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洛阳游 第260篇 孔子回车的原因











小学课本里有一篇《两小儿辩日》的故事。说的时孔子遇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像车盖一样大离人近,中午像盘子那样小离人远。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清凉离人远,中午炽热离人近。一个近热远凉,一个近大远小争论的不分胜负。孔子也不能判断这件事的对错。
刚巧,五一假期,我们一行二十人来到了晋南泽州县天井关村。这里地处晋豫交界,雄踞太行南端,北29公里是晋城。左控东京汴梁,下瞰东都洛阳,右连西京长安与尧都平阳。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漫步在天井关古村,立于明代的“孔子回车”石碑出现在眼前。据说这个碑是晋城四大景观之一。
相传春秋末期,周游列国的孔子带着一众徒弟驱车由卫国(河南)来到了天井关村。突然被几个十一二岁的顽童拦住了去路。原来,孩子们正在路上玩以石筑城的游戏,怕一众车马行人给践踏坏了,不肯让路。其中一个叫项橐的孩子说,我们提几个问题,如果能答上来,我就搬倒城墙,让你们过去,否则,你们只有绕道而行了,孔子欣然同意。
小项橐一抬头,手指南去的大雁说:大雁为什么鸣得这么响?孔子不假思索地随口答道:大雁鸣得响是因为它脖子长。项橐反问道,蛤蟆叫起来,能传几里远,又为什么?孔子无言以对。项橐又指着路旁的柿树说,树上的柿子,为什么朝南面的红,朝北面的青?孔子答道:那是因为太阳晒的缘故。项橐反问道:胡萝卜长在土中不见太阳,为什么是红的,孔子哑口无言。项橐继续问道:山上的松柏树,为何四季常青?孔子答道:松柏树,木质坚固、心实、油性大、耐寒,因而四季常青。项橐笑道:竹子空心,没油性,也是四季常青。孔子不得不诚心地躬身施礼拜项橐为师。令弟子绕“城”而过。孔子精通易数,能掐会算,知道晋国有能人,还是不去为妙。于是,孔子命令一行人在此掉转马头顺原路返回。
孔子回车返回中原的这个原因有些牵强,毕竟孔子是虚心学习的圣贤不是,怎么会遇到困难止步那。真正原因应该是下面这个。《史记·孔子世家》记载,“窦鸣犊、舜华,晋国之贤大夫也。赵简子未得志之时,须此两人而后从政。”译文是,赵简子得到了窦鸣犊、舜华两贤臣不可或缺的支持,稳定了在晋国的权利。赵简子想取晋君而代之。窦大夫窦犨(chōu),号鸣犊,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兴修水利,以仁而治,深受百姓爱戴。但窦鸣犊、舜华是日薄西山的晋公室的大夫,不是赵氏家族的奴隶,赵简子不能完全掌控他们。正如孔子所描述的:“及其已得志,杀之乃从政。”(《史记·孔子世家》)这是说,赵简子在窦鸣犊等贤臣的支持下,终于得志掌权,到了这个时候,窦鸣犊这样的贤士就成了赵简子攫取晋君权力的拦路虎,只有杀掉他们,赵简子才能“从政”。就这样晋国贤臣窦鸣犊和舜华被赵简子杀死了。当孔子与弟子一行人到达黄河岸边时,听到了来自晋国的这个令人毛骨悚然的震惊的消息,吓得孔子马上打消了渡河赴晋的想法,调转车头,一行人匆匆返回了中原。
另一处的孔子回车处坐落在今中牟县雁鸣湖镇东漳村文庙街西端。
索易带你刨根问鼎,聊聊洛阳那些事。每天行走在数千年历史的河洛大地,不经意间,一个石器,一点兽骨,一团青铜,一块秦砖,一片汉瓦,一棵古树,一座石桥,或者一条老街,都是一段历史,一个优美的故事。为此,我用文字和照片、视频留住每一个瞬间。深度洛阳游之系列照片、视频和文字,均为本人原创。欢迎浏览、提供线索并提出建议。深度洛阳游 第260篇 孔子回车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