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鸭丨联系——见树木,见森林丨哲学考研


/联系/
导言
世界不是一些僵死的事实的汇聚或单子间的区隔,世界中的每个事物都是从它的它物之中找到自身——吃货与美食,电影与观众,企业主及其豢养的官僚与雇佣奴隶都是在一定的关系之中真正确证自身的。由此我们走向了——“联系”,没有人有权力限定联系中的事物和概念的边界及其内在包含的激进性。
Part.1 原典寻踪
在黑格尔的《小逻辑》一文中,他指出:“所以有限之物的持存,在于与它的对方有联系,这对方就是它的否定,并表明它自己就是那有限之物的界限。”而在黑格尔看来,思想对客观性的第一态度——即形而上学的态度就是以有严格界限的知性去认识存在而不肯更进一步,他指出“它老是活动于有限思维规定的某种界限之内,并把这种界限看成固定的东西,而不对它再加以否定。”而这种外部强加的界限显然是出问题的——忽略了事物的内部联系,于是黑格尔要求用辩证法来拯救形而上学。这一对旧形而上学的批评的思路显然被晚年恩格斯所继承和发扬,恩格斯据斥用辩证法来拯救旧形而上学的思路,而是将辩证法抽离出了形而上学并在现实历史运动的基础上与形而上学相对。换言之,恩格斯的辩证法并不需要一个超验的形而上学来保证,而直接就能在对象世界中展示其物质性。
而马克思的哲学是从青年黑格尔派尤其是鲍威尔派中出发的,由此显然也继承了黑格尔的思路。总所周知,青年黑格尔派更为重视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一书,在那里,黑格尔指出“至于实体,由于它具有单纯性或自身同一性,就表现为固定的和持续存在的。但是,这种自身同一性同样又是否定性;由于这样,那种固定的实际存在就过渡到它的瓦解或消融。规定性之所以初看起来是这个样子,只因为规定性总是与他物联系着的,而且规定性之所以运动,似乎是它受了一种外来势力的结果。”规定性总是与他物相联系,这显然深刻地影响到了马克思的哲学。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抓住国民经济学把握不住联系而闹出的笑话进行了批判——“正因为国民经济学不理解运动的联系,所以才把例如竞争的学说同垄断的学说,经营自由的学说同同业公会的学说,地产分割的学说同大地产的学说重新对立起来。”在国民经济学看来,竞争与垄断是由严格界限的对立,而无法理解它们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转化。而与之相对应,我们则必须“清楚私有制、贪欲以及劳动、资本、地产三者的分离之间,交换和竞争之间、人的价值和人的贬值之间、垄断和竞争等等之间以及这全部异化和货币制度之间的本质联系。”把握诸规定性之间的辩证联系——这构成了马克思最早的经济学批判的哲学话语。
也正是凭借这一概念,马克思走向了历史唯物主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开篇之中马克思就指出来——“这些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关于他们所作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用以针对路·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麦·施蒂纳的词句的斗争。而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初语境也是为德国哲学寻找其现实基础时才诞生的。
历史唯物主义诞生之后,寻求“联系”的字眼不胜枚举,联系构成了其问题意识的最核心一环。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将联系提高到辩证法本身高度的位置,他指出“因此,要精确地描绘宇宙、宇宙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就只有用辩证的方法,只有不断地注意生成和消逝之间、前进的变化和后退的变化之间的普遍相互作用才能做到。”“关于自然界所有过程都处在一种系统联系中的认识,推动科学到处从个别部分和整体上去证明这种系统联系。”但是恩格斯也同时指出,“但是,对这种联系作恰当的、毫无遗漏的、科学的陈述,对我们所处的世界体系形成精确的思想映象,这无论对我们还是对所有时代来说都是不可能的。”由此科学的认识和诠释系统才是敞开的,开放的。

Part.2 原理伸展
首先要答“联系”观点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普遍联系引起事物的运动发展。唯物辩证法就是从总体上研究世界的普遍联系与运动发展的学说。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总特征。
其次要答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作为哲学范畴,联系概括了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这里有三个要点。
1、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就与人的关系来说,事物的联系可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属人事物的联系。自在事物是在人产生之前就存在或至今仍处在人的活动之外的事物,其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的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属人事物的联系是在人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人化”的特点,但这种联系得以建立的根据及其形成,同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
2、联系是普遍的。联系的普遍性包含两重含义:一是指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二是指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相互联系,任何事物本身都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和多样性的统一。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既作为个体事物存在,又作为普遍联系中的事物存在。任何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正是这种联系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
3、联系的普遍性通过联系的多样性而存在。从总体上看,可以把联系划为三大类,即物与物的联系、人与物的联系和人和人的联系。人以自身的活动否定自然界的直接存在形态,赋予它以合乎人的需要和目的的形态,从而使“自在之物”变成合乎人的需要的“为我之物”,使人与物之间形成一种“为我而存在”的关系。这种“为我而存在”的关系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实践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联系的根本途径。

Part.3 考情概说
“联系”是马哲的一个大热门考点,考察频率3颗星★★★
其最重要的一种考法就是作为名词解释考察含义,如新疆师范大学23年名词解释第一题;首都师范大学23年马哲名词解释第二题等;
第二种考法是考察对联系问题的理解,往往以简答论述题和原著题的形式考察,如大连理工大学23年马哲简答第一题,河南师范大学23年马哲简答第二题等;
联系概念在马哲原著之中的强调俯拾皆是,事实上切近的文本都能用联系的原理来作答,因此在不能确定或没有对应具体原理的原著题中,可以战术性地考虑是否要答上联系观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