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落之地,见证成长
各位好呀,这里是轩糖,平时也没啥发的,那就来记录一下重庆的老地方的象征吧。黄泥村,坐落于重庆市江北区的刘家台以及黄泥村。将会从两个时代分别介绍。

1.明清至解放后
自古以来,重庆得力于两江交汇,水上交通方便,在沿岸各个码头都是商品货物的交换之地,商人和当地的农民在码头附近商品交换,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延续至今。
从古至今,刘家台这地方发展的较好,西邻鲤鱼池,东邻江北嘴,也处于嘉陵江上最重要的港口之一,明清时期,刘家台作为嘉陵江北岸的一个大码头,是川北地区物资进入重庆主城的必经口岸,与渝中区的大溪沟、临江门码头比邻通渡,南来北往的商贸物资都在其间相互转口,当时的纤夫脚力密集于此。
那时的刘家台,还有一个被当地人叫做杀牛场的屠宰场,从明清一直到了解放后。明清时期,纤夫脚力们将屠宰场常丢弃江中的的牲口内脏打捞起来、清净,在河滩沙坝上捡石、架火、支锅,配以自创的以辛辣为主的汤料,煮成一大锅。这就是被当时纤夫脚力们戏称为“大杂烩”的重庆火锅雏形。久而久之,这种大杂烩火锅渐渐成为了嘉陵江河滩上的一景。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民涌入这里,商店,餐馆居民区拔地而起,每到赶场的时候,从黄泥村一直到北滨路(刘家台码头),都是人流攒动,一派火热朝天的景象,它的地位逐渐被人们认可,火锅店也逐渐增多,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路过之地。
(以前的老照片都忘记拍了)

2.现代至今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刘家台附近的高楼拔地而起,崭新的北城路,全新的鎏嘉码头,以及附近珠江太阳城等小区的建设,使得刘家台焕发生机。老旧火锅都坐落于这附近,附近餐馆众多,虽没有以前贸易来往,但依旧车水马龙。以一条跨越从两千年到现代的小路连接两个不同的地方。
从2016年开始,重庆公交开行636路公交车,来往与建北一支路和黄泥村,方便当地老旧居民的出行。

可以说,636的来到,给黄泥村增添了生机,同时也陪伴黄泥村一点一滴的成长,在这里,你能体会到上个世纪的火锅店的环境,浓浓的老房屋檐下的那一锅热辣滚烫的火锅。可如今,随着城市的不断开发,黄泥村的老建筑物,老房子也就越来越少,636路车也取消了黄泥村的起点站,改到三叉路口作为黄泥村的中间站


在这条路,你会看见长满青苔的石头,线路像蜘蛛网一样的乱搭,还保留着以前的样子。636从中穿过,它已换上全新的电动车,只为给周围少增加点噪音。继续向前,右边就是长安厂在原基础上改造的九街有个单位,保留原厂房的结构,新旧结合,保留了时代的象征,又以另一面展现出来。

枝叶繁茂,代表着树的年龄已高;黑白相间,象征着时代的变迁却依旧伫立;红砖老房,象征着上个世纪人们的歇息之地。不过,这一片区依旧没被拆,还保留着的。

由于地势的原因,参差不齐,造就了黄泥村步行道,方便当地的居民与小学的来往,增设路灯,美观绿化等,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好的保留。

左前面就是以前的公交站,如今已全是挡板,勉强可供两辆车通行。地处位置也低,周围已是高楼耸立。或许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一点也不会向往吧,这里是他们一辈子的家,那段陈年往事的回忆吧。


每当赶场,这里就会水泄不通,人流攒动,在这里,你想要的都会买得到,有讲价的,有交流的,有互帮互助的,他们一个个的买卖,都代表着一个家庭,与之货物交往。在这里,买到的菜永远都是最好的,我也怀念以前的气氛吧。

3.以后未来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居民,建筑被拆除,而我儿时附近的黄泥村依旧在现代化的发展中保留下来,在被参天大树的遮掩下,静静陪伴着人们心中的那一份回忆吧,也是我从小到大生活的地方。

参考资料:
鎏嘉码头官网景点介绍
630美食非常道

第一次写那么长文章,笔文不好
欢迎各位指点以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