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胜兴农业鳜鱼养殖如何提高存活率?
湖北胜兴农业鳜鱼养殖如何提高存活率?
如果要想高产量鳜鱼养殖,必须要学会鳜鱼苗的驯化,养殖饲料鳜鱼,这样不但亩产高,而且养殖成本低,风险可控。
那么今天聊聊如何提高鳜鱼的存活率问题。提高存活率,就代表着降低死亡率 。也就是说发病少,如何预防一些病害,那么存活率才能有保障。
鳜鱼的养殖分活饵养殖和饲料养殖。活饵养殖投喂活的饵料鱼,其缺点在于饵料鱼自身易携带寄生虫和病菌,导致疾病的产生比较多。饲料养殖是未来发展方向,将全面替代活鱼实现鳜鱼的健康、高效和绿色养殖,扭转目前传统养殖饵料成本高、病害多、死亡大的局面。本文将简要介绍鳜鱼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病害以及如何做好疾病的防治,供广大鳜鱼养殖者参考。
一,鳜鱼苗运输问题
防止鳜鱼相互伤害十分重要,长距离运输时(100千米以上) 需提前断食1天,且当天拉网进行密集锻炼,运输密度不能过高,一般4厘米左右的鱼种每个氧气袋不能超过500尾,鱼体越大,每袋装运数量越少。如果运输时间超过10小时,就应该考虑加冰、补氧或加麻醉镇静剂。拉网和围网网衣材料使用软性和无结节的维尼纶较好,且围网四角应使用绳子加坠物使围网四角呈直角,避免鳜鱼因抢食或 受惊吓时集群于角落相互扎伤;在高温和低温期时,应减少投料,同时泼洒一些抗应激药物。
二、寄生虫预防的问题
1.小瓜虫病
(1)病原:小瓜虫
(2)流行特点:此病对3~10厘米的鳜鱼危害最大,流行水温在15~25℃,水温在15~20℃时发病,若不及时处理,2~3天可遍及全池,水温高于30℃时不会发生该病。
(3)症状:病鱼被严重感染时鳃丝暗红,鳍条和体表布满白色小点(,病鱼常挣扎游上水面后倾斜掉入水底,不断重复此行为。
2.指环虫病
(1)病原:指环虫
(2)流行特点:春秋季节水温20℃左右时适合指环虫的繁殖,该虫对鳜鱼苗和夏花危害较大。指环虫主要攻击鳃部,其吸盘四周锋利的小钩扎进鳃部的上皮细胞,造成鳃部组织受损,继而被细菌和真菌入侵,造成鱼的死亡。
(3)症状:病鱼表现为采食慢、闭口、收肚、鳃丝肿胀、鱼体发黑,镜检发现鳃部有大量虫体。
3.车轮虫病
(1)病原:小车轮虫与大车轮虫
(2)流行特点:6-8月水温24~28℃为此病的高发期,车轮虫以鱼为附生场所,以有机质为食。因此,池塘水质越肥越易被寄生。
(3)症状:病鱼不吃料,体色暗黑,毫无光泽,单独游动,行动缓慢,时而又乱窜,检查鳃部可见大量黏液且镜检有大量虫体。
4.杯体虫病
(1)病原:杯体虫
(2)流行特点:一般淡水鱼均可感染,多发生于5-8月,在小面积密养水体中(如网箱、水泥池培育鳜鱼苗)最易流行。
(3)症状:病鱼身体消瘦发黑,体表和鳃分泌大量黏液,嘴张开,不摄食,呼吸困难,游泳失去平衡而下沉或在水中翻滚,严重时病鱼身上隐约有一层毛状物,在显微镜下可见大量虫体。
5.斜管虫病
(1)病原:斜管虫。
(2)流行特点:每年3-5月和11-12月水温12~18℃为该病的高发期,若水质恶化和鱼体质变差时,28℃以上也可发生此病,该病暴发期短,一旦发病,若不及时处理,短时间内会造成鱼的大量死亡。
(3)症状:病鱼食量大减,病灶处分泌大量黏液,形成一层淡蓝色或白色的黏液层,靠边独游。
6.锚头鳋(蓑衣病)、中华鳋、鱼鲺病
(1)病原:锚头鳋、中华鳋。
(2)症状:锚头鳋虫体较大,为肉眼可见的白色长条形虫体,寄生于鱼体表,被寄生处红肿,病鱼常作水面跳跃行动;中华鳋寄生于鳜鱼的鳃部,病鱼常做出主动和水底硬质材料相摩擦的动作;鱼鲺为淡绿色,被寄生处为淡绿色的米粒 状,病鱼狂游不安。
防治方法:定期使用杀虫药进行杀虫,
三、细菌性疾病
1.白皮病
(1)病原:白皮极毛杆菌和鱼害黏球菌。
(2)流行特点:6-8月为高峰期,各地均可发生此病,且病程发展很快,死亡率高,水质不好和鱼体表受伤均为诱发的原因。
(3)症状:小规格鱼种为此病菌的主要攻击对象,病初鱼的尾柄和背鳍出现白点,随后向体表其他地方蔓延,严重时烂尾,病鱼头朝下、尾向上地悬挂在水中,时而挣扎地游动一下。
(4)应对策略:
①保持水质良好,抑制病菌;
②避免鱼体受机械损伤;
③用漂白粉或高锰酸钾10毫克/升浸泡10~20分钟,隔天再浸洗1次。
2.细菌性烂鳃病
(1)病原:柱状屈桡杆菌。
(2)流行特点:4-10月水温28~35℃为该病的高发期,全国各地都会流行。
(3)症状:病鱼鳃丝黏液增多、附有淤泥、发白腐烂,严重时呈现“开天窗”,单独游动,食欲下降。
3.肠炎病
(1)病原:肠型点状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等。
(2)症状:病鱼肠道内积水呈黄色黏液,肛门红肿,不吃食,独游于水面。
4.细菌性败血症
(1)病原:嗜水气单胞菌和温和气单胞菌等。
(2)症状:病鱼体表多处充血、鳃发白,解剖可见腹腔有红色腹水、肝脏点状或块状出血。
四、真菌性疾病
真菌性疾病主要为水霉病。
(1)病原:水霉和绵霉两属。
(2)流行特点:水温20℃以下时易发此病。
(3)症状:病鱼体表形成一层白色的丝状棉絮,行动呆滞且不安。
随着温度升高,水霉病慢慢结束。
五、病毒性疾病
1.传染性脾肾坏死病
(1)病原: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
(2)流行特点:28~30℃是该病发生的最适水温,低于20℃和高于30℃均不易发生此病。
(3)症状:感染此病后,刚开始不影响鳜鱼吃 料,但病鱼突然死亡,接着鳜鱼吃料急剧减少,体表出血,鳃发白,腹腔积水,肝脏出血,肠道内充满黄色黏溶物且肠道变脆(图13)。
2.鳜鱼病毒性烂身病
(1)病原:蛙虹彩病毒(MRV)。
(2)流行特点:鳜鱼被MRV感染后病程缓慢, 表现为摄食量持续缓慢下降,陆续有鱼死亡,但死亡率不高。
(3)症状:病鱼在水面独游,体色发黑,体表溃烂,鳃盖、下颌、鳍条等出现溃烂,腹腔有腹水,肝发白,脾肿大。
避免传染。
3.病毒性神经坏死病
(1)病原: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
(2)症状:病鱼游动不协调,失去平衡,时而狂游、侧游和自转,或者躺着不动,用手触碰则又会游走。
六,疾病预防
水体问题预防:
1,控制放养密度和饲料投喂量:池塘养殖鳜鱼的放养密度为3000~4 000尾/亩,网1箱养殖的放养密度为40~50尾/立方米;饲料应投喂两次,早上和傍晚各1次,当鳜鱼群逐渐离去时停止投喂, 阴雨天时投喂1次或不投。
2,多品种立体养殖:在鳜鱼养殖池内可套养一些其他食性的鱼,如鲢鱼、鳙鱼、鲫鱼等,可按照80∶20模式进行,利用不同鱼的食性和水层 的不同,充分利用水体和饵料。
3,定期肥水培藻、维持水体藻相和菌相平衡:微生物具有改善环境、调节水质和降解功能,通过光合、同化、异化、氧化和还原等作用将大分子物质降解为小分子物质,从而净化水质,如在养殖过程中可以定期泼洒藻益多肥水。
2.免疫预防
(1)接种疫苗预防:疫苗在提高养殖对象特异性免疫的同时,也能增强机体抗应激的能力,且符合不污染水质和无药物残留的要求,是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目前困扰鳜鱼产业最大的病毒性疾病是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病,其传播速度快、致死率高,且没有特效药。在2019年12 月,中山大学何建国教授团队获得了该病毒疫苗的注册证书,在2021年全面上市,该疫苗针对体重5克以上的鱼有免疫效果,因此,鳜鱼养殖时可以通过注射该疫苗来达到特异性的免疫效果。
(2)提高免疫预防:免疫增强剂能激活溶菌、抗菌活力,提高机体免疫效应以及激活补体等,主要针对非特异性免疫系统起作用。在“无抗”养殖时代,对鳜鱼疾病的预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鳜鱼养殖过程中定期拌喂水产多维、黄芪多糖液和抗病黄金液等产品,能起到防病、抗病的作用。
鳜鱼发病后一定要查明诱因,确定综合治疗方案;在处理疾病的时候,千万注意不能孤立地看待问题,需要整体考虑;在处理病原微生物的继发感染时,更需要注意桂鱼体质的修复,才能让鱼更快地康复。综合而言,鳜鱼一旦发病病损失比较大,往往养殖户花了不少钱,治疗了很长时间,却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疗效果,所以,一定要提前做好桂鱼疾病的预防工作,防范于未然。
总结下主要的方法:
1,调好水,好水的标准是肥,活,嫩,爽。之前的文章讲过好多了,大家可以自己学习。
2,增强抗病能力,尤其鳜鱼,特种鱼养殖,必须预防为主,添加中药抗病的中药。提高抗病能力
3,增加肝脏排毒,代谢的能力。肝脏的作用有4个,分别是,代谢,排毒解毒,代谢脂肪,能量的转换,所以鳜鱼养殖保肝护胆是关键。
4,要想涨的快,涨的好,要提高肠道消化能力,像常速康定期拌料,促进消化吸收。
5,做好极端天气的抗应激工作。
6,定期使用生石灰等提高水体的缓冲能力。
7,定期肥水培养藻类
8,定期的改底,消除硫化物等有毒的物质。
这篇文章介绍的比较多,如果你想养好鳜鱼,值得您仔细观看,好多都是多年的养殖经验,同时我也把大家用的到的一些东西放在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