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巴蜀中学2023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七)语文试卷答案

2023-03-14 16:09 作者:橙子辅导  | 我要投稿

试卷解析及答案发布地址公告

①发布于微博:橙子辅导11(数字11)

②发布于微博:考试研究所 ·

请通过方式①或②快速获取

以下均为复习备考资料及相关练习题,以供使用

《说木叶》教案

教学目标:

1、锻炼学生提取课文关键信息的能力、总结归纳分析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3、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教学重点:

1、分析课文,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总结归纳;

教学难点:

1、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歌中的同类现象。

教学方式 : 朗读法、探究法、分析与归纳等方法相结合。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抓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请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杨柳在古诗词中多用于写离别的情景,表达离愁别绪。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羌笛何需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原因一是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习俗;二是“柳”与“留”谐音。像“杨柳”这样的具有暗示性的概念,不知不觉的影响着人们。感染着人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看看作者又是如何来分析“木叶”的暗示意思的。

二、 认真阅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把握全文大意。

阅读提示:“关键语句”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语句,这些句子有助于理解文章,把握观点。不同体裁的文章中重要的句子也有所不同,但总体上有以下几类:(1)提示文章中心内容的句子,如中心句、文眼句;(2)表明作者的写作目的、观点态度和思想倾向的句子;(3)衔接上下文,既有过渡作用,又有概括作用,起到标明行文思路作用的句子。

总结归纳:

1、 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设问:第一段引用诗句的作用是什么?答:从分析有典型意义的诗句出发,引出一个看法。)
2、先说明“木叶”就是“树叶”,词义上并没有什么不同。 
3、诗人们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
4、为什么“树叶”从来就无人过问呢?
5、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
6、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
    这样前三段不仅说明“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形象”,而且开始触及其中的“奥妙”,于是有了第三段的末句: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个“木“字。这一句也就成了下文的领起句。
分析“木”字要说明什么道理呢? 抓住重要句子
7、首先我们似手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去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和末句:这就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8、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言外之意)和末句: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9、第六段的首句“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这三段是阐述诗人们钟爱“木”的原因,从而揭示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 。

最后一段作总结,说明诗歌中“一字之差”,在艺术形象领域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的。
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列举了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第二部分 (4—6)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第三部分(7)总结。说明诗歌中“一字之差”,在艺术形象领域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的。
    明确行文思路:写作思路是从个别到一般,即从分析诗歌中的具体语言现象入手,阐述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征 。




巴蜀中学2023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七)语文试卷答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