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红楼梦分析】封建礼教禁锢不住那萌芽的火焰

2022-07-06 19:09 作者:原野灰PetG  | 我要投稿

封建礼教禁锢不住那萌芽的火焰

--从红楼梦二十八回说开去

    这一回从上承接宝黛二人的惜花葬花的经过,读者们仍还沉浸于上回的那种凄美而又壮丽的气氛之中。为宝黛二人的误会(关于晴雯不开门之事)而着急。之后又笔锋一转,又写宝黛二人之间讨论关于黛玉的药之事。又开始轻快明丽的剧情,后面读者的注意力又被酒宴而吸引走了。而酒宴上人们又多注意在粗俗的薛幡和令人怜惜的琪官身上了,其实此回之重点,个人认为全在之后,写了宝钗黛三人的纠结,并带出元妃赏端午节礼一事,也就是薛宝钗羞笼红麝串,而两处情节衔接的重要人物便是袭人。

    第4回解读来看,看茜香罗暗伏袭人与蒋玉菡未来的姻缘(说实话,这我没看出来)。红麝串自然也是来自于宫廷的不可置疑的暗示。连同至玉钗后续的婚。而金玉之论在本回也正式登场,前牵后掣,兜都连起宝黛钗湘等,前后情节若干。而羞笼红麝串无疑是最有分析价值的一部分了。

……此刻忽见宝玉问道:“宝姐姐,我瞧瞧你的红麝串子”,可巧宝钗左腕上笼着一串,见……宝玉不防正打在眼上,“哎呦”了一声。(人民文学出版社P389~390)

    这一段极为传神,将宝玉的呆憨、黛玉的机敏和宝钗的雅正表现了淋漓尽致。 宝玉在旁看着雪白的一段酥臂,不觉动了羡慕之心,这里“羡慕”之词极为精妙,宝钗的美唤起了宝玉不自觉的“欲”,又憾恨那膀子没长在黛玉身上,但这一切也还在不觉得就“呆了”的审美范围之内。这里宝玉的心理不仅符合自然人性,让宝玉这一形象更真实立体,避免了水至清则无鱼,还巧妙的说明他与宝钗此时仍有距离,与黛玉则极其亲密。

    对于宝玉的呆怔,黛玉将手帕巾掷去,说去其是“呆雁”,无疑是引王昭君出塞的例子,侧面也表明宝钗之美,而本文重点讲的宝钗是何反应呢?宝钗见他怔了,自己倒不好意思的看下串子回生身才要走,只见林黛玉蹬着门槛子,嘴里咬着手帕巾正笑呢。这引出一个问题,宝钗对宝玉究竟有无爱慕之心?

   一说有,理由之一:比如这里宝钗把元妃赏的红麝串公开笼在左腕上。就是对元妃“金玉良缘”圣意的炫示、迎合,至少是接受。但愚以为这个理由值得商榷。诚然元妃赏礼,独玉钗二人相同: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这等于不动声色地给“金玉论”贴了皇家标识。但我想“珍重芳姿昼掩门”的宝钗还不至于就地炫示起来,因为如此张扬行事,与她克己复礼的自我人设不符。他戴元妃赏礼应是对元妃礼仪上的尊重,是人礼之常,是人情之常。

也有人认为宝钗对宝玉并无爱慕心,顾城就说“其实她又何尝看得上宝玉。”顾城的很大一部分理由,大约就来自于宝钗这“羞笼红麝串”之前,的一番心理。

……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说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并不理论这事。(人民文学出版社P389)

宝钗“越发没意思起来”,这幸亏宝玉被一个林黛玉缠绵住了的心理,确实是一个铁证。她看不上他,何止看不上,简直还有鄙视的意思。再加上红楼诸多情节显示,宝钗对宝黛二人的亲昵行色,并无明显的酸性反应。钗又对黛护爱有加。故彼当是不在意于宝玉的。

可是真的是这样吗?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集大成之作,难道真的只是浅面的告诉你吗?每一部好的小说都想对读者说:“事情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简单”。这是小说科上的真理。

且看此句脂批:峰峦全露,又用烟云截断,好文字

“峰峦”何指,而烟云又是什么呢?细想来,峰峦此处当指金玉之论无疑了,在此回之前,金玉论如海上仙山,云遮雾挡。其姿现过两次。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中,莺儿嘻嘻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倒像如姑娘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第二十四回“林黛玉俏语谑娇音”中,黛玉道:“你有玉,人家就有金配你;人家有“冷香”,你就没有”暖香”去配?”伏笔蜿蜒至这二十八回,小说终于以薛姨妈:“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成婚姻”之论,从宝钗心理一面,即从当事人视,再提及此话题,所以说是“峰峦全露”。而烟云者,无非是遮住了本相迷离,一眼不尽耳,故我我认为,其意思表明为,宝钗遮蔽了真心,她没有讲真话。

这就是文学的精妙之处,好的文章其中的人物是符合现实的,我们现实中的人物说话往往是不直白,不坦白的,所以不能只从字面上去解读小说人物。

而红楼梦的大矛盾处-借贾政之手,把宝玉打得个稀巴烂如此,你看宝钗作何道理?

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像先时,心中也宽慰了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于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不觉眼圈微红,双腮带赤,低头不语了。宝玉听得这话如此亲切稠密,竟大有深意,忽见她又咽住不往下说,红了脸低下头只管弄衣带,那一种娇羞怯怯非可形容得出者,不觉心中大畅,将疼痛早已丢在九霄之外。(第34回)

你看这哪里只是宝姐姐对宝兄弟的关心,简直是满纸的水滴滴,娇杏杏的情与意啊,“稠密”一词,粘度高,而又有浓情加蜜意。而又不直接用浓情式蜜意,这章句就坏了,过于直白。再看“娇羞怯怯”,“低下头只管弄衣裳”,则绝不是雪芹仅用来写宝钗天性的笔墨,更何况宝钗平时也非娇怯一派,而是以此写宝钗的“情”,这是作者有意而为之,他要向读者透露,宝钗也是有情与宝玉的。红楼前八十回宝钗几乎所有事件,正解反解皆可自圆,这是曹雪芹的文本诡谲。而唯有此处,只可做一解,,确定无疑,这是雪芹的天机一露。

从自然人性来说,宝钗作为少女,在他理性的外表之下,有对宝玉的青春萌动也多于人的本质。再者从艺术构思上看,若宝钗的理性是她的纯粹自然属性而非情克抑的结果,与其红楼“情”的对举也失去了个体与社会意义。那不仅削弱了宝钗这个角色的张力和悲剧性,红楼“大旨谈情”的深宏意蕴也会因此失去反托力,而倾颓下去半边江山。所以宝钗以抑制自己的少女本心与羞怯,这样的人的本心才有了深邃的艺术价值。

所以“任是无情也动人”的宝钗,这无情,不是残酷,也非一味的冷漠,也不是风动幡动芳心不动;而是社会理性是合度与教养。是“情”的克制,而这更是让宝钗在三十六回中情的表露解放。正如黑格尔所说的文学: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更令人震撼”

现在回到“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这句话。宝钗确实没对自己讲实话,他有少女的自尊,也是对情的自我严防,严防久了真作假时假亦真。她大约也信了自己是无意与宝玉的,而“所以总远着宝玉”这句也是漏洞百出的。小说第26回,晴雯曾背后抱怨过宝钗,“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这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着!”这虽是气话,但总有些看得出来。而第36回,宝钗顺路进了怡红院,想找宝玉闲谈,却发现他正在午睡之后,又替袭人代刺宝玉那鸳鸯戏莲的肚兜。

宝钗是矛盾的宝钗,她用超级的忍力抑制着青春园林中的春色,她有情的无情,但她的闺阁教养不允许她旁逸斜出,她忌惮于色,所以她给自己穿上铠甲,自己自赏自己的端肃、华正,在甲胄的光芒下,获得了归于仁的优越感。这是她的自我遮蔽,自我解构,以此实现自我存在的理性价值归于仁,所以她信了自己羞笼麝串只为这人礼之常,认定自己手绣鸳鸯只为了活计可爱。她论滴翠亭私递帕子的红玉为奸淫狗盗之徒,她教导黛玉“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这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她心中想:“幸亏宝玉被一个林黛玉缠绵住了,凭我金钗之贵尊岂屑于此”。但我们这鄙夷的口气里察觉到的,却是她深深的青春之失落,让我们不禁为之悲悲的怅惘了。

正如汤显祖《牡丹亭》中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然而这世间终有秦火烧不尽的书卷,法钵盖不住的柔情。这封建礼教,终是掩盖不住宝钗的心头萌动的火焰。


【红楼梦分析】封建礼教禁锢不住那萌芽的火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