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亲爱的李小龙先生:李小龙《黑带》杂志答读者问摘录(Dear Bruce Lee)

2022-11-22 10:47 作者:为道塾截拳道  | 我要投稿


《截拳道之道》中文繁体字版封面


      【为道塾·编者按】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作为权威性武术专刊,美国《黑带》杂志敏锐的发现了当年武坛的发展“异动”,并专题系列报道和介绍了造成这一“异动”的“异数”——中国武术家李小龙,以及他革命性的武学思想和独创成果——截拳道(JEET KUNE DO)。在《黑带》杂志的系列专访中,李小龙对传统武术进行了毫不留情,堪称惊世骇俗的抨击,而他所积极提倡的现代化的无套路、全接触实战的真功夫训练模式,更是完全颠覆了当时占据世界武坛主流的传统武术以套路为训练中心,以“点到即止”为规则特征的竞技、实战模式。

       李小龙以个人的远见和睿智,以他自己的坦诚直接的方式,直接预告了世界武坛真功夫时代的到来,但和任何变革先驱者所必然遭受到的“待遇”一样,尽管也有一些读者欣赏李小龙的直言不讳,赞同他的武学新理论,但是,也有不少传统武术观念很深的《黑带》读者,特别是一些被李小龙言论促动利益的传统武术组织,也纷纷以《黑带》杂志读者的身份致信李小龙,不仅对他进行了诘难,更表达了同样毫不留情的质疑。

       以下文字,摘译自美国英文版《亲爱的李小龙先生》(Dear Bruce Lee)一书,书中辑录了六十年代后期李小龙在美成名后与武术界人士及武术爱好者大量通信形式的问答,这些通信机智诙谐、给人以启悟,体现了“亲爱的李小龙先生”的远见卓识。(译者佚名)

李小龙利用上下拉扯式速度球训练快速的攻防反应、动作结构和精确的出击


 通信一

  
  亲爱的李小龙先生:
   我是一名空手道教练,我曾拜读过你在《黑带》上所写的文章,对于阁下文中的观点,我毫不赞同并且地反感。 
   你在文章中说,空手道只注重形式,并不实用。这种话听进来极似只学了五、六个月就以武师自居,到处吹牛行骗的那种人的腔调。
   同时,我敢肯定你对套路的认识十分浅薄。我可以随时提出一百个论点来反驳你。现先列出六点如下: 
   1)你所玩的小把戏并不惊人,任何人,不论其自身反应快或慢,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都能佬得到。(这里系指李小龙在同朋友开玩笑时常常玩”变硬币”把戏。即让朋友把硬币放在掌心,然后小龙突然落抓抢,朋友迅即把手掌攥紧不让小龙抢去,但当摊开手掌再看时,会惊讶地发现手中的一角硬币已被换成了五分的,而原来的那枚硬币此刻正在小龙的手中) 
   2)阁下与助手串通好的所谓“寸劲拳”表演,简直就是骗局。如果把那张助手后摔时坐倒的椅子拿走,就算助手胸前没有拳靶保护,李先生的”寸劲拳”不过把助手”推”开几英尺罢了,这种把戏,我也能随时表演。  
   3)李先生强调说,如果被敌人抓住,就立刻了重拳还击......我想阁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你认为空手道拳手遇到类似的情况除了套路什么时候也不会吧?  
   4)用木人桩这种静止的靶子进行训练,实在是稀奇有趣。我想知道,当李先生遇到快速移动,位置不固定的对手该怎样做?
   5)连消带打是空手道技术的运用方法之一,任何研习过空手道的人都知道这一点,为什么李先生对此”发现”而沾沾自喜,长篇大论呢?难道阁下的武术修养,真的贫乏和肤浅到如此程度吗? 
   6)拙见以为,李先生之所以表明自己对空手道的不喜欢与怀疑,实是自己对空手道不甚了解所至。
  
   加斯堡空手道会
   保罗.阿尔

1967年,李小龙在第四届国际空手道锦标赛做寸劲拳演武,将体重228磅的对手寸劲击倒


李小龙答复
  
   我的观点是针对中国武术的传统流弊,而非空手道而言。如果你所学的武术并非花巧不实或呆滞该板,那么你不必介意我的言论或感到懊恼的。
   另一方面,我并没有学习过五,六个月的空手道,事实是我从未学过空手道。不过,我和我的助教们,倒确实收过一些曾学过空手道的学生。
   任何人都有自我选择的权利,而我之所以不以传统方法教导学生,最主要的是因为它有着诸多的弊端。
   在实战中,双方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多变的实战状态是死板的套路所无法模仿和固化的。所以,面对鲜活真实的对抗考验,唯有在日常多进行”活”的真实对抗训练,才有可能真正应对。呆滞刻板,想当然地把对手当做不动的靶子的传统授课与训练,必然僵化学生的大大脑和技术。

   阁下有一百点反驳我而只提出六点,实在可惜。

   1)那些把戏,是必须具有极高”速度”的把戏。

   2)用不用椅子并非“寸劲拳”的关键问题。事实上,许多空手道界极负盛名的人士都可以告诉你——“寸劲拳”是寸劲“击打”而非“推开”

   3)不知你在这种情况下会怎样应付,但无论你怎样做,切记要尽速而行。

   4)正确的训练和胡打乱拼不同,阁下如果细心读我的文章,就会知截拳道最重视贴近现实的与对手进行全接触对抗。但在平时的训练中辅以木人桩,以培养良好的距离感与准确的出击时间,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理想的辅助方法。(为道塾注:1968年左右,李小龙放弃了传统咏春的木人桩训练,而更多采用纸靶、手靶、沙袋、上下拉扯式速度球、踢盾等更贴近实战的现代化训练手段进行截拳道的对抗性技术和战术训练) 
   5) 阁下来信所述,反映出空手道亦不强调消极地盲目格挡,确实可喜可贺。我与你们的观点亦无不同,我绝不喜欢消极地用单手先架住来拳,后手收拳放于腰侧,然后怎样攻。。。。。。再然后怎样打。。。。。。接着又怎样击。。。。。。

       (译注:李小龙这里所讽刺的,恰恰是传统空手道的”实战组手”打法的不切实际)


《李小龙技击法(完全版)》英文版


通信二
  
  亲爱的李小龙先生:
   我学习功夫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了,自从拜读过你的两篇专文后,我才开始认真地反思,对过去在武馆里所学的站桩,拳套,对拆等扪心自问:学了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呢?

       你的文章还令我回忆起以前学习西洋拳击的体会,我认识到,在这种传统训练方式之下训练出来的人,是难以对抗执意要重创自己的对手的。因为在实战当中,确实不可能将拳套中的对拆动作般来使用,而快速有力的对手进攻,亦不可能允许我们开桩扎马,运气以待。
   不过我还要继续学习功夫,我相信师傅在考验我的耐性。虽然我和师兄弟们从未见过师父实战,但我们仍相信他是一位实力雄厚的大师。

       正如我所欣赏的古语,我的师傅他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不知你以为如何?
  
  三藩市 江先生


将身体化为武器,拥有超强的身体控制力是李小龙的体能功能化训练目标


李小龙答复:
  
   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可他却写了五千字的《道德经》来阐释他的思想
   “水手”的名字就意味着那个人一定会游泳吗?而只地陆地上划手划脚的能学会游泳吗?
   我的意见是:摒弃一切猜测或疑虑,就像从前练西洋拳那样,在家里挂一只重磅沙袋,手足并用地击打训练。当然,还要尽量争取搏击实践,要学会游泳,就必须下到水里


通信三
  
  亲爱的李小龙先生:
   中国功夫太棒了!最近我亲眼见到一位中国武师用筷子插向自己的咽喉,结果筷子折断了。此外,他还用铁锤击打自己的身体。据那位师傅说,这就是”气功”。请问李先生,学气功需要多少时间才能练好?
  
  三藩市 莱洛 朗

李小龙答复
  
   这位仁兄在干什么?是“超人”表演吗?如果不是,他干嘛用筷子猛插自己的下鄂(Sorry,我是指他的喉咙)?这什么不请别人代他插击?再者,若他的表演是证明自己捱得起疼痛,那为什么不让观众用锤子打他? 
   功夫内容如果全是这样的货色,那么国术就完蛋了。故作惊人的江湖卖艺,并不是具有实力的证明。我的技术是用于实战搏击的。



李小龙《龙争虎斗》剧照


通信四
  
  亲爱的李小龙先生:  
   我目前正在随一位中国武术家习武,但一直以来师傅总是督促我对侧踢\前踢\直踢等基本技术反复练习。 
   在进行搏击训练时,导师也硬性规定只让我们使用那些简单和常练习的基本动作。请问李先生对我们这种练法和对导师这种教法做何评价?
 
  加州奥克市 斯密夫

李小龙答复
  
   正确而简单的技术,实在是最佳的实战技术。练功夫并不在于追求学到了多少技术,而在于自己能从学习过的技术中,吸收掌握并应用多少。
   基础技法有如房屋的基石,是至关重要的部分,是引导你学以致用的简洁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当然,这里我所说的基本技术,并不包括那些”死板”、”花巧”、”一相情愿”的”招式”。
   请耐心地学下去,我相信你的导师是一位贤良的智者。


李小龙核心训练


通信五
  
  亲爱的李小龙先生: 
   我之所以写信给你,是因为我们这里有一个家伙经常四处向人表示-----他曾两次在公开场合,无数次在私下场合的搏击中击败过你,虽然我从未见过此人,但我不相信你会如此轻易地被击败。而不,我也不记得曾见在分开场合与人比武,关于此事,速请向我们这里的空手道界澄清,并给我一个答案。
  
  纽约 科.威廉

李小龙答复
   
  他是谁?

 

图片


通信六
  
  亲爱的李小龙先生:
  你好!
   对于咏春同门有如此成就,我感到非常高兴。李先生现在是一派之宗师,但曾几何时,你还是我们咏春派中的一员,所以,我对李先生还记得多少咏春拳技,及截拳道中咏春拳占多少份量这一问题,颇感兴趣。
   至于李先生所言,“接触武术之后,一拳不再是一拳,一脚也不再是一脚”的理论,实在不敢苛同。本人习武多年,仍希望处于这一层次,以免达到阁下接下去所说的”至今深悟后,一拳不过是一拳,一脚也不过是一脚罢了”这种玄之又玄的虚无境界。
  
  伯明顿市 杰克.林

李小龙答复
  
   虽然我从1959年离港赴美,迄今已有8年时间,但我却记不起阁下曾是咏春同门。
   不过,既然林师兄对截拳道感兴趣,我还是乐于与你共同探讨的。

        这里想先谈谈阁下来信的最后一段。

   你喜欢处于何等阶段与我无关。但我希望你能够重读一下我的文章中。“在我学习武术之前,一拳对我来说就是一拳,一脚就是一脚......至今深悟后,一拳不过是一拳,一脚也不过是一脚罢了”这一段。

       我之所以要你重读,并非要你了解我的武道,而是希望你更清楚我到底说了些什么!如果你想品尝我的茶,必须先倒空你的杯子。



亲爱的李小龙先生:李小龙《黑带》杂志答读者问摘录(Dear Bruce Lee)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