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暴雨这些后续,还需要很多个热搜
截至目前,河南暴雨已造成全省120多万人受灾,25人死亡,7人失联,救援行动仍在进行中。
很多人从未如此直观地感受到,“暴雨预警”不是一个段子、一句玩笑;
不断有受困、断电、断水的消息传来,人们在被洪水围困的地铁中惊慌求救;有人被卷入洪流之中,旁边的人心急如焚地喊着“快站起来”却无能为力……
也从未如此真切地明白,普通人的善意在突然的逆境中,会有多大的能量。
感谢每一个在洪流中伸出手来的、平凡而勇敢的人。
最艰难的一夜或许已经过去,但这场灾难还没有结束。
气象信息显示,今日8时至明日8时,河南北部、南部局部仍有特大暴雨。

与此同时,身在外地的网友也在持续关注河南各地的受灾情况、求助信息。
灾难尚未过去,需要我们关注和警惕的,还有很多。
01
他们还在等待救援
昨夜的震惊与混乱中,第一波涌入大家眼前的求助信息,多来自通讯、交通尚未被阻断的地区。
令人忧心的是,或许还有很多无法上网、无法发声,甚至完全无法联系外界的人群,正在焦急等待救援。
1、失联的村镇
由于地势低、交通不便,以及建筑多为平房等原因,河南部分村镇在此次洪涝中受灾严重,却缺乏求援的渠道和能力。
有些村镇居民中留守老人、儿童居多,自救能力很弱,也不善使用网络求助,求援信息只能靠村民们身在外地的家人发出。
住在郑州的张女士称,昨日下午三点与巩义米河镇老家的所有人失去联系,镇内停电、停水,信号塔昨天就已被冲断。

家在荥阳市王宗店村的网友也在求助信息中写道,“道路被冲断”,“留在家里的很多都是老年人”,“整个村都跟外界失去联络”。

这些村镇中的医院、敬老院等机构,聚集的多是毫无自救能力的老人、病人。

除此外,暴雨引发的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也在威胁受困村民的安全。

2、被困在路上的人
还有很多人,被洪水困在路上。
今天很多人在热搜上看到,K226次列车在铁路站停靠超过40个小时、735人断水断粮之后,终于等到了方便面、饮用水等救援物资。
但因为这场暴雨而长时间停靠、以至缺水缺粮的列车不只这一趟。

据财新整理报道,7月19日起,因暴雨阻断铁路而滞留河南的列车已有十余趟。
除K226次、K15次、K31次这三趟被相关部分接到被困消息的车次外,还有十余趟列车停滞的消息,是乘客和乘客亲友在社交媒体发出。
其中成都至北京西的K118次列车已在洛阳关林站被困超过48小时。

此外,还有网友反映,亲友被困在高速路上,断水断食,无法自救;
在高速路口排队等候的车辆,耗光了油、食物和水,只能通过网络向附近好心人求助。

3、没有声音的人
很多人通过转发救援电话、救援网址的方式帮助受灾的人们。
但这些求救的方式,听障、视障人士很难正常使用。
手语老师@杜银玲 在看到大规模转发救援电话之后,想到聋人朋友无法使用,专门录制了一则视频。

视频中提出了三个办法:
一是下载“手之声”“瀛诺”“滴语7655”等软件,找在线手语翻译帮忙打电话;
二是使用语音转文字,如“音书”“讯飞听见”或安卓手机自带的无障碍AI通话,适合可以口语回电话的听障朋友;
三是畅听王卡的畅听助手,可以双向语音转文字实现通话。
有网友在评论区补充,如果接起来是机械人声,很多人习惯性当成广告挂断,但电话那头有可能是听障朋友在求助。

灾难中那些沟通不便、行动不便的弱势群体,比常人更难自救或求救。
而我们能做的,或许只有保持关注、主动关注,不要让他们的求助,轻易消失在洪流中。
02
雨停之后,还需要注意什么?
随着各方救援力量的加入,市内的秩序正在逐步恢复,居民们也渐渐从恐慌中缓和了过来。
但这并不意味着暴雨造成的影响已经结束。
在第一波危险过去后,后续的潜在隐患同样让人警惕。
1、水退之后,如何安全回家?
尽管郑州的整体水位正在下降,但在地势较低、地形复杂的局部区域,依然存在积水的问题。
不少居民正在趁雨停回家,但涉水出门依然会有很多安全隐患。
在经过了一天一夜的雨水冲刷后,很多井盖可能发生松动、被卷走的情况,导致敞开的下水道口被隐藏在积水之下。
因雨水浸泡而导致的高压电漏电、配电箱短路等,同样是潜在的危险。

对于出行的人来说,一定要留意周围的环境。
比如关注路面的特殊标识,注意绕行漩涡、突泉,远离电线杆、路灯杆、老旧的房屋等。
如果是步行的话,要避免光脚涉水。
内涝积水本身可能含有大量病菌,一旦腿部被异物划伤,有一定几率会导致感染甚至破伤风。
对于那些转移到安全地区的人员来说,也不能完全松下这口气。尽量干净的水清洗全身,避免病菌通过眼、口传播,导致患病。
正处在经期的女生要尽快更换被泡湿的衣物、卫生巾和卫生棉条,并时刻观察自己的身体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如果家中之前曾经进水,那么最好对房间也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
被水泡过的衣物、床单,最好使用84消毒液浸泡;沙发、床、桌椅等不易清洗的大件家具,可以用消毒、曝晒的方式排除风险。
在管理不善的老旧小区中,居所周围的环境尤其需要重视。低楼层的住户,要小心家中出现老鼠、蛇等动物。
房屋附近的垃圾堆积容易引来蚊虫,因此最好需要使用蚊帐、驱蚊药等,减少蚊虫叮咬,以预防疟疾、乙脑等病媒类传染病。
2、饮食安全问题
早些时候曾经有人提醒郑州市民,近几天尽量饮用瓶装水。
根据浪潮工作室的信息,2019年浙江临海的特大洪涝灾害后,城镇居民饮用水菌落数量严重超标,抽检合格率仅仅只有23%。
不过今天中午郑州自来水公司的负责人已经明确表示:“凡是输送到家中的自来水,均通过工艺处理,水质安全。”

自来水职工正在抽排水厂泵房内积水。图源河南商报
也就是说,家中仍有自来水的居民是可以放心饮用的,但是建议煮沸后再使用。
暴雨之后本身就容易出现传染病,食品卫生问题更是不可小瞧。
如今正是高温高湿的季节,昨天有很多居民家中停电,冰箱里的食物就存在变质风险。
原则上,冷藏室的温度能够在断电后维持4个小时左右,冷冻室能维持24小时,在这期间都是安全的。
但吃之前一定要仔细检查,剩饭剩菜也得完全热透再入口。
做饭时也尽量使用炖煮方式,确保食物被煮熟。
至于曾经沾染过积水的食物、饮料,最好直接丢弃,不要再吃。
3、恢复正常生活,还得再等等
从多方信息可以看出,郑州正在试图在暴雨后找回日常秩序。
全市恢复了107条公交线路,机场已保障进出港航班10余架次,各大汽车站班线明天也有望逐步恢复。
绝大多数地区已经保证了用水用电,有郑州网友表示:“昨晚一直在心惊胆战中,现在只想倒头大睡。”
但不平静的细节依然存在。
最让人心痛的郑州地铁,仍处在全面停运的状态之中。
有网友分析,轨道积水可能会造成了线路和电路故障,恢复通行需要时间。
个别比较老旧的小区依然处在停电停水的状况下,高层楼房的电梯无法使用。
有网友在微博上建议大家“用洁厕灵除异味”,因为停水不能冲厕所。
在暴雨之后,居民的生活物资保障也给城市管理提出了挑战。
从保证供货到高效运送,都需要各个环节的配合。
目前郑州市场监管局已经提出要求,各大超市、便利店要公示正在营业的门店位置,严禁囤积居奇、哄抬物价。
但同时,那些不会上网、停电失联的人群,可能还需要更积极的援助。
03
当极端天气愈发频繁,我们该怎么做?
此次郑州暴雨造成的伤亡,实际上也给了更多人当头一棒。
根据专家分析,此次事件是由于副热带高压偏北、台风“烟花”输送水汽、太行山伏牛山导致水汽抬升,凑在一起发生的小概率事件。
但越是小概率,对河南这种内陆省份来说,就越是措手不及的大灾难。
人们在为当地人揪心的同时,也陷入了更普遍的担忧。
一个反复被提到的点是:“如果以后再发生类似的事情,我们该如何尽力避免伤亡?”
对于个人来说,首先是要增强自救意识。
从昨天开始,有关“洪水中该怎么办”的科普就在社交网络上被广泛转发
比如可以把裤子的裤腿打结套在脖子上,通过拍水充气成为天然“救生圈”;
手中有盆的话,不要压在上面,而是双手环抱保持放松。

车辆涉水行驶的时候,要记得打开车窗;
一旦被困住时手里没有工具,可以卸下头枕去撬开车窗的四角……
了解这些知识是一回事,对极端天气提高敬畏又是另一回事。
在新闻报道的评论区里,有无数沿海地区网友在强调城市内涝的可怕:
“车辆在低洼处熄火要迅速弃车,千万不要有侥幸心理。”
“别觉得水很浅不危险,湍急的水流会把人冲懵的。”
如果说以前调侃南方的“看海”还是停留在苦中作乐的层面,那这一次所有人都绷紧了心里那根弦。
越来越多的极端天气,无疑也对城市的应对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暴雨、内涝的严防死守,不能再只是南方多雨城市刻在DNA里的反应。
发布暴雨预警后该如何落实相应措施?遭遇紧急情况时如何决策?
整个城市多做一点,人们的心里大概也就更踏实一点。
当然最重要的,是不要忘记人们守望相助的力量。
尤其是当突如其来的天灾打破了人力极限,在官方的救援保障基础下,而民间的互助也同样不可或缺。
当无数人在路上滞留时,郑州多家酒店全线降价;
有电影院向上千市民开放,给暂时回不了家的人提供了可靠的住所。

医院电梯因为暴雨停用,医护人员将术后病人从2楼搬到15楼;

退役的水上运动员支援了15条皮划艇,并参与协助疏散市民。

在瘫痪的郑州高铁站里,有学生乐团奏起了乐。
在亲历者看来,“在噪杂焦灼的人群中,看到听到学生乐团的演奏,还是十分感动的。”
令人感动的不止是音乐本身,更是互帮互助的人性闪光;
每一个伸出援手的普通人,都让人们抵挡天灾的信心又更强了一点。
目前郑州的形势正在逐渐好转,但并不意味着大家可以掉以轻心。
雨情正在转移到华北地区,今天下午4点半,河北邯郸发布了暴雨红色预警信号。

天灾面前,个体的力量或许显得微不足道。
能做的无非是时刻保持关注、提高自救意识、积极互帮互助。
但在席卷一切的洪流中,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一点一滴,构成了我们的盾牌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