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业余爱好者视角:魏晋南北朝,南朝武力衰退之随笔

2023-03-09 09:41 作者:天空飞翔荷兰人  | 我要投稿

王夫之有句话叫“汉以强亡”,很多人就真的从字面角度觉得东汉以强盛灭亡,好像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都很强大,比四方蛮夷强大很多?

那么我就问一句,三国时代到永嘉南渡,神州陆沉才多少年?东晋恒温讨伐成汉,诸葛亮时代的蜀汉小官吏都还活着。为什么前后变化如此之剧烈?

如果没有脉络性的思考,很容易就落入英雄史观,落入坐井观天做题家思维。最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我推荐各位朋友先看一下我前面那个论军事传统的视频,然后再来看看这个视频。

两汉承袭周秦之变,承袭春秋战国以来的时代。是绝对君主制,秦制社会兴起与衰退的一个较为完整的历史时期。魏晋南北朝不过是周秦之变后,秦汉帝国模式由盛转衰的余波。

如果考察魏晋南北朝,两晋武力衰退问题,绝对不能离开整个历史脉络。

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时代开始,列国争霸走到了列国兼并时代,最终以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秦国承袭春秋战国以来以战争胜利为核心国策,真个社会一切人力物力为越来越残酷,规模越来越大的战争服务。从而改变了两周社会形态。传统封建宗法制,传统两周贵族为核心的贵族制社会瓦解。中国历史走入了编户齐民时代。传统以宗法制为纽带,宗族为纽带的大家庭在战国,秦,西汉时代开始衰落。方便国家聚集资源的小家庭社会成为主体。

整个社会聚集于战争胜利,以现实的事功主义为指导,个人迈向成功的模式,莫不是围绕着战争进行,军功制度大行其道。出人头地对于多数人来讲只有功名但在马上取。秦国耕战制度尤为明显。战场上斩首多少,军事成功多少关系着个人的实际利益。

从战国,秦,西汉三代来讲,平民百姓通过军功出人头地的不在少数,整个国家制度,社会形态便是围绕着战争进行。社会的利益分配,特别是社会与国家体系里政治地位高低,大体主要是通过军事体系进行分配。出身不高的人通过事功主义,军功爵制取得高官厚禄是整个春秋战国到秦汉的明显现象。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军功是最主要出仕途径。所以秦汉帝国首重军功,它的刀笔吏体系也如同井井有条的精密机器对于军功的录用非常严谨紧密,例如著名的李广难封事件,李广最后不愿意受辱于刀笔吏的发言,我们除了同情李广。而是更应该注意到西汉军功爵制度的严密,军功录用的严密与公正。这种公正严密恰好是周秦之变的核心,为毫无背景的普通人打开了通往富贵的道路。所以秦法,秦制总体上固然苛刻,但是在具体方面还是能维持军队的战斗力,激发普通军队士卒战斗热情,这一点在冷兵器时代尤为明显。

但是随着西汉末期秦制社会开始出现转变,纯粹的秦制,汉家霸道政治开始走向儒表法里时代。新的经学士人集团与豪强开始崛起,操控了乡举里选,也就是当官的途径。传统军功爵制参军当兵从而出仕的道路开始变得越来越狭窄。

秦汉军功为重的社会观念开始变为文治为重,经学读书出身人物越来越多的主导了社会。地方豪强集团也开始慢慢朝着经学家族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在乡举里选,举秀才察孝廉的察举制中赢得先机。那么我们看到两汉以来很多祖辈军功出仕的家族,开始转向文学经学家族。整个社会从重军功开始慢慢朝向重文学。军人地位越来越降低。例如“将种”“老兵”这类形容军人的词汇,在秦汉还不算贬义词,到了东汉末期,魏晋开始,越来越具有贬义的趋势。到了东晋,南朝时代,形容一个人是老兵,形容一个人的家族是将种,那几乎是骂人的话了。我们去看两汉书,世说新语,资治通鉴很容易看到这个趋势。实际上这就是文化,社会的变迁。

所以到了东汉末期,秦制皇权政治集团,以内外朝作为东汉政治平衡的外戚集团与宦官集团同归于尽之后,经学士族集团开始崛起,从经学家族转入文学为主的门阀士族时代。

朝廷州县官爵取决于乡议清选,在魏文帝曹丕之后却决于门阀高低。军功爵制度本身的公正性越来越受到挑战,为普通人开辟出仕道路的可能性越来越窄。最后出现了军衔,各类将军名号成为了官职的加号。普通人几乎不可能在这种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时代通过军功获得成就。即便有也会面临文学传家的士族门阀排挤轻视。

司马氏当权时代,出身低微,以士兵出身的邓艾被冤杀的悲剧,便是来自于此。在灭吴中立有大功的王睿如果不是自身的谨慎,姿态够低,一样差点是被杀。

这是一个魏晋门阀士族排挤出身低微,或者说排挤传统秦汉军功爵制度的典型现象。是一个士族门阀与秦制社会融合之现象。秦制体系还在,但是具体怎么运用便是上品无寒门,仅为门阀士族之工具了。

而且我们要注意到,魏晋以来兵制,已经从秦汉全民皆兵制度,转化为募兵制与兵户制共存,兵户制度为主的时代。当兵的人是世代相袭,父子相传,很难摆脱兵籍,如同沙俄之农奴一般。而且被朝廷任意分配给门阀官僚作为部曲,奴婢。总这一点在曹魏,西晋以及东吴都非常明显。所以传统秦汉军功爵制越来越衰微。指望从一个普通士族上升到高级将领,进入州县,朝廷政治,出人头地,越来越难。

所以到了南朝时代,很多以豪强起家,以军工起家的家族最后都在这种社会现实,文化现实。时代现实之下从将门不得不转入文学家族。例如南朝几个著名的将门家族他们很快就转变为文学家族,而失去了统军作战的能力与传统。例如永嘉南渡之后,流民武力集团人物不断由武转文,实在是当时社会的现实,当时门阀士族的时代现实。所以从曹魏开始便出现了魏晋以来武力越来越衰退的历史性趋势。

这其实就是文化变迁,社会变迁导致的利益分配,权利义务体系变化,利益激励机制变化。整个魏晋以来社会利益机制转向文学人物而不是秦汉事功主义下较为公平的军功爵制度。从而形成了一种引导当时人观念。整个魏晋社会开始越来越失去了军事传统。那么以这样的社会形态,这样的制度,面对蛮夷之武力,自然是越来越难以对抗了。这也是南朝衰朽论中的一个脉络。

所以说魏晋门阀时代,所谓魏晋风骨不过是冢中枯骨。谁向往魏晋风骨不过是不知天数,不知天命,自取灭亡的人物。问题解决家文学青年附庸风雅可以理解,如果想要附会这种魏晋现实,真是不知道天高地厚,愚蠢至极。

临时写的东西,一气呵成,全凭记忆,有什么不严谨不全面之处请大家理解。业余爱好者水平。



业余爱好者视角:魏晋南北朝,南朝武力衰退之随笔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