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高中生提前关注!新高考大类招生到底怎么招?一文读懂

2022-08-20 09:05 作者:心学科教育  | 我要投稿

前言

截至今年,已经有29个省份启动新高考,通过各高校透露的信息来看,实行大类招生是不少高校应对新高考的改革措施。

目前,已有越多越多的高校推行“大类招生”,而其中“双一流”高校并不在少数。那么,这对考生高考志愿填报有什么影响,考生如何应对大类招生模式?


一.什么是大类招生?

大类招生即高校将相同、相近的学科门类,同院系或者不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招生。考生填报志愿时,可以直接按照专业大类的名称来填报志愿。

考生通过大类招生被录取之后,本科阶段前两年(有的是一年)统一学习基础课大二或大三时再根据学校要求、自己的兴趣、专长和发展方向,在大类所含专业中重新选择具体专业。


二.大类招生和普通专业的区别

一、专业名称

与专业招生相比,按类招生的专业类名称没有专业名称划分得详细,一般是某一学科领域内的一级学科或者二级学科。

比如北京工业大学的招生计划里面大家就可以看到土木类、能源动力类、数学类等这些类别。这些都是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校专业目录里面的专业类,每个专业类里面包含了院校正式在教育部备案的多个具体专业。


二、招生计划

对于按类招生的学院,学校招生计划数不再按专业划分,而是下达到按当年计划招生的专业类,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只需填报相应的大类,不需要选择确定自己就读的具体专业。

三、培养模式

不同的高校在按类招生的过程中结合本校的教学资源、学科建设、专业布局、院系建制、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就业方向等问题制定相关的培养模式,彼此之间也不尽相同。即便是同一高校内,不同类别的培养模式、分流时间等也会有所区别。


三.大类招生的三种模式

一、按学科招生

这是目前大部分高校实行的大类招生形式。这种招生方式中的专业类所包含专业一般具有学科相近性,把一些特点相似或者具有相同属性的系科或专业方向合并在一起招生。等大二或大三再分流到不同的专业进行具体专业课程学习。

二、按院系招生

按院系招生的高校,一般是一个学院或系,按一个或几个大类招生。学生们可以通过对学科、专业的学习和了解后,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成绩等,再在院系范围内选择专业。

三、按 “基地班” “实验班” 模式招生

还有一些学校是以“基地班”“实验班”的形式进行招生,如北京大学的“工科实验班类”,浙江大学的“工科试验班”等。当然,不是所有的实验班都按大类招生,还有很多高校的实验班是入校以后再进行选拔的。

四.大类招生的优势

一、避免选择盲目性

按大类招生有利于学生克服志愿填报的盲目性和局限性,获得更大的自主选择权。多数学生对大学的专业了解不多,志愿填报时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大类招生可以让学生在大学学习的前一两年时间内深入了解各专业,明确自己的学科特长和发展潜力,进一步结合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

二、减轻报考压力

大类招生作为一个整体,增加了招生计划,有利于减轻同学专业报考的压力。如果分开招生,某个专业的招生计划若只有1-2人,很多同学往往不敢填报,但当集合多个专业的大类招生计划增加到5-10人时,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同学的专业需求,高校在安排专业计划时也获得更大的空间。

三、培养复合型人才

大类招生结合大类培养以及通识教育,尊重学生个性化选择,实现学生多样化发展,有利于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同学将来走入社会之后综合能力的展现。

五.大类招生的不足

一、教育教学与大类招生匹配不足

同一大类的学生会因高考时选考科目不同而出现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同;同时,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所需基础课程也有所不同,这需要学校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部分高校有“水课”、“无用的通识课较多”等课程设置问题,这会消耗学生的大量精力。

二、专业分流,马太效应明显

大类招生之后的专业分流阶段,也容易造成“热门专业越来越热、冷门专业越来越冷”的现象。成绩较高的学生扎堆报热门专业,而成绩低的学生最终被“甩”给冷门专业。专业间选择的严重不平衡不仅造成专业生源质量的细微差别,也会使负面情绪在“被选择”的学生与教师之间滋生。

六.志愿填报注意事项

一、综合考量一致性

填报大类招生专业志愿前,考生要考虑清楚自己的兴趣与专业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就业前景是否一致,同时考虑到大类招生未来仍要进行专业分流,存在分配到非心仪专业方向的可能,以及因此产生的一些后续问题。

二、区分专业方向

考生在填报志愿前,要仔细阅读学校招生简章,了解每个招生大类包含哪些专业。各校专业设置及培养方案不同,同一招生大类包含的专业及未来深造、就业的领域可能是不同的,考生要仔细研究,加以区分。

三、了解专业分流模式

考生还要了解各校大类分流的时间及方式。有的院校是双向选择,有的院校则要看学生的综合成绩来确定。目前,国内高校大类专业分流模式大致有两种:

一是基于学生成绩、平时表现等综合因素分专业。这种模式最直接的影响是,排名在后的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有些学生可能是为了某个专业才选择大类专业,可在选专业时,受成绩排名等影响,难以选到目标专业。

二是直接按照学生意愿选专业。这种方法看似更科学,但操作起来很困难。在实际中,大部分学生更乐意选择“热门专业”,这样一来,“热门专业”扎堆,人数太多难以吸纳。不同的分流方式决定了学生未来进入某个专业的难易程度。


四、避免专业受限

部分院校在大类招生时没提出具体要求,但专业分流时对身体条件会有限制。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要对照相关体检标准,了解自己的志愿专业是否有身体条件要求,如不符合要避开报考。 


高中生提前关注!新高考大类招生到底怎么招?一文读懂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