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福州台江心理医院:要摆脱抑郁症,先从克服病耻感开始

2023-07-11 09:30 作者:福州台江心理科  | 我要投稿

在网上有这样一个话题,#抑郁症治疗效果很好为何仍然高发#,著名精神病学与临床心理学家陆林院士提到,患有抑郁症并不能证明一个人不坚强,这是错误的看法。全球抑郁症患者超过3亿,70%~80%的抑郁症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疗,超过糖尿病和高血压。他在参加知识节目《院士开讲》时表示,很多人对这一疾病不了解、不重视,甚至不好意思、回避,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

是啊,在临床诊疗工作中,经常碰到有显著抑郁症症状的患者说:“医生,你不知道我鼓起多大的勇气,挣扎了多久才来到医院,太痛苦了,我撑不住了。”

很多情况下,大多数抑郁症患者不愿意承认自己患了这一疾病,不敢去医院求医,他们通常在病情发展到很严重且自己的精神及心理无法承受痛苦时才决定去医院,而在决定去医院的那一刻开始,内心便开始恐慌、忐忑不安,甚至导致躯体化症状发作,出现心慌、手抖等表现。

这就是抑郁症患者“病耻感”。为什么抑郁症患者会有那么强烈的病耻感?

病耻感是因患病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应激反应,是内心的一种耻辱体验,包括患者对自身所处疾病状态存在的耻辱感和来自公众对患者持有的歧视和偏见。

为什么抑郁症会有病耻感?

在很多人的眼里,抑郁症是这样的:

  • 抑郁症就是矫情!

  • 抑郁症?你是精神病啊,要去精神病院看病?

  • 你能不能别装?你就是为了不想学习找借口!

  • 你家庭条件这么好还天天要死要活的,你是不是闲的慌?

PART


有很多人认为抑郁症不是病

在病耻感的视角下,抑郁症患者性格软弱、心胸狭窄,内心脆弱、不适应学习和工作环境,是无能的表现,甚至被定义为社会竞争的失败者。

另一个角度,抑郁症患者也会自我怀疑,认为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没有价值的、是失败的,从而自卑、自怨、自责。

PART

大众对抑郁症的过度解读

社会的偏见与歧视,让越来越多的人无法正视心理疾病,许多心理疾病患者也因此产生了“病耻感”。

由于病耻感,很多患者不愿意承认自己患病,更不敢光明正大地求医,也不会向家人或好朋友求助。他们每天强颜欢笑,咬着牙生活和工作,身心俱疲,苦不堪言。

很多抑郁症患者因为讳疾忌医而耽误了治疗,最终选择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

所以,病耻感是抑郁症救赎之路上的大敌,希望大家明白抑郁症不分阶层、不分地域、不分职业,无论你是领导,还是富豪,或者是普通人,都有可能患上抑郁症。

因此,应对抑郁症,从打破病耻感开始,及时就医才是关键。

如何克服抑郁症病耻感?

01

面对疾病,抑郁症患者和家属需真诚接纳和合理求助

建议抑郁症患者及其家属可以在适度安全的范围里告知一些朋友或者亲人自己的情况,表达一些内心的真实感受。其次,鼓励抑郁症患者积极在专业医院求治,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和药物知识,积极配合治疗。最后,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社会支持是患者获得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02

医生需关注患者病耻感,进行适当干预

临床诊疗中,专业人员要加强疾病的健康宣教,提高对患者病耻感的识别,一旦发现,需及时帮助患者意识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提高疾病管理技能,增强自信心,学会肯定自我价值,减少病耻感。

03

加强科普宣教

媒体需加强精神疾病的科普宣教,鼓励公众人物为疾病发声,帮助公众深入了解抑郁症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减少人们对抑郁症的“污名化”,同时帮助理解抑郁症患者,积极向患者营造一种社会接纳的态度,进而消除患者的社会歧视感。

福州台江心理医院:要摆脱抑郁症,先从克服病耻感开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