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整理书柜的故事

2020-05-10 20:31 作者:KILLERJACK4  | 我要投稿

  我今天整理了书柜,倒没有什么特殊的想法。只是感觉书柜里面“没用的东西”太多了。

有人说一个名家的书柜就像是宝库,那么一个懒人的书架就像是一个垃圾堆。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都往里面放。坏处就在于那些不用的东西会越积越多,而你逐渐就忘记了他们的存在。

我的书架是仿原木质感的学生用书架,也就是说用于写作的平台为主,放书的空间是七次的。最初买来是为了和我房间里的衣柜和床架搭配的。最开始这倒算是我的一片小天地,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待在家里的时间就越来越少了,这一片私人天地给我的感官刺激几乎没有了。这时候这个书架的弊端就出现了:这书架完全没有“独立的放书空间”,也就是说我把书放在书架上任何一个角落都没有区别。对于懒人来说,书是一种消耗品多于收藏,而这些书就这样暴露在空气里,时间一长,书的侧面就会泛起黄色的斑点,阅读起来也会感觉纸质变差。我理想中适合放书的书柜概是那种有一层玻璃的书架,倒不是我特别喜欢看到一套套书排在书架上的那种整齐感;只是觉得这样做,书上面的灰尘可能就不会那么恼人。如果有这个条件我当然很乐意买这样一个书架试试看,但是我的房间实在太小,如果换了一个独立的书架,我房间里就完全没有可以写作的地方了—虽然我现在几乎用电脑写作;此外我总是觉得这是不小的消费,随着疫情到来以及可以预料的经济下滑,我放弃了这种想法。

要说出我书架上有一些什么,实在是很繁琐的一件事情。因为上面都是娱乐向的,没有分类的,很多几乎没有开封的畅销书,列出来也只是给书商打广告,我自己都不愿意看。但是扔了哪些书,倒是可以一说:

被扔掉的东西一览。


一是一些考试相关的书籍。这些书籍跨度算是很大,从小学到大学都有,我其实一直质疑考试资料能不能算是书籍,我认为这些都是工具书,而不能称之为“作品”。这种书概有两种,一种是专用作考试的,比如一堆高中的数学试卷,我在这方面花了很多气力,可惜她似乎没有眷顾我。我还记得打开一本开本很大的书,就听见“刺啦”一声。原来这是我高中时候数学的“错题记录本”,内容概是将每一次的考试试卷用胶水粘在本子的固定区域,然后在空白处写下错题以及注解;我不清楚这方法到底有没有效果,或许对于无心学习的我是不可能有用的。也不知道是因为年数久远,还是我用力过猛,某张试卷就被我撕开一大道口子。换在过去我恐怕惊出一身汗,急忙想着用胶带把它恢复原状。但现在我只是看也不看就把他扔到了垃圾桶里,这东西除了记录我的挫败与失算,没有任何价值了。二是一些教科书,都是一些所谓的“选修课”教材,当初学这科目的时候不知道有什么用,现在回忆起来也想不出个大概,我母亲看我整理出一些几乎崭新的课本,问道:“你以后万一还用得到,怎么办?”我稍微想了一想,回答道:“到时候再买就是了。”我为什么对于这种书没有感情,我也说不上个大概,盖是因为这些书记载的东西不有趣,也没能达到激发我什么灵感,这可能是因为我没有用心去学,也可能最初设计的时候编辑们就没考虑到这点。

二是一些已经失去价值的练习本和不知道哪里来的小笔记本。练习本有很多种形势,其设计逻辑有一种规训的目的:就是教我们要把字写在一个固定的区域内,我当初上学的时候也有老师要求什么“格式”,只要“格式不对”,内容做得再好也没用。我不清楚这些老师初衷是什么,但叫我去认同她们,现在的我还是做不到的;而且练习本上的内容多是一些重复的抄写,缺少原题的答案,和一些不知道标题的小作文。单独拿出来也不知其意,与其看着这些哑谜一般的记忆发黄腐烂,不如赶紧帮她们解脱了。说到那些笔记本:我不清楚她们是怎么来的了:有一些是购买教材送的小笔记本,还要一些是封面装帧很精美,但我就是没有她们来源的丝毫记忆。她们全都进了垃圾桶,我总结的原因有二:一是我现在需要的是开本标准,设计朴素的单纯用于笔记整理的册子,我整理出来的笔记本肯定不是这个行列的;二是这些没有来源的笔记本就像是一种隐喻:一种名为“免费”的隐喻,因为我不知道她们的价值,所以就会轻视她们,不去使用她们。这种思维毒害的不止我一个,我觉得至少可以和实体的隐喻做一个告别。

三是一整套的《新世纪版十万个为什么》,这是小时候我父母买过来,让我“拓宽视野的”,我当初确实把这一整套书全部翻了个遍,这大概是我这辈子第一套全部看完的丛书,希望不会是最后一套。里面的内容倒没有什么新奇的:就是把一些通识知识分门别类做成一整套书籍,里面有一些用得上的生活常识,也有一些离我很遥远的工业天文知识。我依稀记得在“生物卷”中,就有正面提到有关“性”“生理期”这样直白话题的内容,编辑这套书的老前辈思想如此前卫,可惜公共领域这套教育依然是举步维艰。但对于这套书,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里面记载了“冥王星是太阳系第九大行星”这个结论,我后来在网上查到这件事情,发现冥王星已经被“踢出”行星行列;这本来不算是一件很稀奇的事情,科学是依靠观察和实验的,而且是不断进步的。可我当时就把这件事情牢牢记在脑子里,原因应该是我们的教育系统逼迫大多数学生产生叛逆心理,把质疑权威,攻击先辈看成一种“进步和自由”;这现象其实一直存在。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是愈演愈烈。我现在当然是知道:知识不是从无理由的质疑中诞生的,而是踩在巨人肩膀上遥望未来。但是这个结论已经印刻在我的脑子里了,我现在对于这个记忆没有任何自豪感,只是惭愧,或许在未来能对我有所启示。

以图为证,也算是证明她们曾经存在。


书现在是整理完了。我“清洗”掉了一批我不觉得有“价值”的书籍,但是我看着书架上花花绿绿的畅销书,依然没觉得有什么解脱感。用一种“不古不新”的说法,这就是现代人的“存在主义危机”,因为大环境中似乎没有权威或者宗教可以依靠了,人们就开始寻找新的崇拜:消费崇拜。我自己买书,我父母买书,虽然都会挂着“开拓视野”“感兴趣”的名号,但是最终还是试图寻找一种“掌控感”:买了某些书就能跟上时代潮流,买了某些书就能在起跑线上比别人更胜一筹,买了某些书可以获得一大批证书。只是购买那一霎那的快感终究是短暂的。一个人的存在感,不可能是交易式的:只要付出钱,付出努力,就可以换回等量的存在感。她可能需要一些机遇,一些运气,一些特殊的经历,可能很容易就能获得,可能一辈子都找错了方向。否则那么多书籍与文字,便没有存在的意义了。我深感文字的力量超越某些人,倒不是因为我“厚古薄今”,而是感觉文字记录了过去的某些人追寻存在感的尝试,而现在的很多人,都放弃了作为人的这种权利。

因而我的书架上还有一角,放着一些我没舍得扔的笔记本和日记本。里面或是幼时的我在作业中写下的天真的想法,或是记载了少年时期那段沉迷网游的中二记录。这些记录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但我总觉得他们不应该就这样化作纸屑消失在这世界上。或许在将来我会把剩余的这些也扔到废纸篓里,又也许我会后悔将某一片记忆轻率地扔进了垃圾堆。但这些都不是书本身的错,而是当初没有勇于追寻存在感的我的错误。现在我记录下这段可有可无的故事,或许是对这些逝去的,没落的存在,最好的慰藉与最深的哀悼。

2020/5/10 夜晚记下


整理书柜的故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