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领域震荡不断:政策层面强势整治,产业链变革引发社会热议
近日,中国医疗行业掀起了一股强劲的反腐风暴,整个行业因此受到巨大震荡。我国政府采取坚决的态度,以政策层面的整治行动,着力净化医药生态,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多方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实际行动的推进,使得医疗领域的腐败问题受到全面关注和严肃处理。
一、卫健委医药反腐政策重拳出击
一场轰轰烈烈、来势浩大的医药反腐风暴席卷全国,国家卫健委网站7月21日发布消息,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教育部、公安部、审计署、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国家药监局,十个部门联合召开视频会议,部署开展为期1年的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
7月28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召开动员会,部署纪检监察机关配合开展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会议强调,要以监督的外部推力激发履行主体责任的内生动力,深入开展医药行业全领域、全链条、全覆盖的系统治理。加大执纪执法力度,紧盯领导干部和关键岗位人员,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集中力量查处一批医药领域腐败案件,形成声势震慑。
从这两则新闻可以看出,“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将维持一年。该项工作是由国家卫健委牵头会同9个部门共同开展,而纪检监察机关则是处在“配合”的地位。这是反腐,但并不仅限于反腐。在卫健委重拳出击之下,医药领域将出现巨大的震荡。
二、“史上最猛”医药反腐潮来袭
随着医药反腐潮的愈演愈烈,部分药企医疗机构的阴暗勾当被曝光在青天白日之下。近一个月内,北京、福建、海南、山西等多地卫健委在官网公布举报电话,明确推进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此次医疗系统反腐行动,行政监管、刑事侦查和纪检监察三个维度相互配合、共同发力,势必形成对违法行为严格查处、犯罪行为严厉追究、腐败干部严肃清理、制度漏洞严密堵塞的高压态势。在持续高压打击态势下,已经有一批医院“一把手”和重点岗位人员陆续落马。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已有至少159名医院院长、书记被查。这其中,不乏一些基层医院的书记、院长出现“小官巨贪”现象。7月3日,卫宁健康公告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周炜因涉嫌行贿罪被立案调查及实施留置。7月29日,赛伦生物实际控制人、董事长范志和,因涉嫌职务犯罪,也被上海市监察委员会实施留置并立案调查。之前“药茅”片仔癀也公告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刘丛盛先生因涉嫌严重违法违纪,正接受漳州市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7月31日,“蛇毒克星”赛伦生物发布公告称,赛伦生物实际控制人之一、董事长、法定代表人范志和因涉嫌职务犯罪被实施留置并立案调查。
8月4日,广东3家医院的干部都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通报。8月7日,“清风揭阳”发布消息,揭西县原卫生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壮权严重违纪违法被开除党籍和取消退休待遇。揭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党支部书记、负责人林铁汉涉嫌严重违纪违法,主动投案,目前正接受揭阳市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汕头纪检监察”发布消息,汕头市潮南区中医医院党委书记、院长蔡宗新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潮南区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新会清风”发布消息,江门市新会区人民医院原党委书记黄锦联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江门市新会区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8月7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深度关注|精准惩治单位行贿》,据统计,全国已有至少155位医院院长、书记被查,10多场学术会议延期或取消,数量已超过去年全年的两倍。
三、部分医院丑闻曝光名声扫地
8月7日,话题#中纪委曝光一台直线加速器回扣1600万#冲上微博热搜。涉事的医院贪腐数额之大引发全民热议。云南省普洱市人民医院高层领导杨文俊、杨文红涉嫌腐败。二人与供应商关系密切,大肆接受礼物,包括购买1500万元医疗器械中的回扣。尽管其他领导反对,杨文俊仍执意购买,最终医院以3520万元买入,回扣高达1600万元。在杨文俊影响下,该医院中层干部上行下效、各自盘算,纷纷利用手中权力非法牟利。最终,该院财务部原主任刘某文、后勤服务部原主任张某生、医学装备部原主任叶某光等科室长均被立案审查调查,涉案金额高达数千万元。
与此同时,一张网传图片显示,近日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又名“上海长征医院”)分别向上海诺华贸易有限公司和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发送处理建议函,要求开除4名医药代表。诺华是全球最大的医药公司之一,净销售额超过500亿美元,致力于创新药物及新适应症的研发和获批。诺华中国对此高度重视,表示已查实其中一名人员早于2018年离职,另一人并未被聘用。诺华强调秉持高道德标准合规经营,事件仍在进一步调查和沟通中。
四、医药背后隐藏的黑色产业链
随着医药全行业、全链条反腐行动的深入,近期已有10多场学术会议延期或取消。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陕西医学会、广西医学会等8家学术会议主办方取消了近期举办的会议,涉及的会议有十多场。这潜在地说明了医疗反腐与学术会议之间的隐秘联系。虽然目前已经采取了医药集采等手段,但在药品、医疗器械进院环节上,院长、临床医生等仍有着较大的话语权。随着医疗反腐力度的加强,“虚高式交易”、“回扣式药品销售”、“定制式招投标”这些老套路显然风险太大,“学术会议赞助”就成了新的安全路径。通过学术会议,或者邀请医务人员培训/演讲等方式,可以大摇大摆的用“专家费”、“讲课费”、“培训费”、“研讨费”的形式堂而皇之的进行利益输送。
除了学术会议之外,商业贿赂在医药行业一直都是“公开的秘密”,医药行业商业贿赂长期存在,受到监管部门严查。医药企业为获取市场份额,常以“合法外衣”掩盖贿赂行为。市场“渗透”成为手段,高额回扣令供应商、代理商深感无力。医疗器械代理商刘铭透露,业内平均提成20%-30%,实际拿到的往往不足1%。科室竞争激烈,提成抬高,但已达30%封顶。“因为一个科室同类产品供应商不止一家,谁给的‘支持’大就用谁的,所以就越抬越高,不过目前我们这个领域的平均默认水平就是30%封顶,再涨喂不起了,也喂不饱。”
五、警惕反动舆论声音蛊惑人心
尽管反腐行动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支持,但社会上仍有一些杂音。其中最典型的观点之一是,反腐败举措破坏了经济成长,声称一些有能力和胆识的“能人”被抓走,导致经济发展失去了拼搏的动力。尽管这种说法荒谬可笑,却仍会误导一部分易被煽动情绪的公众。
以美国医药行业的例子来看,医疗早已成为合法腐败的温床。虽然高昂的医疗费用无法换取更长的人均寿命。医生、医院、保险、医药企业之间勾结,形成了严重危害国家健康的腐败体系,整个社会为此承担着沉重的代价。美国医疗开支甚至超过了军费开支,这不得不警示我们,若医疗行业缺乏有效监管,可能会像巨大水蛭一样,吸干国家的经济活力。我国应以此为鉴,避免医疗腐败造成的悲剧。
贪腐背后往往伴随着利益结构的固化,这必然会阻碍真正的市场竞争,最终阻碍经济的健康发展。放眼医疗领域,许多药企投入大量销售资金,寻求与医院领导和专家的“合作”,但这仅仅削减了宝贵的利润,对研发新药无能为力。事实上,这些企业并未真正投入科研开发,长期来看,实力并不在科技创新,而在于“人际关系”。每年我国投入巨资进口医疗设备,特别是医疗影像设备,价格高昂。尽管国内已有制造能力,但由于无法大规模进入医院市场,这些设备无法广泛使用。医院宁愿购买昂贵的进口设备,也不愿采用国产设备,因为长期以来,“进口=可靠”“进口=高效”的观念已根深蒂固。
长期以来,医疗行业维持着“进口优质”的神话,背后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内情,通过前述案例的揭露,我们或多或少能嗅到些许味道。如果利益链条早已固化,新生事物几乎无法滋生。即便原本有望成长,也因为缺少充足的养分而无法茁壮成长。在这样的环境下,国内药企和设备制造商如何能够茁壮成长呢?反腐败犹如一把锐利的锄头,它翻开了固化的土壤,劈断了利益链条,为这一充满前景的行业带来了新的生机,让其得以透气。这正是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也彰显了“标本兼治、系统治理”的深远意义。
而现在,我们正站在必然改变的历史节点上。反腐败举措将不断深入,去除了比喻,这是一场真正的净化,也是对固化利益结构的彻底颠覆。对医疗行业而言,这是一场必要的风雨,它将清扫去掉了这片土地上积存已久的阻碍,为行业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