较大

②冷空气易于在此汇聚

③气温较高导致水汽上升

④狭管效应导致风力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

冰蝴蝶多出现在冬半年,且需要一定的巧合性,如需温度、湿度、风力、风向等各项条件基本具备。它的形成,与载体、天气以及环境三大因素有关。一者,“容易产生‘冰蝴蝶’的多是一年生细茎草本植物”,这些草的茎杆中仍储存有水分(冰由水生成),且易露出或结冰(若是乔木枝干,它们整体较粗,其内部较少受外界影响)。水结冰后,体积增大而从枝干中挤出来,从而形成附着在杆茎上的“冰蝴蝶”。

二者,需要有较低的气温、适宜的湿度和合适的风(含风力和风向等)——气温低,易结冰;风的流动,为“冰蝴蝶”的生长和“舞动”提供条件(否则冰体形状较为单一,且厚度较大)。此外,温暖且干冷的时候,“冰蝴蝶”不易出现。三者,“冰蝴蝶”多产生于清晨的山间谷地,地势低洼,地面相对湿度较大(水往低处流,低地多水汽集聚,且蒸发较弱),冷空气易于在此汇聚。故①、②二项正确。气温较高,要么就难以结冰,要么就会水汽上升(蒸发)而难以在茎杆上形成“冰蝴蝶”,故③项错误。山间谷地或有较明显的狭管效应,而“冰蝴蝶”却也需要风的“雕琢”,但是风力过强反而会损坏(或不利于)“冰蝴蝶”的形成。故④项错误。


11、“冰蝴蝶”景观最可能出现的时间和地点是

A.1月、阴山南麓

B.5月、大兴安岭西麓

C.9月、天山北麓

D.12月、太行山东麓


答案:D

解析:

“冰蝴蝶”需要有“冰”,最可能出现的时间在冬半年(每年的12月至次年2月间)。5月份,处于春末夏初,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冰雪消融的季节,难以形成“冰蝴蝶”(大兴安岭西麓,靠近内蒙古高原,且处于非季风区,气候较干冷,植物含水量小,同样难以形成)。故B项错误。

9月的天山北麓,或已有较强的冬意,但应仍在秋季,气温飘忽不定,不一定能够形成“冰蝴蝶”。再加上妥善北坡虽有一定的大西洋(、北冰洋)水汽的光顾,但是山麓(山脚)仍旧较干旱,多沙漠戈壁,植被较少,且植物含水量少(天山北,靠近冬季风源地,冷归冷,风较大,不利于“冰蝴蝶”形成)。故C项错误。

1月的阴山南麓,12月的太行山东麓,二者有点难分彼此。但如果细究来看,阴山更靠近内陆,纬度较高(且邻近冬季风源地),气象、环境条件更难满足。而太行山东麓,属于东部季风区,且离海较近,湿度足以满足(处于冬季风背风坡,风力较小)。故D项正确,A项错误。


知识链接


湖泊“气泡冰”的气泡(气体),源自湖泊底部的沉积物(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厌氧微生物将其分解为小分子的甲烷,而最终向水中释放甲烷气体。由于甲烷并不溶于水,且水面被封住(结冻),这些气体跑不出去,就被封在了水下,形成了“气泡冰”奇景。



“冰钉”是冰面下尚未凝结的水份从缝隙中渗出形成的。在低温状态下,渗水凝固,并在表层冰面上形成了小型突出物。在重复渗出及结冰后,突出物将越长越高,形成“钉状”冰体。冰针是土壤温度高于冰点,空气温度低于冰点时,土壤表面的水分通过毛细作用,并与空气接触而结成的“针状”的冰(一说“冰针”雪,即针状的雪花)。


图片及部分搜索资料均来源网络(侵删)


文字 | 利之王

编校 | 小庞哦

审核 | 利之王

欲探更多宝藏

请移步地理蹊公众号!

考前每日练 | 远看蝴蝶追,近观是冰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