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日冕同人 莱茵协约 堡垒超重型坦克0.61版

2023-03-27 19:37 作者:向菲力欧  | 我要投稿

首先特别鸣谢@某科幻的电磁炮大佬,其优秀的图集和一些精悍的制作可谓为科幻界提供了很多素材,包容的开放心态更是令人称赞,大佬日更会有转发或者自创的一些图集,各位有兴趣可以关注看看。 所有图片来自网络,该账号未参加任何活动或开启激励计划,无任何收益也不作商用或其他用途。 单位数据 量产设施:盟军车辆组装厂 量产要求:最终许可 防卫局 生命值:6000 造价:$4800 生产时间:35秒 移动速度:65 侧/背面伤害加成:125%/150% 清雾范围:500 护盾值:700(技能) 爆炸性热熔主炮—— 杀伤类型:高爆 单发伤害:280 弹夹数量:1 装填时间:2.5秒 平均开火间隔(ROF):2.5秒 DPS:112 射程:350 杀伤半径:40 单发半径伤害:20~280 热熔副炮*4—— 杀伤类型:穿甲 单发伤害:30*4 弹夹数量:1 开火持续时间:1.5秒 装填时间:1秒 平均开火间隔(ROF):2.5秒 DPS:12*4 射程:300 灰烬 IIIB两用导弹——(导弹阵列升级) 杀伤类型:火箭 单发伤害:60 发射数量:6 平均开火间隔(ROF):6秒 DPS:60 射程:400 (不可防空) 技能:不动壁垒 堡垒坦克将反重力架束波装置的能量集中至一个目标,使其远离堡垒,但是这期间也会因为防止电池能量过载,而导致短时间无法移动。 效果:选择一个225范围内的目标,在1秒前摇后,将其推至250范围外,同时堡垒获得一个700生命值的护盾系统,此期间堡垒无法移动,护盾效果持续12秒,效果结束1秒后摇后恢复移动能力。 持续时间:12秒 冷却时间:80秒 特殊机制: 被主炮命中的单位减速10%,持续3秒,无法重复叠加,但可以和其他减速叠加。 毒素、榴弹和冷冻伤害无视护盾 质子撞击炮对本体和护盾均造成直接伤害 单次伤害溢出时不会转移本体 护盾运转时瘫痪鞭无法将其瘫痪 EMP会直接将护盾消耗 冲撞攻击将护盾试做t1单位 受伤害百分比: 枪弹25% 机炮25% 穿甲100% 高爆200% 脉冲125% 中子100% 电击100% 光谱100% 震荡75% 狙击0% 毒素5% 火箭100% 破片75% 榴弹100% 冲击75% 受伤害百分比(护盾) : 枪弹50% 机炮50% 穿甲100% 高爆75% 脉冲:100% 中子:80% 电击100% 光谱100% 震荡90% 狙击1% 毒素0% 火箭:100% 破片90% 榴弹80% 冲击65% 制造国: 联邦德国 设计方: 意昂公司、克劳斯-马菲·威格曼(KMW)、保时捷集团、莱茵金属集团 量产方: 意昂公司、克劳斯-马菲·威格曼、保时捷集团、莱茵金属集团、法兰西地面武器集团 基本装备—— 170毫米爆炸性热熔主炮 两座双联装40毫米热熔副炮 撞击燃料引擎动力组 灰烬IIIC导弹阵列 碳纳米合金板与波纹装甲组成的复合装甲层 独立能量力场护盾发生器 重力波发生器 舱室内挂着的通用机枪 解析的战场情报—— 战争巨兽: 堡垒级超重型坦克拥有对标金甲和联盟的超级坦克定义,作为预想中能力碾压天启,保护友军执行攻坚和据守的最终地面作战单位,堡垒有着坚不可摧的身躯和巨大无比的相对体积,能够碾碎绝大部分陆地单位 屹立不倒: 在护盾系统和相比之下纯度稍高一点的碳纳米合金涂层塑钢装甲的加持下,堡垒有着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版的生存能力和防护性,没有任何单位能够轻易撼动其防护,在地面载具的单打独斗中,其作战水平也是毋庸置疑的强大。 千里难寻: 作为试验性非大规模部署单位,堡垒级超重型坦克即便是在中高端制造业遍地的莱茵中都显得十分昂贵且复杂,难以生产制造与部署条件苛刻。因此想要在战场上部署堡垒超重型坦克,需要做足一切可能做好的准备,才能得以见到如此稀有的莱茵战争机器。 陆地专精: 堡垒超重型坦克的设计初衷非常单纯,即便后续设计师也考虑过为其增加一点别的功能性,但都因为效果并不明显或者挤占了核心指标的空间,由于堡垒对核心指标的控制十分苛刻,最终这些方案都被废弃,为了考虑后勤简化和统一性,这些没有什么特别大意义的武备都没有装载在堡垒上,因此其十分缺乏防空等多功能性,作用非常单一。 发展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北约同盟国逐步转型为盟军体系,并形成了大洋联盟和莱茵协约两个盟军体系下的紧密军事组织,其中要数莱茵协约的整合统一化进程十分深入,在多个方面保持了高度的集权和协调化,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莱茵协约高层在军事上的发展开始往着偏离其原有发展特点的道路上变本加厉,愈演愈烈。 自CIA的“邪咒部门”使用“深空之眼”系统观测到天启坦克原型的存在,很快初步资料被发送至各国军事部门,同一份资料中两个不同的阵营前身中,就起到了不同的效应——莱茵协约前身的德法撒丁等国,就极为重视原型天启坦克的存在,并视为一大重要陆地威胁,企图专门整理出项目方案进行应对。而伊甸尼亚为首的前大洋联盟成员国则并没有原因为其大费周章,得益于其强大的海空优势和各项多手段打击策略,伊甸尼亚等国将精力更加集中于整合并高效提升利用航空与陆地的联动力量和打击能力等等和其他高科技技术项目上。两者之间的区别体现的可谓淋漓尽致,而现实也同样没有超出大家所预料的,原型天启在盟军实弹测试中,表现除了极为恐怖的防护能力和近乎碾压般的陆地主宰力,莱茵协约很快逆向并进行了简化型模拟其防护设计,制作出了不能动的专用高级标靶——模拟天启原型坦克。莱茵协约对其进行详细的实弹射击测试,进行数据采集和公式表搭建等,并且让很多战后的先进技术武器进行了对照测试。包括但不限于追猎者等。 虽然其性能优秀,但由于空窗期填补的紧急和等等诸多原因,追猎者的紧急列装仅仅是能够高效对抗原型天启坦克而已,至于新时代的天启或者其他苏联陆地装甲力量,一切还是个未知数…… 其次来说,作为陆上先进装甲力量的代名词,莱茵协约何尝不想拥有一种能够在局部战场上压制对手的强大地面作战单位,无论是攻坚还是固守,都能为地面单位提供强有力的直射火力援助和坚固防护支持,具备对苏联装甲单位的质量和防护优势。其次不管是追猎者还是幻影,都并非是可以直面天启坦克的重型装甲单位,莱茵协约需要一款重甲强炮的重型装甲载具能够与天启同台竞技,正面对决。而这种重型装甲单位的存在,其实可以溯源许久。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一二次战间期间,德国其实就曾钟情过重型坦克一段时间,然而随着国防压力的增大与现代化科技的进步迅速,德国很快就放弃了重型坦克的计划,随机开始了快速的主战坦克迭代更新。但是在主战坦克系列诞生不久的时刻,国防军还是对重型坦克的存在进行了一定的论证过程。当复合装甲的探索尚处于懵懂时期,德国就开始探索在橡胶板材料和玻璃钢材料中寻找复合装甲的道路,为了总结出新装甲材料防护模式的发展思路,几个不同的坦克方案图纸应运而生。 重型方案 KPZ E105就可以说是后续的源头方案,为了承载巨大的防护空间从而大幅度增加坦克对沙俄装甲部队的免疫区,e105的设计从一开始就可以说超出了e104 50吨级主战的防护级别太多太多,e105直接将设计定义为80吨级重型坦克,这是一种设想为重型机动防御装甲力量的大胆方案,当然,国防部浇了研究团队一头冷水——在大战和紧张局势期间采用这种级别的超重型坦克几乎是不现实的。 因此,kpz E105计划仅仅被规划为方案设想。当然,正所谓局势难料。自1946年,kpz E105立项以来,还没过几年的技术论证和方案探讨,本就优先级垫底的计划直接就被搁置,资源几乎全被投入到豹2的研发和与豹1坦克的升级改造计划中去。整个计划到了1952年才缓缓重启,而且分配资源依旧非常之低,最严重的时候可能连设计人员加上协调人不过十几人,与其说是研究团队,不如说更像是个兴趣爱好组一样。为了避免进度拖拉到无限期,项目组也只能采取很多保守和已有设计,来进行现代化魔改,以尽早完成这个看似不可能的项目。 所以,e105当时在技术性上的革新,仅仅是在性能上有所突破和保持平衡,同时,陆军与国防部也逐步对该项目失去了耐心,或者说从来就没抱有什么期望,要求必须在1955年前完成并开始测试样车。并且下达了技术要求指标——重量不超过85吨,穿深超过600穿,化学能弹药超过600破。射速不能低于8秒1发,综合机动性要持平英国的酋长系列。基甲防护能力,要求理论抗穿超过620,抗破要超过1000。动能上完全免疫俄国所装备的3BM42 芒果,甚至特种弹药3BM32与一些新锐3BM42M,化学能上要抵御其大批量列装的竞赛M反坦克导弹和9m119殷钢系列炮射导弹,也包括发射9m123m的菊花反坦克歼击车等等。在火控反应速度上,不能低于豹1a5的80%水准。高低机速度必须不能低于豹1(点名指姓的指标)要具备一定改装空间,为后续大量电子设备以及外挂设备如防空火力等等,留出空间。

已经有足够的信息证明,国防部之所以同意e105的样车生产成型,而不是废掉整个计划,原因是德国特种情报局已经捕获了俄国正在设计构想中的一系列末代主战计划。如490a计划“白杨”,477a“铁锤”,obj299“反叛”等等。很明显这个要求就是面对这些152毫米主炮的重坦构型出来的,并且目的是可以在1957年具备量产能力。以应对极端情况下俄国的疯狂一掷。 国防部的要求已经下达,时间很紧,资源又太少,难度却很高。制作组不得不在设计上有所——妥协和利用已有思路。最终,一款酷似现代化鼠式的设计应运而出。这就是被后世军迷脍炙人口的冷战泰坦样车——E107 长毛象 超重型主战坦克。 首先在动力系统上,长毛象采用了类似勒克莱尔系列的发动机设计。这是为了节约车体动力系统空间和重量做出的妥协。迈巴赫为其改良出了 MBH-1400 DF涡轮增压发动机,进一步优化了空间和可靠性,并且这款发动机与电传系统非常契合。同时也是因为动力系统的大幅度缩减高度,长毛象的车体身高也有所下降。这样,首上装甲的角度就可以进一步压缩,在照顾了首下的角度设计后,仍能保持70°的迎弹角度,进一步强化了防护设计。同时,车体宽度和长度也有所缩减。长度更新为9米,宽3.8米,高3米。其动力包还布置了电动机和间接变速器,来驱动这个柴电动力混合的怪物。保时捷为这个家伙提供了当时最先进的变速和电辅助传动的伺服系统。这种非常复杂的双轮盘式设计,将会驱动长毛象在转向上不输于酋长的水平,倒车加速和极速则高于酋长很多。 要想支撑这个钢铁巨兽疾驰战场,恐怕其悬挂系统也得进行考究,原来的鼠式悬挂系统基本存在许多缺陷。长毛象的悬挂则采用类似豹2悬挂的加强版来进行维持。同时相比于鼠式,侧向宽度则适量稍微减少,为改造合理的现代化侧面防护构层腾出更多空间。并且减少成员组,全车四名成员,除了标准三人组以外,最后一个人是电机维护兵,兼职观察手。保时捷为长毛象调教了底盘系统与变速箱,同时也采用了限速器。这辆初始功重比达到16.4的恐怖长城,必须把极限时速限制在45km/h以内,倒车最大不能超过24km/h,同时转向能力也必须要有所限制,持平于酋长即可,不然即便是相当成熟的保时捷设计,也会过度劳损零件机能,导致抛锚报废。在经过这一系列限制和调整后,预计长毛象的动力系统平均寿命可以达到560小时,最低单件寿命270小时。已经完全具备长时间可靠实战能力。(T64落泪) 当然,长毛象并没有顺利走向历史舞台,随着俄国将精力投入至t90和犀牛坦克,以及全球轻量化主战设计的思潮,守护者坦克和铁锤坦克以低廉的价格和相对不错的战斗效能迅速引起盟军重视和推广服役,另一方面,此时期甲弹对抗技术的高速进步令国防军感到非常担忧,后勤局的组建与整合又让项目面临着一波三折,最终没能通过审核,被打入冷宫。 虽然长毛象胎死腹中,但是后续原型天启的震撼又让国防军重新翻开这个旧篇章,不过时代的风云变化已经让这个系列项目的设计变得面目全非——在1975年的重新立项中,e109 “哨所”已经有着脱胎换骨的变化,e109哨所本身方案要求全车借助新材料加持,能够具备正面对抗原型天启的能力。但是原型天启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使得原方案计划不单是装甲材料需要大改,可能全车设计都需要进行重大调整。经过国防部与后勤局协调,认为如果需要推进该项目,那么至少应该需要在各项指标上均达到强于原型天启的水平,这对设计工作和项目规划就提出了不小的挑战与难度。 首先难以制定的就是火力标准,原型天启的防护水平根据德国的实弹测试表,可以达到1120毫米等效的惊人水平,无论是其原计划搭载的130毫米原型炮,还是菱齿象坦克歼击车搭载的120毫米L55A4主炮,还是猎鹰主战搭载的120毫米电热化学炮都无法对原型天启造成有效的直接威胁,虽然在新时代中甲弹对抗的失衡,允许主炮穿深略微低于对方防护水平,通过多次攻击击穿装甲疲劳区等方式击毁敌方坦克,但是显然这种程度差的还是比较远,而且不管怎么说,沉余度都很低,这对于武器的开发和服役后的效用上说都是极为不利的,眼下只能采取一些较为极端的措施手段,大幅度提高火力标准,为了代表对e109方案武备选择的重视,在主武器草案上,研究组罕见的使用了希腊字母进行划分代号。 最初的阿尔法型方案,采用技术改良的130毫米主炮,发射dm73A1A1时具备1060毫米穿深,特点是最具低价位和复杂度的草案,但因为沉余度太低被第一波审核打入废案。α1草案将其改为双联装,加大火力投射量以争取投射优势,但是因为犀牛B型的量产被认为效用不对等,弹药消耗大,持续作战能力低在第二次审核废除。 贝塔方案则将采用130毫米电热化学炮,发射dm83A1时穿甲深度达到1200毫米,勉强达到标准,存在极为微小的沉余,但是很快在犀牛B出现后,第二次审核中被废除,双联装的β1方案也斟酌后遭到废除,因为这时候车体进展已经逐步开始放开限制与调控,武器和车体优势都需要同步而非一个激进一个保守。贝塔方案整体分支保留了一部分进入第三次审核,主要是因为DM93B1穿甲弹的研发开始提上日程,但是由于进展和产能和预期不符,拖累进度还意义不明,这个预计穿深可达到1340毫米左右的β2方案也被废除不再考虑。

伽马方案则开始寻求更加激进的方案,同时也是因为项目进展已经到了后期,技术水平的逐步成熟也伴随着车体方案的更改和外界刺激变得突飞猛进,采用双联装追猎者坦克歼击车搭载的120毫米电磁轨道炮,由于德国没有完全解决电磁轨道炮大型化的问题,为了稳定性和实际考虑,只能选择继续继承这门120毫米主炮,双联装的γ方案进入了第四次审核和最终选型中,制造了成品炮塔出来,但是最终因为相比于追猎者,在破坏力上未能得到提升,这款穿深达到1507毫米的强力反装甲方案含恨而终。

德尔塔方案暴死的比较快,起初是想采用光能聚合的合作方案中,蔡司公司主导的光棱武器作为主武器,蔡司公司通过在光棱坦克合作的不愉快结果中继续深度挖掘,企图开发反装甲能力较强的武器系统,最终搞出来了太阳幻镜系列系统,不过单次照射可熔穿120毫米装甲的成果,实在是令人依旧感到担忧,即使成本较低的价格也无法令人感到满意的反装甲效率让δ方案也没能得到发展,但是一部分试装成果进入到了宿命之愿核心旗舰的应用中。 伊普西龙方案则是由莱卡公司提供的,尝试将光影级攻击巡洋舰的单个主炮塔加装在其身上,很显然直接安装原版203口径的聚能激光发生器还是太过于直接,在防护设计上缩水的太多,因此重新修改方案的ε1则改为155口径,虽然系统能量释放能力缩水很多,但是考虑到陆地武器相比于军舰,在射程上的大幅度减小,在这种非常近程的射程中内,依旧保持着无介质干扰时的强大破坏能力。虽然ε1方案有着不错的破坏力,但是对于陆地坦克来说,想要兼顾炮塔防护构型和激光冷却节点系统依旧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并非无法解决,但是这套武器系统对于防护上的压力是确实存在的,最终因此未能战胜传统些的泽塔方案。 泽塔方案则相比之下较为居中,使用莱茵金属公司提供的双联装120毫米聚焦热熔主炮,也是比较保守和被看好的计划。 而后续的Ζ1草案,则是在得知了神州破军金甲的存在后,后勤局和各部门都感受到了来自东方的神秘压力,包括车体在内很多设计都进行了更改重置,新的e110堡垒甚至连存在定义上都直接发生了巨大更改。如果说e109与之前的方案都是为了应对将来会出现的新天启坦克,那么e110的存在概念就是完全碾压新天启的存在,因为如果破军金甲这样的陆地怪兽都能存在,那么苏联一定会存在同级的超级地面单位,莱茵协约必须要具备与之对抗的能力。所以Ζ1直接就起草了一套全新的170毫米聚焦热熔主炮,以大幅度提高火力水平,在后续的完善中逐步演化为Ζ2,额外携带两座双联装40毫米热熔炮作为副武器以补充主武器的装甲灼烧能力,顺手快速处理掉小型机械化载具,防止接近主战。该草案为了适配额外的导弹系统,在脱离草稿落地测试武器时也占用了很多的时间,使得堡垒的服役期限大大延后,可以说在接近战争前夕,第一批堡垒才走下生产线,大大落后于其同行们。 170毫米爆炸性热熔坦克炮由莱茵金属公司紧急开发研制,代号“极光”,相比于之前的那些陆地载具性质主炮,极光的火力提升也是异常强大,几乎快要在一些性能上接近圣殿级航母的舰炮水平。虽然其非聚焦结构和带来的能量释放方式射程衰减极为严重,仅仅能够保持其在4km之内,单发能够将260毫米等效的钢装甲直接溶解掉,但是从地面单位的角度上来说,其性能已经非常恐怖了,而且爆炸性热熔的攻击覆盖面积类似于大口径重型热熔舰炮,其综合破坏力在地面单位中可谓是异常可怕。虽然说极光主炮在其余热熔武器和不同口径的设计方案中,在试装性和攻击反应效能上的利用率都比较高,但是设计人员认为堡垒实际上在战场上所面对的敌人数量普遍非常之多,包括大量的机械化冲击等等问题,为了避免遭受大量高机动性单位进行贴脸式的爆破攻击或者别的一些手段,对堡垒的战斗进行干扰和影响,设计人员为其准备了一套由4门小口径热熔炮组成的副武器系统,该武器系统除了可随动炮塔以外,俯仰角+14°~-20°,方向角12°~18°,车组成员通过车长或独立火控通道进行遥控,这四门在1.5km内可熔穿50毫米装甲的副炮系统可以有效填补主火力的空缺,为其缓解压力,并且迅速瘫痪并摧毁来袭的多个小目标。同时依靠更加频繁急促的开火速率对地方目标进行火力压制。这样堡垒从武器威力和火力密度等构件上都得到了补足。

堡垒的防护设计上则大幅度影响到了其他方面的设计思路与方针,起初莱茵协约只是想研究一款能够对抗原型天启坦克的80吨级重型坦克,但是在得知苏联正在改进天启坦克,以及破军金甲的存在后,设计人员两次修改了车体方案设计,后勤局也同意放开限制,要求直接对标金甲,以完全碾压天启的设计指标去制定堡垒的方案。最终在防护和车体设计上,设计人员根据德国特色,采用了一款重100吨的无驾驶员底盘设计,在维持车体总大小,尽可能扩大炮塔座圈以安装强大武备的同时,大幅度减少车体使用面积,节约重量用于控制吨位,因此后续的堡垒在设计上首上装甲显得非常向后紧靠,但这不代表其防护性能的缩水,其首上首下装甲拥有的纵深深度本身也是十分充沛的。 人员操作间由3人并排组成操作舱室,分别是炮手,车长和观察员,周围围绕着大量的集成化电子设备和中控操作台。 操作人员通过车体内置的防爆周视设备和摄像头组成了车外360°视野区,通过头盔显示器的方式透过车体,直接感知车外影像,可以做到炮随头动,沃达丰新一代集中化通讯终端系统则允许战场上的配对单位具有低级别权限的超越调炮,这一系统可以试做是猎-歼系统的外用版,在车长默认设置或者允许的情况下,对应友军单位可以通过自己的通讯/指挥终端将自己的火控数据目标直接传输至堡垒的火控系统中,可以做到一键调炮的效果,这在复杂环境作战或者巷战中往往非常实用,伴随步兵往往一两下键位操作,堡垒的主炮就能对准步兵想要攻击的目标,炮手按下键位即可直接开炮。即便在敌方MCV电子压制下,堡垒的武器系统也能够和其他单位一样,在我方指挥官的指挥下快速响应,灵活攻击目标。 在防护措施上,堡垒在重置几次设计后,决心将防护水平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以陆地巡洋舰的标准来设计这款稀有的战争巨兽,维持战场战术单位的决定性优势——堡垒的装甲带由纯度更高的碳纳米材料和圣殿级航母使用的泡沫化晶格塑钢装甲的最终完全体形态——“波纹”泡沫表面硬化装甲进行组合。波纹装甲能够提供等同于均质钢装甲10倍的抗穿水平,120%的抗破和90%的重量,金属疲劳度抗性相比于前代的泡沫装甲有着小幅度的提升(这也意味着在一定程度的金属疲劳后,adk45步枪也能击穿装甲,命令与征服系列特色不可不尝)。与之前的不同的是,堡垒作为最为昂贵的地面主战载具,使用的含碳纯度和加工强度都高于其他莱茵地面载具,同时整体技术和成本的提升使得碳纳米层不再以幻影坦克的涂层或者圣盾主战的15毫米薄板性质存在,这次是实打实的加工出来了一定厚度的100毫米装甲板作为前端防护措施使用,其概念相当于过去主战坦克首上装甲上最外面的高硬度装甲板,内部则是复合装甲层。而其包裹着的,是平均400毫米厚的波纹装甲和40毫米的多层硬化防崩落内衬,即便不算倾斜角度和转正效应,波纹装甲本身也提供着4000毫米抗穿防护的恐怖装甲等效,因此堡垒的首上装甲抗穿水平大概在6440毫米左右徘徊,可以说是陆地最强壁垒了。当然这个数值是具有很大水分和误导性的,除了金属疲劳性本身以外,堡垒毕竟只是个头非常大的陆地单位而已,装甲厚度受得了,组件结构也受不了。炮塔正面和首上设计类似,仅仅是在等效上略高于首上200毫米左右。炮塔侧面则消减了80毫米波纹装甲,但是额外增加了120毫米的恩格玛·深海复合装甲模块,抗穿在3900毫米左右,如果算上设备,可能在4000~4100毫米徘徊不等。车体侧面则和炮塔装甲同理,不过放弃履带防护交给护盾与主动防御系统,主车体核心区采用120毫米复合装甲裙板略微增加保护都,总的来说装甲防护水平略微高于炮塔侧面一点点,并无什么区别。

虽然堡垒超重型坦克的抗穿水平可以说是惊天地泣鬼神来形容,但其抗破水平则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仅仅为1800毫米左右,设计师们除了考虑护盾系统的附加以外,还是为其准备了一个保护措施,他们升级了“锁子甲3”型重爆反,采用电起爆结构,装药内部包含复合材料与改良自圣殿级的高活性非牛顿液体固化板组成,针对破甲射流和各种化学能释放上进行有效优化,极大的束缚了射流的发挥,这种新型的“棉甲”新式爆反提供额外的200毫米抗穿水平,但重点提供了1200毫米的抗破标准,共计3000抗破的水平已经尽可能弥补了堡垒的抗破弱势。 当然这并不足以保护其生存性,在面对敌方重型反坦克化学能武器或者强大的爆炸性打击,堡垒依靠这些措施是没有办法在自己那极高的战场仇恨程度中保护自己,因为在设计时,保时捷的设计人员就认为应当在护盾系统上尽可能的转为抵抗非动能武器,进行专项的设计防护措施,这一措施最终被采纳,因此堡垒的护盾系统虽然具有两套供能标准,但是在备用供能启动前,始终被用作履带的防护和正面来袭的非动能武器上。而车体两侧的各三发,共六发近防拦截弹发射筒也随时准备摧毁来袭的重型导弹,其响应速度基本满足堡垒的需求。炮塔和车体上的多功能烟雾/干扰措施抛射器也能在多种环境条件下,在中央计算机的分析中智能应对,以释放出来保护堡垒超重型坦克的安全。

当然,要想让这么个算上炮塔重达120吨的巨型怪物动起来可绝非易事,而且莱茵协约也好德国国防军也罢,自二战开始就拒绝接收过于笨重难以机动的地面装甲力量,这个装甲巨兽不但需要攻防兼备,还得灵活快速,虽然只是相对的,但动力和响应指标定的可不低,为了满足这个基准,在发动机技术上,保时捷、迈巴赫和意昂公司就从早就有的地面重型动力包合作项目上,加急测试出合适的动力系统方案,虽然从理论上说这本应该是一个更加曲折且严峻的问题,事实却稍微有一点点偏差——早在圣盾坦克设计期间,意昂公司就曾想过为其加装自己的撞击燃料引擎和电池,作为其动力,虽然计划很快就流产,后续其在海外参加过并且完成了伊甸尼亚的未来坦克X1的动力系统竞标,LC-IV型动力包的成功令意昂公司开发出了为圣殿级旗舰空母提供动力和供能的HM-N II动力包,虽然以前的合作中总是以遗憾收场,但这并不是第一次意昂公司为祖国父亲的军事装备提供技术服务了,精心准备出来的LM-III动力包则稍显得有点点——轻车熟路,游刃有余的感觉。 LM-III型动力包在机械能供应上,由于有了相较于充足的空间,和之前设计技术的积累,在保时捷等公司的帮助下,其电机传动所提供的动力可以达到2600马力,功重比21.6,在灵活性上尽可能接近原长毛象设计的水准,也就是酋长坦克的水平,但是仍旧稍有区别。车体转向速度在25度每分钟左右,高低机10度每秒,方向机为30度每秒,双机比豹1的标准稍强,说不上极为迅速,但是也可以说是应该够用的水平。公路最大时速65km/h,越野48.72km/h,倒车则在35km/h左右,为了这个能勉强跟得上节奏的水平,设计师们也算是使出浑身解数来了,但总体结果还是十分令人满意的,堡垒在机动性上没有低于友军太多太多。在能量提供上,这款引擎自然就发挥出其恐怖的澎湃动力了,质子撞击燃料引擎经过几次迭代,再凭借堡垒超重型坦克具有的较大躯体,才勉强装得下这款巨型动力引擎组,但这一切等待都是值得的,LM-III为堡垒提供了600兆瓦的强大供能支持,正是凭借着充足的动力支撑,才允许其加装了一系列增强战斗能力的子系统。 既然有了如此强大的供能支持,设计人员也好不客气的把改良小型化的断绝级能量护盾,作为光影级攻击巡洋舰采用的护盾级别系统,允许堡垒承受很多不可思议的各型打击,但护盾系统的平常只用于保护履带传动系统,以及针对化学能打击进行选择性防护,尽可能为主装甲分担压力,而非承担迎弹任务,这使得很多人第一次射击堡垒时,造成了其没有装备护盾系统的错觉。而恰恰相反,断绝级护盾的能力在光影级攻击巡洋舰上的表现已经得到认可和称赞。堡垒超重型坦克加装这一护盾系统更可谓是如虎添翼,而在关键时刻,堡垒可以启动其质子撞击燃料电池组里储备的能源,额外提供护盾的第二层释放,用于抵挡全方向来袭的任何攻击,直到电池储备接近临界值,或者二级过载触发激发态层引爆第二层护盾。此期间动力系统将会全部转向为护盾和重力波发生器供能,以免电池超载运转,因此堡垒短时间内将无法移动。

在充足能量富裕的情况下,再加上临近千禧年间,各项技术的逐步成熟,设计人员思考良久关于如何利用堡垒超重型坦克这么优质的移动供能平台,但额外的武器系统实在是已经不在适合为其加挂,将会极大影响其被弹投影面积与其他性能,附属设备上也同样如此,护盾系统的阈值也到达了上线,进一步的加强护盾那么设备体积就控制不住,设计人员一度陷入了沉思,思来想去也就空军和MCV在使用的特化重力波发生设备在设计上非常适合这种情况下安装使用。虽然在雷神之锤测试期间,当时的引力场波束操纵塔非常难以小型化,但是重力波发生器在功能和出发点上并不相同,可以说是阉割版,但又不能这样理解,引力场波束操纵塔能够对投射目标进行力场操控,无论是拉回还是甩出,都操纵自如,复杂度就高的太多太多。而重力波发生器则以频次脉冲或者长架束波的方式定向释放作用力,相当于推了目标一把而已,并不存在所谓的操控难度和流程,因此设备复杂度大大减小,为小型化做好了充足的基础,既然空军利用这个做到操作垂直起降甚至多维机动,那么堡垒是否能够使用其进行对敌进行重力摧毁? 当然这是不现实的,由于堡垒的对标目标已经变为了破军金甲这样的庞然大物,所以其长时间的照射压制都很难,更何况摧毁。而且长时间的照射对设备稳定性和压力来说,也是大大超出了莱茵现有的技术能力水平。此外吹飞敌人也是不可能的,因为这种装置发出的架束波以直射方式传导至目标,除非对方是空中目标,但他们又比较灵活或者在设备的覆盖射程之外,要么就够不到,要么设备传导期间就躲开了攻击。因此其被设计为单次发生巨大爆发力的重力波冲击,使敌人后退一部分距离,这样能够为友军提供更好更安全的作战空间。这一设备在更改了定义后,测试效果非常成功,基本上已知的地面单位,没有其推不动的,当然设备可靠性不高的问题需要其谨慎使用,每一次释放冲击波,都是一次巨大的损耗,所以成员组和指挥官要慎重使用,肯定不能使用太频繁。 最后则是其可以额外挂载的灰烬导弹阵列,起初是因为设计人员认为可以仿照原型天启的设计,为其加装防空导弹,填补防空空缺,然而这个方案在测试中非常不尽人意,为了保障导弹火力持续性,一个发射筒中塞了四发灰烬导弹,这也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堡垒并非高速战机平台,也不是中高空平台,甚至不是武直,速度也比不上武直。平均50km出头的移动速度甚至固定发射导弹,由地面抵达空中,需要消耗极大的燃料和推力,导弹的飞行包线十分难看,过早的失去推力的导弹根本无法跟上飞行器的机动,由于效率、有效跟踪射程等都过于低下,设计人员还是放弃了让其防空的智能,专注于对地攻击,至少攻击一些地面的轻装甲,无装甲目标还是非常实用的方法,在失去动力后,导弹可以继续滑行攻击相比之下比较迟缓的地面目标。 堡垒在千禧年前夕入役德国国防军,同时法国地面武器集团也提供和得到了分享的技术,并且作为供应商出现,虽然这种地面巨兽极为稀少甚至根本名不见经传,但是其谣言已经在军中逐步扩散出来,实际上该型号武器装备量不过几十而已,几乎难成大用。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当其出现在战场上时,没有人可以挑战其权威,也没有人能越过其驻守的阵线…… 单位语音—— 出厂: 我将逆转战局 选中: 僵局的打破者 堡垒在此,仇敌速死! 莱茵的装甲优势 我等在此守候家园,指挥官 同胞们,不要哭泣,我在这里 向您致敬,指挥官 超重型坦克在线 Weapon system online. (武器系统上线) 移动的战争堡垒 我是战士们最后的依靠 移动: 攻坚,还是坚守? 我就是防线的依靠 移动的城堡 这片美丽的土地,我想与你共分享 向自由和独立进发 庞然的大物,钢铁的巨兽 不可突破的壁垒,正向你走来 大地在履带下颤抖 攻击: 释放这能量! 爆炸性热熔参数调整完毕! 全火力系统开启! 在炮火轰鸣中消失吧 为了人民与祖国父亲 突破这可悲的阵线! 你将感同身受(对天启) 现在轮到你直面恐惧(对天启) 宿命的对决!(对联盟) 联盟!——面!对!我!(对联盟) 感叹命运的曲折离奇(对金甲) 有所意外,但又情理之中(对红鬼王x) 你不是我的对手(对未来坦克x1) 移动攻击: 我在地狱中无畏前行 无人敢穿越的火线?不值一提 同胞们,跟在我身后就行 机动防御,乃莱茵之精髓 堡垒在轰鸣声中逼近 同心同德,贯彻始终 使用技能: 采取战术性掩护! 国家与人民带来的科学奇迹 你会后悔在我面前现身 我将立于不败之地! 我将坚守这里,直至永恒! 你休想靠近一步 你无法越过我的身躯 我同堡垒一般不可撼动! 面对这座钢铁城市吧 战斗中: 哪怕炮火隆隆,我仍旧待命,长官 他们不久就会溃散,长官 堡垒正火力全开中 将士们,躲在我的身后! 来吧!让我承受这一切! 我有的是耐心,但你活不了多久 我能照顾好这片战况,长官 我,就是你的天启(击毁天启) 没有牢不可破的联盟(击毁联盟) 你只有被我瓦解的宿命(击毁联盟) 怎么?联盟踢到硬铁板了?(击毁联盟) 曾敬仰的雄姿,但到此为止了(击毁金甲) 即便是你,也无法跨越这壁垒(击毁金甲) 哼,徒有其表(击毁鬼王x) 我才是盟军的未来(击毁未来坦克x1) 遭到攻击: 仅此而已吗? 尚不足以……摧毁我(咬牙) 壁垒尚在! 火力猛烈,战友们多加小心! 指挥官,需要我断后吗? 看来,欢迎仪式比较热烈啊 没有人能跨过我,没有人! 撤退: 我明白您的指令,指挥官 遵从您的命令 明白,需要下一次为莱茵做出奉献 这还不算完,我希望他们记住 被击毁: 系统过载严重!战友们……永别…… 我的使命,将托付给其他人…… 长官,我将与阵地共存亡…… 堡垒陷落……

日冕同人 莱茵协约 堡垒超重型坦克0.61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