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划重点+笔记】高电压工程基础(施围)20个考点集合

逸出功【考点1】
逸出功的概念:从金属(电极)表面逸出的电子也会进入气体间隙,参与碰撞电离过程。要使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需要一定的能量,称为逸出功。
电子从电极表面逸出所需能量的获得途径:
(1)正离子撞击阴极:气体中的正离子撞击阴极,使阴极放出电子。
(2)光电子发射:高频光子照射阴极表面,使阴极放出电子。
(3)强场发射:阴极表面有很强的电场,使阴极放出电子。
(4)热电子发射:高温给阴极表面的电子带来很大的动能,使阴极放出电子。
气体放电【考点2】
在气隙的电极间施加电压时,可检测到很微小的电流。
平板电极间气体中,电流与外施电压存在关系:
OA段:气隙中电流随外施电压的提高而增大
AB段:外电离因素产生的带电质点,已经全部进入电极。 电流值仅取决于外电离的强弱。
BC段:电子在电场作用下,积累起足以引起碰撞电离的动能。此时电流为级,需要靠外电离维持,去除外电离则消失,是非自持放电。
点:放电的起始电压。气体发生击穿,气隙良好导电。电流只需靠外施电压维持,去除外电离不消失,是自持放电。
自持放电的形式:低气压下为辉光放电(如荧光灯),常压或高气压下当外回路阻抗较大时为火花放电,外回路阻抗很小时则为电弧放电。

自持放电条件【考点3】
pd<260kPa·mm:汤逊理论,巴申定律
pd>260kPa·mm:流注理论
汤逊理论:pd值较小时的均匀电场中自持放电条件,依靠电子崩。
二次电子的主要来源:气体中的正离子撞击阴极,使阴极放出电子。
流注放电:pd值较大时,依靠流注。当电子崩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产生电离特强、发展速度更快的新的放电区。流注的发展速度比电子崩的发展速度要快一个数量级,且不像电子崩沿电力线方向发展,而是常会出现曲折的分支。自持放电条件的公式和汤逊理论相同,维持放电的过程不同。
二次电子的主要来源:空间的光电离。
伏-秒特性【考点4】
在同一冲击电压波形下,击穿电压值与放电时延有关。
伏-秒特性曲线:指50%伏-秒特性。
绘制曲线:保持每次实验的冲击电压波形不变,击穿时间t取击穿时的值,击穿电压U取外施电压的最大值。
电气设备绝缘与避雷器伏-秒特性的正确配合:任何情况下,避雷器都会先动作(击穿电压更低,曲线在下面)从而保护电气设备的绝缘。

操作冲击【考点5】
操作过电压:电力系统在操作或发生事故时,因状态发生突然变化引起电感和电容回路的振荡产生过电压。

平均击穿场强与操作冲击的波前时间的关系:
(1)空气中3m的棒-棒(一棒极接地)
(2)导线-板间隙
(3)工频击穿场强
雷电冲击击穿场强(t较小时)高于工频击穿场强,但操作冲击(t较大时)的极小值低于工频击穿场强。
U形曲线:
极小值的左侧:Eb随t减小而增大,是因为放电时延(与雷电冲击的伏-秒特性相似)。
极小值的右侧:Eb随t增大而增大,是因为电压作用时间增加后,空间电荷迁移的范围扩大,更好地改善了间隙中电场分布,从而使击穿电压提高。(电场越均匀,场强极值就相对越小,越难击穿)
滑闪放电【考点6】
闪络电压较低,且放电对绝缘的危害也大。例如套管、高压电机绕组出槽口。
套管(Bushing):将导体穿墙的绝缘装置。
1——导杆
2——法兰(Flange):轴之间相互连接的零件。

a)电晕放电(Corona Discharge,不均匀电场的击穿前)
b)细线状辉光放电(Glow Discharge,击穿后,低气压的自持放电)
c)滑闪放电(Slip-Flashing Discharge):U继续提高后,在不同的位置交替出现的树枝状放电。电流密度较大,压降较小,其伏-安特性下降,表面放电通道中发生热电离。
将套管型沿面放电问题简化为链形等效回路:放电只与电场分布有关,与电极的电位无关——等效为法兰高电压(HV),导杆地电位。

极化【考点7】
极性固体/液体介质,相对介电常数受频率、温度的影响:
εr-T:频率过大时,就只存在电子极化。
εr-f:低温(t<t1)时,因为分子联系紧密(黏度很大),εr很小;高温(t>t1)时,因为分子热运动阻碍极性分子,εr降低。

图片参考自:赵智大. 高电压技术 第4版[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22.09.
兆欧表(摇表)【考点8】
测量绝缘电阻和吸收比(反映绝缘性能的基本指标),规定所加电压60s后测得的数值为该试品的绝缘电阻。
原理:摇动直流发电机,产生电压U,电流通过线圈1、2,产生不同的转矩。最终平衡后,接地端的电流对应电阻R1,线路端的电流对应电阻(R2+Rx),不同的电流比产生不同的指针偏转角α,反映Rx的读数。

接地端子E:被试品的接地端
保护端子G:避免表面泄漏电流的影响(用屏蔽线接在套管外侧)
线路端子L:被试品的高压端
西林电桥【考点9】
高压交流平衡电桥,用于测量介质损耗角正切值tanδ。

局部放电(PD)检测【考点10】
通常是测量视在放电量和放电能量。
参考第5章 固体介质的击穿→电化学击穿(局部放电,Partial Discharge,PD)。
测量局部放电的三种基本回路:
a)并联测试回路:适用于被试品Cx一端接地的情况,优点是流过被试品的工频电流不流过测量阻抗Zm(Zm < 低通滤波器Z以加快两个电容之间的电荷转移),在Cx较大的场合,这一优点尤其重要。
b)串联测试回路:适用于被试品Cx两端均对地绝缘的情况,如果试验变压器的入口电容和高压引线的杂散电容足够大,采用这种回路时还可省去耦合电容Ck(提供低阻抗通路,Ck > Cx以增大信号,实验时Ck内不能有局部放电)。
c)平衡法测试回路:Cx、Ck的低压端均对地绝缘,测量阻抗则分成Zm及Zm’,分别接在Cx和Ck的低压端与地之间,此时测量仪器M测得的是Zm和Zm’上的电压差。平衡法与直测法不同之处仅在于检测阻抗和接地点的布置,它的抗干扰性能好:桥路平衡时,外部干扰源在Zm和Zm’上产生的干扰信号能基本互相抵消;Cx发生局部放电时,放电脉冲在Zm和Zm’上产生的信号能互相叠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