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近两年少前&音乐区UP主,分享一下我的创作心得【2021年终总结】

这个时间点发年终总结着实有些早,但因为今年剩余的时间对现实中的我来说比较忙碌,也不太想一直拖着这么件事到跨年,所以就挑现在来写了。
所以这也算是给观众的一个请假条吧,去年差不多也是这个时候就停更了两三月,今年剩下的三个月我应该余不出时间来做视频了,如果可能的话会更两个音频给明年挖坑。
然后进入正题。
创作心得这个东西有别于创作流程,创作流程是给同类型UP做参考,给好信儿的观众看个乐,而创作心得就比较强调一个观众和作者换位思考的状态。但由于后者基于前者的缘故,流程方面我还是得先铺垫一下。
选题,选曲,写词,伴奏,选择歌手,整理工程,调教,混音,发音频,选材,剪辑/PV,标题,封面,发布。
以上就是我惯用的一套比较完整的制作流程,根据本篇专栏标题,我本来想“音乐区UP”及“少前UP”来谈这件事,但有的步骤,比如说写词这里,既要考虑曲目的曲风,又要考虑主题内容,再进行一个音乐或游戏的分类太麻烦了,姑且就分流程来谈吧。
1 选题
选题就是敲定主题。例如本次夏活推完之后,我有两个比较好的主题想选,一个是格里芬的毁灭,另一个就是以JK为主角的斯塔西一行人。
想想还是先做了前者,毕竟被偷家这件事搁谁都是不能忍的,而斯塔西这边我目前确定了也是下一首歌的主题,是莱特和夏朵利兹这对姐弟,这里给来看专栏的同学透露一下,只是视频上线估计要明年了。
这个阶段就只考虑与少前相关的内容了,且通常会跟选曲一起进行。就如干声与伴奏,声音与画面之间的配合一样,只有二者相辅相成,才能够拥有足够的表现力。
在选题方面,除了一些可以从多角度反复探究且可引申的主题(如蝴蝶行动,军方围剿,帕拉蒂斯等),其他的基本是记录着我玩少前的心路历程,从入坑到各种大型活动,虽然不固定但是可以搭出一条模糊的时间线来的。
还有一些站在玩家视角看游戏机制的主题,如《指挥官的随波逐流》《日不落》等,和剧情关联不多,严格意义上来说不能算同人曲了,但【少女前线同人曲】就是一个没多大的企划,再搞些详细分类,费神费力的没什么必要,索性就通称一下吧。
2 选曲
这个阶段对我来说有9成情况是心血来潮,一般来说就是忽然看到哪首歌,很适合少前里哪段故事就留意一下,一开始我很少考虑VOCALOID圈内的歌,都是挑些华语乐坛的自己听的比较多的经典曲目。这方面会有意识的做点选择,更多的还是遵从内心的感觉。
目前的话除了那些个“网红歌曲”(什么105度,什么处处吻)外,别的都会纳入考虑范畴,但基本上还是只做华语,且一定是我本人喜欢的歌,这对于能否改出一篇好词来是很必要的一点。
PS:之前一个妹子来找我帮改一个105度的词,一开始我是想拒绝的,碍于对方过于可爱我就答应了。虽然最后好像被毙掉了,但还是期望以后能有机会再合作吧。(笑)
然后我本人的喜好主要是一些以前听得很多的音乐,比如十年前的非主流三人组(许嵩,徐良,汪苏泷),还有例如周董,JJ,张杰等优秀歌手的作品。
基本都是男歌手,但正由于这点,还会产生一个比较大且困扰我多次的问题,具体是什么后面的流程会提。【挖坑01】
说完歌手之后再说一下歌曲本身,比如曲风这里,有古风,国风,流行等,细微的分类我是没怎么研究过,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个地方需要受限于少前这个战后题材的世界观,说白了就是很多种曲风和少前的画风搭配不到一起去。这也是为什么做少前GMV会用一些日文歌,英文歌作为BGM,都是为了切合画风。
比如说古风这里,我之前做过一手老许的《雨幕》,其实整体观感就比较违和,因为古风和战后题材放在一起就是很奇怪。但这一点在做《半城烟沙》的时候就没了,这说明大方向上曲风的影响虽然存在,但决定性的因素还是某一首歌本身。
还有一个槽点比较多的类型,叫做日文歌中翻,市面上比较火的日文歌大多是有中文版,那个押韵和音译,大多数是没眼看的。虽然我对这类作品嗤之以鼻,但也颇为理解用中文唱日语歌的难度,所以就不过多diss了,大家开心就好。
像《随波逐流》《LEMON》这种属于是被填到烂的类型,有很多前人的经验可以参考,但这次歌会的OP是没什么参考的,因为《1 2 funclub》这歌除了一个比较low的中文版外就没什么二创翻唱版本了,写词的时候也是尽力维持一些原曲的节奏,断句,最后虽然没有啥出彩的地方,但也算兜住了观感。
因此呢,除了一些特别走心的歌,关于日文歌以后应该不会考虑太多了,因为这个东西拿来填成中文本身就是一种违和。
然后最重量级的一种风格,当属这几年横行音乐区的“沙雕风”。这种风格也是许多网红歌曲及其发展的二创作品的类型。沙雕风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可以凭借选题和歌词就把任何曲风的内容变成沙雕风。这就像给各种类型的火锅锅底里加入酸菜,把它们全都变成酸菜锅一样。
但毫无疑问这也是最受观众青睐的一种风格,沙雕风的特点是没什么深刻的内容,有个噱头,有个热梗就能撑起一个作品来。基于此来讲,企图在这种作品里面搞主题升华,是比较违和的,但喜欢搞和喜欢看的人还不少,着实令人无语。
从观感上来看,《全是刀》也算半首沙雕风的作品(毕竟少前小人自带沙雕滤镜),但初衷更偏向尝试一种“笑看悲剧”的新风格。加上原曲是风格自成一派的凤凰传奇,产生一些奇妙的化学反应也就不奇怪了,虽然我也说不清,可能这就是“沙雕风”的包容性吧。
总之选曲这一步,一般是要和选题同时考虑,如何让主题和BGM搭配的恰到好处,避免违和感,是比较关键的部分,也影响着接下来的流程。
3 写词
到了这一步是真正开始动手的时刻。敲键盘或拿笔写字,我个人比较喜欢后一种,因为更有创作的感觉,在早些年包括前两三年的时候我总是用A4纸写,也可以有效减少面对屏幕的时间。但方便来讲还是前者更适用吧。
关于写词的技巧,其实正儿八经的作词我是不太懂的,之前有写过两篇原创词但都因为不太理想被毙掉了,加上大环境做原创高付出低回报,也渐渐放弃了这一方面的想法。翻填则是做了蛮久的时间,加上记过一些优秀的歌词,写到现在大家看到的这种程度还是没问题的,尽管我总觉得这两年在文笔这一块儿没什么长进,但发挥平稳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做填词的UP主这几年就变得蛮多的,我记得16年左右入B站那会儿还不太兴这种,那时候弹幕刷两句“百万填词”看着还没有尬吹的感觉,音乐区也没多少翻填,只有鬼畜区拿素材做音源拼字,反反复复那几句台词,也没什么深究的价值。
如今玩填词的已经烂大街了,甚至都有“填词老师”这种称谓出现了,但作为一个玩了十年填词的人来说,这玩意只能算爱好,算不得工种,因此自从做这个企划开始,我很少在staff列表里标自己是什么填词,都统一为制作。
我的想法是,什么时候能写出能看的原创歌词了,再以老师或词作自居吧。
然后就简单分享下我写词的技巧,一半以上应该算是经验之谈,简称凭感觉,这里的经验包括以前看过的一些优秀的歌词(比如老许的词,九成九都是经典),原曲的歌词和行文思路等。一般来说后者占得比重会更大一点,就拿《人形的葬礼》来讲:
你离开一百个星期我回到了这里
寻找我们存在的痕迹
没有人愿意问起
404它的过去
这个故事的主题
我把它叫作『唯一』
对比原词,其实只是遵从选题换了几个更贴切,更一目了然的名词,以及“离开你”变成了“你离开”这一细节上的调整。这一段写起来就没什么难度,思路都是现成的,只要把时间顺序摆清楚就可以,但另一个比较重要的点就是作为同人作品,要尽量挑些一目了然的词来填,否则只是不明所以的煽情,会让观众缺乏代入感,开头没能吸引到人,自然也就没有后面了。
除此之外,就是一些比较通用的技巧,比如说:
挨着的两句话之间避免出现同一个词语或连词;
为了押韵不单调,每句话的最后一个字尽量只出现一次;
例如《杀破狼》的主歌部分:
沉睡在白昼的身影
从雪色荒原里苏醒
像匍匐暗处的狼群
睁开眼睛
重复着演算与破局
追寻着枪声和足迹
找到你
这里“的”用的比较多(这个是比较常见的事情),但像“与”“和”“及”这种连词,如果挨着的两句连着用,就会显得很赘余,同样的词语更是如此,顶真除外。
大方向是这个思维,但不绝对,具体由原曲而定。例如《半城烟沙》的副歌部分:
半城烟沙 兵临池下
炮声喧哗 战火迸发
褪去昨日温雅 遍身尘埃 却也如画
半城烟沙 重围之下
手中还有 一发弹匣
胸口绽放血花 烟尘散去 她已成画
这里其实上下两段的最后一字都出现了“下”和“画”,就属于具体情况具体操作了,因为重复形容可以形成一个升华的效果,如果改成其他字,反而不如不改。
此外这几句内还有一个点,就是“一发弹匣”的“匣”和上一句的“下”都是xia的音,属于半个同音字,一开始我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但“一发弹夹”的形容有些偏颇,就折中考量了。
除此了像上述这种比较通用的技巧外,更多的词想改的好一点,需要的是对原曲的熟悉和理解,也就是站在原作的肩膀上来看。这里要提一下之前的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再见你的脸庞 没了彷徨 多了些向往
而我所谓信仰 你不勉强 只道声荒唐
眼前燃起火光 我的胸膛 却一片冰凉
明明记得那天 是你对我说 爱永远一样
——————【少女前线同人曲】骑士
原曲是汪苏泷的《不分手的恋爱》,算是非主流的代表作之一,因此在填这一首的时候我也延续了这种“非主流”风格,虽然看似只是一些口水般的词语“脸庞”“彷徨”“荒唐”压着ang的韵脚,但整体来看就还蛮不错的,很有非主流那一派的感觉。
这首歌中间还有一小段rap,虽然做的有点拉胯,但这次尝试给了我一点点经验,在后续写《夜的第七章》那半首rap词的时候感觉好了很多。这个在VOCALOID里有个专门的词叫“语调教”,在后面会稍微说明一下。【挖坑02】
我一直认为,二创的主流精神不应该是致敬原作,而是突破原作。就像很多歌的作编曲很优秀,但歌词一般般,通过重新填词可以令其展现出更有趣的一面。
从这个角度来说,写词其实也是选曲。
除了技巧方面,这一步的用时也比较讲究,如果是比较短的词,可能几十分钟就会把第一版搞出来,如果是比较长且不那么熟悉的歌,可能会一天憋出个一两段前前后后拖上一个星期,不过我个人觉得一个星期就很久了,再长时间的话要么是自己主观上不那么想写,要么是整体或部分的思路有问题需要删掉一段重写,如果一首歌的词连着鸽半个月一个月都没能写完,那可能就说明以你的文字功底,没办法写的更好了。
初版搞出来之后,如果不是那么急着做,就放个一天半天再回来润色一下,因为每个人每天的意志力都是有固定值的,当固有的份额被榨干的时候,就会陷入一种神志不清的状态,看烂词也顺眼。急功近利不可取,合理作息才是正道。
对于不同词作者而言除了一些基本功(譬如合理用词和炼字)的差距外,本质上只是风格不同,并无高低之分。虽然这么讲,但个人的风格是很难形成的,我填过的歌词应该有三四百篇左右,对我而言最大的帮助是久经沙场的底气,以及对这个过程充满享受的心态。但即便这样我也没法说真的形成了什么风格,因为翻填这个东西本身就是抄一半,学一半的感觉。
唯一比较具有辨识度的可能只有我惯用的标题格式了。
但即便如此,这个过程依然被我认为是我创作流程里最重要的一环,因为词定下来之后,这首同人曲的主题就有了表达的载体,整个作品的灵魂就形成了,之后的工作围绕着歌词展开就可以了。
在我的概念里,这一步结束意味着开坑完毕,剩下的就是填了。
4 伴奏
找伴奏的这个流程没什么稀罕的,就是找到合适的伴奏,自己听了觉得也比较满意,就直接用就可以了,我找伴奏一般是这个顺序:酷狗——5sing——伴奏中国(领秀伴奏网),前两个是免费的,最后一个是付费的。
价格一般在20-50RMB左右,再高一些的我就不怎么考虑了,因为做一首歌的预算一般也就100,调教师这边60+,其他的部分我都是尽量能省则省。
然后不管是通过付费或者免费的方式拿到了伴奏,会将伴奏丢进vsqx工程文件里,在后面的步骤进行操作。
通常来说到这里就结束了,但这里依然牵扯到一个问题,同样也是前面提过的男/女歌手的问题:音域与变调。【填坑01】
把一首原唱是男歌手的曲目换成女歌手来唱,需要进行适当的升调,记得全民K歌里有一句提示说升4调比较合适,而在伴奏中国网也有一个明码标价的页面:

可以看到下面有加减半音的选项,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调整,但这个升降调的手段并不高明,其实和我们下好一个原版伴奏,拖到音频编辑软件里手动升降调是一个操作,而非那种真的给你整个乐器和编曲都重置了一遍。想要的话下个原版伴奏自己调就行,没必要多开销(加/减一个半音五块,抢钱了)。
这种操作的缺点就是,因为处理的是整体,会导致不少乐器在升降调的过程中出现音色变形的情况,改变的越多越明显,但市面上专门为了升调整个重做的伴奏实在是很有限,5sing上面标注的“女版伴奏”基本都是这种,对此想要翻唱的人,只能选择凑合着用。
过去意识不到这个问题,反而少了些心理负担,现在非常明确了这样做的瑕疵之后,也是会尽力避免这种操作,但提高要求牺牲的便是更新速度,这是必然的发展。
伴奏的话题差不多就是这些,而关于伴奏和人声之间的搭配,将在下一步骤进行说明。
5 选择歌手
这个步骤就完全是VOCALOID领域的问题了。如果是选择唱见的话,可能会更复杂一些,但我因为从没和唱见合作过,所以也不太懂,这里就仅限VOCALOID歌手进行说明。
关于概念性的问题百度上讲的蛮详细的,目前比较通用的几位歌手分别是洛天依,乐正绫,星尘,言和,乐正龙牙(男),墨清弦,徵羽摩柯(男)。除了后面两种其他的几位我都有使用,前三位会用的多一点,一方面是观众对这几种声线的接受度更高一些,另一方面是我个人的选择,主要挑女歌手来演绎也是为了附和少女前线的设定。
目前的话,与404有关的题材我都清一色拿星尘来唱,其他的会根据原曲,调教师等因素综合考量,比如我之前也有想尝试一下墨清弦,徵羽摩柯。但珊洋她的英雄池里没有这两位,大部分调教也很少做这两位的歌,观众也看得少,所以就不了了之。
不同的歌手不仅声线不同,咬字等情况也是有区别的。基于这点,确定歌手之后甚至还要对已经写好的歌词进行修缮。就比如星尘和阿绫在发ing这个音的时候会发成eng,为了听上去更自然一点,就会把ing中的g去掉。有点地方单个音发的过快或过慢,就需要拆音组合之类,这个等下一步进行详细解释。
6 整理工程
这一步有的时候是做的最迅速的一步,有的时候则要卡个一天半天。
原因很复杂,首先这里要提到一个内容,叫做MIDI,做过翻唱或玩音乐的同学应该对这个很熟悉,在这里代表可直接导入VOCALOID的声轨文件,简而言之就是扒好的谱子。
调整曲速与伴奏一致,将【伴奏+歌词的拼音+MIDI】导入VOCALOID对好轨,试听一遍节奏没问题,基本上这一步就完成了。我的话会稍微帮调教师修几个上一步里提到的那种怪音,在一些需要转音的地方加工一下。
看似蛮轻松的步骤但确实有卡很久的情况,当卡很久的时候有90%的时间是花在对轨上面,因为虚拟歌手的演唱方式必然不能跟人声相同,有的地方可能对轨没什么问题,但唱出来节奏就是怪怪的,需要再把单个音的长度调整到顺耳的地步。
这一步就和调教有点类似了,需要抓着一句反复听。至于扒谱不准确导致的对轨问题更是灾难,这种要么曲谱比较简单,可以自己花点时间重扒一遍,要么找另一版,找不到就只能花点钱找专门扒谱的同学来做了。
还有其他很多地方,比如说断音,缩短长音,这类都是只有虚拟歌手才会出现的问题,做习惯了倒还好,不过这一步有时候就和写词一样,第一天听着挺顺耳,过一天再听就可能觉得不如不改。此外还有鼻音/齿音之类,以我的水平实在做不来,就只能交给调教师了。
7 调教
这个环节一般不是我来负责,所以我的心得其实主要是来自跟调教师沟通的过程。把工程,伴奏,歌词打包发给调教之后,等对方完工就可以了。
一般来说比较全能的调教师会自带混音技能,这样省去一个人的沟通和返工的时间,可以有效地缩短工期。调教的工期视工作量而定,一般是一周到两周,混音一般是一周以内。我更新最快的时候是维持着周更,这里就不得不表扬一下珊洋了,她的调教风格恰好符合我的预期,够快也够好,且自带混音的技能。如果不是有她帮助,我一年二十次更新的指标,恐怕要折一半了。此外还有其他几位有合作的调教师,也都各有千秋,对我这种不懂行的人而言也听不出什么高深的,反正耳朵觉得舒适即可。
此外除了普通的歌曲,很多艺术节目也可以通过虚拟歌手实现,例如小品,相声,小剧场之类。这里有一个专用名词叫语调教,唱rap的部分就是通过这个来实现的,具体的操作我也没怎么了解,在这里放人家的语调教工程出来给大家也没什么劲都看不懂,b站上面有不少教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搜搜。【填坑02】
最后就是沟通的环节,正常情况是做完了调教之后调教师把VSQX工程文件返给我,我听一下调好之后的每个音(因为我也略懂几个参数),觉得需要修的会先尝试自己修一下,修不来的再标出来让调教做。这个过程是比较轻松的,一般不涉及到单个音返工多次的情况。

等作为策划(甲方)的我觉得没问题时,就代表这个环节可以结束了。
8 混音
这个步骤如果是自带混音技能的调教师,会在上一步结束后直接用工程导出干声,然后再用混音软件(一般是AU)进行操作,最后导出一个成品的音频给我,我听了没问题就完成了。但有的时候并不会这么顺利,在混音这步我和珊洋合作的稿件平均返工次数是三到四次,像六七次也有不少,最多一次甚至达到了15次,那次我俩心态都崩的很彻底,最后的成品也不太满意。
具体是哪首歌就不讲了,我满意与否是一回事,观众的想法又是另一回事,不应该被互相左右。
尽管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调教师会混音依然是加分项,自己调出来的声轨自己混会更容易上手。这件事就像我自己负责写词和剪视频一样,哪句词该配什么画面我在写的时候就已经有数了,如果换个人专门帮我来剪辑,他可能就get不到。
具体的返工的原因和整理工程的时候一样,对轨问题占大多数,对不好就只能听一遍对一遍。其他还有给某句词加效果,调响度等,这种就比较简单了,加了效果满意就留着不满意就撤回。此外企图在混音软件里修音是有些强人所难,因为发音问题基本取决于调教环节,不满意最好的选择还是返回到上一步,调好了再混。
如果说找专业混音的人,比如说老猫(虎皮猫P),可能就需要更注意一些细节,比如导出干声轨必须是单声轨,伴奏质量要达标等。因为对成品影响最大的,除了混音本身的技术外,还是伴奏的质量。
无论混音过程简单还是繁琐,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自己和观众听到最好的一版。为此,我也会在之后的日子里继续化身无情的甲方,折磨我跟我的朋友们。
9 发音频
“周三了,该发音频了。”
在我坚持周更的时间,一般是延续着周一发封面图,周三发个音频,周六发正片这么一个节奏。
对UP主来说,通常可能有一种不想提前剧透的情结,因此会选择在视频正片上线之后再发音频。我之前也是这般想法,但后来就觉得,反正单独发音频看的人也有限,还能顺便测试一下音质问题。至于剧不剧透,音频能够呈现的就是音乐层面的内容了,虽然没有画面会比较单调,但已经是可以添加到列表单曲循环的状态,所以那些不必要的情结,就被我果断放下了。
而过往的作品真的有不少音频,发出来听几天之后觉得哪个地方不满意重改的,这样避免了出到视频这步再换源这种等同换血的行为,可以说是非常值得了。
10 选材
这一步其实就不需要重头构思什么了,找到官方现成的材料,例如CG,宣传片,游戏截图,游戏录屏等,根据写好的歌词,选择对应剧情的片段,整理到素材文件夹准备好即可。

CG的话在少前WIKI那个网站上挺全的,剧情合集和宣传片就都是在b站这边下载了,具体怎么下可以百度一下如何下载b站上的视频,这里就不多讲了。
11 剪辑/PV
这一步深说起来估计可以写很多,但那样这篇专栏就要喜成剪辑教程了,而各类软件的教程,b站视频非常全面,我的技术力又是三脚猫级别,没什么好教的,这里只讲一些个人心得。
最初开始玩剪辑是高中毕业那会儿,那时候拿着一个手机app叫《小影》剪了个毕业的mv,当时在QQ空间里还火了一阵(后来才明白那app跟爱剪辑一个级别)。高考后的三个月假期买了电脑,找了一个鬼畜制作教程,开始做鬼畜。虽然现在的鬼畜区乌烟瘴气到让我一眼都不想看,但当时还是一个能每天都带给人惊喜的地方。而那时候用的最多的鬼畜软件VEGAS,我一直用到了今天。
OK,回忆言尽于此,接下来就是少前的时间线了。
在刚开始剪第一个少前视频的时候,我的剪辑水平基本固定在及格线,到今天为止其实也还是那个水平,偶尔某个视频想了点新的点子给自己涨些信心(比如《格里芬俱乐部》的滚动背景),但其实都没什么技术力。
画面没什么高度就只能在字幕这里精益求精了,我尽量选择与画面搭配起来能够加分的字体,字幕位置及字幕呈现方式,例如《人性的葬礼》那个一字一顿的效果,是我挨个字加遮罩加上去的,还有《杀破狼》那个类似logo的标题字幕,是先在vegas里导出一张png,再以图片的方式加入进去。
还有很多,总之就是绞尽脑汁吧,技术力差的这块用创造力尽量补一补。在剪辑这一环节,我尽量保证把普通的东西做到完整,让人整体看下来,能够有一种强迫症都被治愈的感觉,为了达成这点我每个视频里基本都固定了一种字体,少有的出现两种以上。
除了这些剪辑通用的部分外,更多的就是对少前内容本身的适应度了,比如我想剪一首很燃的歌,那属于少前的那些个画面和片段,就很难去实现让人热血的效果。这是题材决定的,即便你有很高的技术力,很好的想法,也难以呈现出理想的观感来。虽然选那些节奏很快,观众爱听的bgm来剪,播放会高一些,但那基本都是原曲本身的热度带起来的,而不是少前这个题材引来的,想把少前题材的吸引力发挥到最大,就要找符合它画风与世界观,具备一定代入感的歌才对。
可以拿来做剪辑的少前官方素材目前是比较固定的,宣传片+CG+游戏录屏,虽然宣传片加起来也有三四十个,CG也有几百张,但我其实每个都看过不下百遍了,这也是我现在完全不会点开少前主题的GMV,里面的画面全是我看过不知多少次的。
GMV这玩意纯看题材,能坚持做的那真是用爱发电。
上述情况的发生,能够表达出的一个最直观的问题,就是少前可以拿来创作的素材太过有限。现在市面上的少前同人作品,十个里面九个离不开小人,因为这真的是少前素材里为数不多比较丰富的内容了。
但对于同人曲来说,有一个比较大的优势,就是一首歌它重复两遍,虽然用着不同的词,但可以拿同样的画面再复制一遍上来,这既解决了素材匮乏问题,又缩短了剪辑的工期,可谓一举两得。
然后还有一个对我来说蛮重要的技巧,叫做分段导出式预览,我的破电脑拿vegas预览的时候卡的一匹,如果想看某个画面或某个转场的效果,只能把这段扣起来单独导出来看,这样比起整个导出发现不对再改要省时很多了。虽然理论上这个问题只要配置够就不攻自破,但如果软件内部的预览和导出效果有固定的差异,那这一招还是顶用的。
关于剪辑就讲到这里,在做完这一步我一般就长舒一口气,因为95%的工作已经完成了,剩下的部分虽然仍要起到决定性作用,但就没有这般劳累了。
12 标题
标题党横行的时代,来临力!
咳咳,吐槽一下,希望大家可以尽量拒绝标题党。
啥是标题党呢,我也没法给个确切的定义,反正你看标题的内容和视频表达的中心或重心有偏离,那多半就是了。
所以上述问题其实不是我关心的,我关心的是:如何把标题起好。
当然对我来说,这个标题的格式已经基本定型了,也成为了我的一种风格。每次在发布页打上【少女前线同人曲】XXXX的时候,都有一种莫名的成就感,这个系列,我还在坚持做。
你们不好意思讲全名是吧,我偏要大大方方的打出来,我,永远,喜欢,少女前线!
我的通用格式有
【少女前线同人曲】XXXX【YYYY】
【少女前线同人曲】XXXX——ZZZZ
这两种。
XXXX即在写歌词的时候就已经确定的标题。第一种格式中的YYYY是补充说明,一般来说是角色名或者主题的进一步表达,有时候会需要写,有时候则不需要。
而第二种属于一种题记式的标题,其中ZZZZ的部分,会摘取最能凸显整首歌主题的一句歌词放上来,做到深化主旨的效果。
我个人是比较喜欢第二种标题的,因为用起来很潇洒的样子。但具体用哪种更好,还是要根据情况来判定。一切都是为了观众看到之后,能明白你大致内容且有一个点进来的兴致。
除了这两种格式之外,我还起过一种算是半个标题党的标题,就是“——————”一句煽情的话,这种。
这种格式属于直抒胸臆,只有比较特殊的情况才会出现,第一次是因为铁血捕获,第二次是因为格琳娜的十年之后,第三次是作为“本系列的最后一曲”。
可能以后还会再用,希望能少几次用到吧。
标题对我来说反而不是特别纠结的地方,像为什么不在标题标注虚拟歌手这事,其实是个侧重点的问题,我在最开始发的前两篇专栏里也有提,感兴趣的同学去翻一翻吧。
13 封面
对我而言,封面总会成为视频发布前最后一道坎。
就我视频文件已经上传完毕,标题起好,简介写好,Tag加好,合作申请已标注。
然后回头一看,还差封面没搞。
因为周一要发预告的缘故,封面的初版其实在写好歌词之后就已经做完了,但初版毕竟是初版,在视频剪好并发布的流程中,字体和标题位置的变动屡见不鲜,角色形象的更换也偶尔有之,例如《乌鸦》封面的初版和终版:

此外还需注意的是封面不需要做的很高清或多元素,因为最终呈现出来的就是窗口大小的一个图,如果不够一目了然,反而会让人不明所以。
最后会根据上传封面的那个窗口的排布做最终的调整。

做到自己满意的程度就OK了。
至此比较关键的部分都已经完成了,大概99.9%,剩下的部分就是发视频,会出问题的可能性很小了。
14 发布
视频的发布页需要关注的地方有这几点:标题/封面/标签/简介/合作投稿/定时投稿。
前两种已经确定,标签这里可以添加十个,我一般都会加满,固定添加的有“少女前线”“少女前线同人曲”“VOCALOID”“VOCALOID中文曲”“虚拟歌手”“歌手名”“原曲名”。
这样就有七个了,然后再根据视频内容,如果是角色曲,加个角色名,如果是大型活动的话,加个活动tag,总之十个标签还是蛮紧张的。对于一些不是特别高人气又想添加的标签,可以在加满十个之后等视频发出来再手动添加一下。
对于原唱的歌手,我一般是不添加的,毕竟咱是吃虚拟歌手这口饭的,引流一些歌迷过来实在不好。
许嵩除外,老许的标签我是一定要加上的,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我。
然后是简介。几年前刚开始剪视频的时候,这里也是我每次都要纠结一番的地方,现在做一个系列的作品,格式也基本固定了,按照如下的格式:
【视频介绍】
【往期传送门】
【本家及staff列表】
这三部分平时基本上是没什么变化,如果是拜年祭单品这种意义非凡的视频,就不会再放什么传送门了,并且视频介绍的位置会考虑写个小作文,多谈一点。
关于传送门这个东西,其实每次发新视频,都要挨个旧视频改简介,所幸最多也只需要改19次,目前第三季刚更新到第二稿,做这事儿还是蛮轻松的。
最后就是合作投稿和定时投稿了,这个和投什么视频没关,看好合作对象,选好时间即可。
一般我是会定时在周六晚上7点到7点半这个时间段,一方面是赶周末,另一方面是赶周刊的时间,但现在已经完全不关注后者,所以只是保留习惯而已。
做完这些,点击投稿,剩下的就是等大家来看了。
15 关于创作环境
话已至此,这篇专栏也就接近尾声了。坚持看完的同学应该可以发现,不管我这个制作过程哪一步怎么做,都有一个潜在的要求,那就是尽可能将“主题是少前”这件事表现出来,如果只是为了蹭热度,使得少前的比重沦为陪衬,那势必会吸引来一群只爱看热度的观众,之后的创作环境也就变成一种“不蹭热度就没人看”的尴尬局面,等于是走上一条不归路。
清楚自己的定位,不轻易转型,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和期望。
不知不觉写了1w多字,或许余出这个时间,我可以多开两个新坑,只不过更新是更新,总结是总结,缺一不可。
虽然这话有点官方,但事实如此,总结是为了更好的前进,梳理过去,才看得清自己几斤几两,搞得清自己应该什么定位。
少前是个小圈子,粉丝最多的UP也不过10w量级,但我却并不觉得在小圈子里有什么不适。有时候在底层做UP,比在大圈子做底层UP要好很多。就像虚拟主播圈,那真是两极分化严重,没点契机就难以出头。
我是比较希望我所做的一切都能符合预期的,就平稳发展,不求一飞冲天。就像我每期稿件的播放量,虽然有起伏一直维持在一个区间内。不温不火,偶有起色,就是我最爱的节奏了。
如果某天数据跌破我的预期,那也就是宣布该系列进入不定期更新的时间。
音乐区不是一个容易涨很多关注的地方,除了那些有硬实力的唱见外,大部分玩音乐的同学只能缓慢发展。而现在大环境被快餐式歌曲占据,愿意继续静下心来听歌的人也越来越少,我只期待,作为创作者也作为听众,能够陪固执的自己走到最后。
希望真的能做完一百期吧。(笑)
明年见。
GRF-YING 2021.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