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难题(中国为什么在近代落后)
在历史上,西方对东方的关注一直没有停过,可以毫不客气的说,“中国的存在”短短5个汉字就可以推动整个西方的大发展。 很多人因此认为西方在古代对中国是崇拜的。 事实上,我们没有理由去无端的揣测某一个人的智商,更没有理由无端的去揣测一个民族,甚至是几千万人的智商。 在那个智者缄口的时代,在那个宗教盛行的时代。中世纪的欧洲你何谈人们能够对的东方有正确的认识。 马可波罗所写《马可波罗游记》极大的助长这样的声势。“无与伦比”作为书中最常见的单词足以见得当时东方皇室的富强,和西方穷苦现实的自卑心态。 然而,作为中国人的我们,难道不知道中国古代的样子吗? 皇室的富强永远和平民百姓没有关系。而欧洲所谓的那个黑暗时代,却在马可波罗写下游记之后,出现在了中国大地上。
(图为《人类群星闪耀时》的巴尔沃亚) 看过这张图吗? 相信很多人的历史书中都有这幅图片。我们队这幅画是再也熟悉不过了。 图中那个最显眼的人,那个好似风度翩翩的爵士般的人物,便是西班牙著名英雄巴尔沃亚。他是第1个跨过大西洋,看到太平洋的人。仅仅一项事迹,便能让他在历史上留下不朽的功勋。 然而促成这一切的是什么?那便是欧洲人对发现中国的向往。 这个时候我相信我的读者们一定会散发出一种内心深处的自豪感。
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 接下来一个残酷的事实就要发生: 但西方人再度穿过太平洋,发现一个个通往印尼群岛的航线后,终于又北上抵达了中国。 他们看到的现实并不是马可波罗描述的那样:
璀璨的皇宫,优雅的贵族,锦衣玉食的生活,绝美的瓷器。
有的只是叫苦连天的平民,简陋脏乱的屋舍,漂在江上的弃婴,胡乱买卖的妻女。
这一切太残酷了。 本来以为是天堂,没想到是地狱。 每次欧洲人回顾这段历史,他们都能高傲的扬起自己的头颅。庆幸自己出生在欧洲。而中国人至今没能改变这样的现实。 大家都读过欧洲最醉最醉最醉著名的经济学名著《国富论》(又叫《原富》)吧。不知道是荣幸还是耻辱,为了论述经济学问题,斯诺在书中大量的描述了中国的现实,其中很多的事实描述都不乏重要的历史价值。 而其中对中国著名的一段描述便是 :欧洲人带着重金属乘船进入中国人的江上,欧洲人的大船对比中国居民小船,显得是多么宏伟。船上的欧洲人带了粮食有很多肉食。但是大家都知道航海生活很多粮食很难不遭受到腐败侵袭。许多腐败肉类都得从船上直接扔到江里。 而这个时候啊,中国人就会划着自己的小船,紧紧的跟在欧洲人的后面,捡起欧洲人不要的腐败肉食。啊,欧洲人是这样描述他们的:他们很感激我们,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足以见得当时的百姓对肉类是多么遥不可及。生活是多么的贫苦,而这样的生活还是相对于同时期欧洲的生活。 同样弃婴,买卖儿女等等现象就不做论述了。 这个时候我们就能明白,西方人对中国的态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想起很多读者,在看到八国联军侵华也能意识到。 但事实上,早在17世纪。西方就已经开始,瞧不起中国了。但是西方对自己还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中国是一个统一的王朝,钱财是无限的,而西方是分裂的,资源是匮乏的(在工业革命以前)。并且西方也知道,自己在树上找吃的的时候,中国人已经开始写字念书了。西方人内心中对中国的尊敬仍然是有。(况且此时接触中国的大部分都是有素质有素养的学者) 所以,西方人对中国的态度就是:想象+崇拜→遥远但尊敬→鄙夷+等于非洲 从这里我们也就能回归到本篇文章讨论的中心问题:李约瑟难题,也就是中国为什么会在近代落后。(李约瑟是一个西方的生物学家,在爱上中国的女学生后,对中华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产生了这样的问题。) 李约瑟相信很多爱好历史一定都能回答出其中最重要最重要的原因: 少数民族入侵。 我相信,即使少数没有了解过历史的人不知道,大多数人在我点名之后也能够想到为什么我的答案是这个。 很多人都认为中华文明没断代。 但事实上,中华文明永远不是一个健康茁壮的文明,它是一个饱受摧残,饱经风霜的中年人。 作一个非常恰当的比喻,我不是很喜欢比喻,但是一旦我比喻,那就是非常恰当。 中华文明就好比一个爱读书的学生:在他青年的时候有志向有才华,出生在富裕家庭里,有足够的钱财供给他。并且他也不负众望。仅仅在年轻的时候就打下了一番天下,写出了许多不朽的名著。 但是,恰恰就在这个但是,你发展别人也在发展呀,中华文明作为一个优等生,他的内心深处是有很多很多原因的,但总体上就一个结果,他打不过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差等生。 中华文明作为一个优等生,他爱健身,每次差等生来找茬,或者和差等生有矛盾的时候,他都是把差等生揍一顿,然后就放手。或者由于当时太年轻,中华文明还没有什么手段,还没有多少个小弟,还没有足够的力量,能够达到我能比喻他为奴隶主一样相对于奴隶般的强大。 结果呢,就是,在差等生们也开始锻炼,并且锻炼的比优等生还好的时候(因为优等生不可能一直锻炼),那么差等生就可以时常揍优等生,甚至勒索钱财。 并且优等生这个时候他自己也有一些问题,不管是大毛病还是小毛病,优等生还没有特别强,还没有发展出资本主义或者工业革命的时候,就骄傲了。就自大了。就狂妄了。 结果呢,就是被差点生一通爆锤,狂暴鸿儒后,打出gg。 优等生自此患上精神病。嗯,精神病这个东西呢,它是可以好的,而且优等生的精神病并不严重。那我相信给优等生一些时间,他就能好利索。但是呢,患上精神病就是患上了,优等生会时常发病,控制不住的时候就会影响学习。 同样的差等生不会因为优等生患上精神病而原谅优等生,优等生可能只有一个,但差等生是源源不绝的,每一个差等生,每一个新出现的学生,都可以尝试揍一揍已经出现精神病的优等生。优等生也不能白揍啊,就算患了精神病,也不是你想揍就能揍的,结果呢,就是优等生和差等生互锤。而优等生无法专心学习,并且常常被精神病搞的难以作出正确的选择。 相信大家知道结果了,优等生此时变成了差等生。而作为差等生的中华文明,此时便可以和差等生的少数民族好好相处。 大家觉得可以明白我什么意思了。我为什么不知道中华文明是一个饱经风霜饱受摧残的文明。 因为中国文明不同于其他文明,啊,比如埃及文明或者巴比伦文明一样,在诞生初期就被扼杀在摇篮里。 而中华文明的则更像是在发展的足够健硕,足够强壮,足够保证自己精神稳定,足够坚定一心发展经济的时候。被打断了脊梁骨,被少数民族打出了gg。 事实上,当中华文明第1次全面败给少数民族的时候,中华文明已经打出了gg。我这个gg是什么意思呢?以前呢,我是带头大哥,现在呢,我只能等到西方工业革命以后我才能学习西方进行工业革命的,这已经是必然的了。 中华文明此时已经不可能领先西方进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或者工业革命。 啊,很多人都说儒家思想禁锢中国文化,no no,no。你们不了解儒家,儒家的确是很烂,但还没有烂到根子上。它就相当于西方的宗教。你说宗教对人有好处,肯定有好处,他倡导人的向善。儒家虽然有一点不同于宗教,但大体上对中国人的影响相当于宗教。并且在元朝以前,中国人已经普遍不信儒家。 儒家思想的作用是有的,但是我所说的少数民族入侵相比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如果说儒家思想是把中国人从一个善于读书的优等生变成了读死书的优等生。 那么少数民族入侵相当于直接把中国人的脊梁骨打断了。把中国人的头摁在地上踩,至此患上了精神的疾病。 也许我这么说完,大多数人可能仍然不懂我什么意思。 那我认为应该给大多数人立一根旗帜,这面旗帜就是中国自未来就是富强的,按理来说,在大一统的局面下,中国人本来就应该比西方人积累原始资本积累的快。就算没有思想加持,也能够整出资本主义制度。为什么因为思想永远是和经济挂钩的。 到了宋朝,虽然百姓的生活,仍然不咋地,但是此时,名门望族和寒门子弟结婚已经不是少数了,社会已经洋溢出了穷苦人可以靠读书翻身的风气。已经非常开放。我用的词是非常。 很多人都知道唐朝的风气开放。但事实上土地兼并,阶级固化,政治腐败唐朝是一个没少。 而所谓的风气开放,也仅仅只是对待少数民族问题。这个风气开放,并不是你理解的风气开放,而是大家都开始玩儿了。大家都富裕了,大家都开始学习少数民族怎么玩。 但到了宋朝,那才是真正的风气开放。 宋太祖立下的皇帝不可以杀读书人仅仅一条。就彻彻底底地保证了宋朝是不同于其他朝代的王朝。而且不仅仅是不杀读书人,更是重文抑武。 我想说这明明是天才的发明。 居然是被后世指责的事情。 很多人不清楚一件事情,那就是为什么要重文抑武。 既然宋朝是重文抑武,那么我相信前朝肯定有重武的时候。为什么大家会相信从士兵一步步选上来的将军。 我相信很多人都能回答上来,这些士兵有经验。 对,就是有经验。 这些真正到战场上看过,战斗过的士兵,在古代的的确确就是当将军最好的人选。 为什么? 指挥作战需要什么?需要的不仅仅是智力,还有经验。 那些真正在战场上战斗过的士兵。他们知道天气什么样子,地形什么样子,队伍士气什么样子,士兵性格什么样子,士兵需要什么,士兵怎样战斗,敌人什么样子,打胜仗什么样子,打败仗什么样子,冗兵冗将什么样子,精兵强将什么样子,训练士兵什么样子,发放补给什么样子,升官加爵是什么样子,戍卫城防什么样子,收取情报什么样子,打击间谍是什么样子。 这些东西,没有超凡的智力,没有举世无双的天才想法,你是不可能一蹴而就,一下子就全明白过来的。 士兵有一个什么,士兵有长期打仗的所能知道的所有东西。士兵有的是经验。 而同样的士兵,长期的军旅生活,长期的锻炼和艰苦的战斗,一定是会养出不屈的性格的。这种将军最能放心安排。因为你不知道他能为你做到什么样子。他甚至能够放弃一个将军的名号,而为你舍身战死。 在战场上一路爬上来的将军一定是最符合将军选拔的标准的。 同样的战场上,不仅仅是力量的交锋,同样也是智力的交锋。 而智力的交锋,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将军们。 所以说我是为什么在战场上爬上来的将军们,他们是最符合人选的。 然而宋朝的重文义务政策直接安放文官上战场态度。 很大程度上是小看了战争。 这些文官如果是范仲淹那样爱国爱民不畏生死,运筹帷幄,日理万机的英雄。 那么我相信,掌握了文学知识,还有很多的兵法知识,关于人心的知识,关于道的知识的文官们做出来的可能比武官更好。 但如果不是范仲淹这样的,那很抱歉。 文官们干出来的事儿,你没办法想。 文官们的质量首先就是参差不一的。你没办法想他对战场的了解程度是多大。 并且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一旦战争上出现了非常非常不利的局势,质量差的文官们极有可能逃走,极有可能。 说完为什么要从士兵中选拔将军之后。 就说点现实的问题,你真的就能保证这些将军同样是在战斗中选拔出来的吗? 古代统一的时候究竟有多少时间真正是战争年代,是战争年代多还是和平年代多? 如果是和平年代,没有战争,那么你应该怎样选拔出一个合格的将军? 很显然这里就有脑洞了。 这个时候选拔出来的将军大部分是看血缘。 但是军队里军官很多呀,我们家就这么几口人,但仍然有那么多官职要分。那怎么办? 这个时候就要看派系了。你可以是我的人,你也可以是他的人。但你一定要选择一个人站队。 如果你站我这边,那么我就可以提拔你。 这样就很难保证军队的纯洁性,很难保证军队不独立,很难保证军队不造反。 古代许许多多的造反经历,都是这么来的。 所以,想要杜绝这样的问题,或者说想要消除这样的问题。那么我们就要在军队中引入一个新派系。 这就是文官派。 在宋朝的体制下,你当一个文官,那对武官绝对是吊打。我指的是身份层面。 所以说文官你没有道理去反对中央政策。 文官一定是维护中央政策。通过这样的手法,就能极大的保证军队不作乱。并且基本上杜绝了上面靠血缘,靠派系的军队作风,就能很大程度上保证军队的忠诚。 同样的文官对军官在文化上就是碾压。在日常生活中那更是碾压。 文官是高贵的,武官是粗鲁野蛮的。在这样的对比下,武官很难不向文官学习。因此,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军队中文官在军队中占有重要地位。甚至是领导性地位。当然文官不能是空降过来的。 所以说我说为什么重文抑武是天才般的发明。它已经可以基本保证内部不作乱,可以保证和平年代军队的忠诚。 还有一些东西我就不详细讲了,因为要讲的太多了。 但这就是我想说的,宋朝的风气开放相对于唐朝,可以说是降维打击,那是更高层面上的,更广泛意义上的风气开放。 所以说宋朝其实是我说的,中华文明最健硕,最强壮,发展最充足的时代。 是中华文明被打断脊梁的前夜,是中华文明最后辉煌的时代。 OK,我觉得我在你心里的旗帜已经立起来了。你应该对历史有一个重新的认识。 那么我在这里所说的一切都是而为了前面所说的,李约瑟难题最重要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少数民族入侵。 元朝清朝两波入侵,第1次中国被打碎了脊梁骨。第2次中国彻彻底底的被奴役了。 中国的历史,永远是连续的。
可以看到在春秋时期,中华文明也仅仅只是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一带,也就大致是现在的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一带。 而到了秦朝汉朝,也仅仅只是将华北以南的地区统一了。 此时秦朝汉朝仍然是一个刚刚兴起的王朝。它的影响力不大。这是相对而言。相对于呃现在的某些国家来说。在古代秦朝汉朝两朝,他对于边境的控制力是随着相对王朝中心的距离而递减的。 并且在递减的很快。 到了汉朝,也仅仅是勉强啊打下了北朝鲜一带的领土。 并且不仅仅是自身的实力尚匮乏。 少数民族也开始兴起。代表的就是汉朝北方的匈奴。 少数民族已经开始占领整个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 这也就意味着,中华文明的快速扩张期过了。 他不能够再度快速扩张了。 并且随着气候原因而形成民族特性的差距加大。 这样汉族对北方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影响力随着时间递减,只能等生产力进一步发展1再度进行扩张。 然而,这一等,就是七八百年的时间,这个时候汉民族和少数民族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中间发生了太多事,甚至已经产生了递减效应。汉族甚至开始和少数民族和睦共处。 结果呢,就是,中华文明,第2次错过了一个快速扩张期,注意我所说的是文明的快速扩张期。领土的扩张一定意义上并不算文明的扩张。而且领土的扩张终究会随着王朝的覆灭而消失。带之而来的就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成为这片土地的新的主人。 在错过了这一次领土扩张期之后,中华民族只能等了,等发展出资本主义制度,就可以进入下一次的文明扩张期。结果这一等,就打出了gg。 元朝南下的不投降就屠杀的政策和汉族已经形成了强烈的民族认同感相矛盾。结果呢,就导致大量屠杀。汉族因此丧失了大量的人才。 以及坚定的民族认同感。 人才和民族认同感的丧失无论哪一点对于中华文明来说都是致命的。 同样的,少数民族南下后,把中华文明的原始积累,用于挥霍,或者由于某种原因而导致缺乏管理,最终导致浪费。也是对中华文明原始积累的沉重打击。 同样的少数民族入侵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中华民族的文化。 少数民族入侵对中华民族最直观的影响就是人口的锐减。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丧失在非洲的影响是什么样子,在东方的影响就同样是什么样子。 而中华民族所承受的,不是仅仅一次,而是两次。 所以说,中国在近代很难不衰落。 为什么我会把民族认同感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呢? 你大概可以看一看欧美的国家。他们在形成了民族认同感后,打出的战绩是什么样子。发展经济的速度是什么样子。 再看一下我们国家宋朝时期,已经拥有的民族认同感,和其他民族政权的民族认同感。 西夏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西夏所拥有的民族的认同感是非常强烈的。他的人口不如汉族都能够形成如此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并抵御汉族的入侵。那你可以想象一下同时期宋朝的民族运动感是什么样子。 蒙古打断了中国的脊梁骨。 这一时期,中国没有能够形成彻彻底底的民族认同后,最直观的影响就是清朝入主中原后,一下子就直接成为了整个中国的主人。 而随之而来的就是强烈的满族压迫。但汉人却是缄口不言。似乎已经是习惯了,哪个政权都一样。 为什么我没有把形成民族认同感怪罪于明朝? 我始终都认为,明朝这个朝代,他是在蒙古打断脊梁骨之后形成的朝代,他已经脱离了整个文明发展的轨迹,又或者说他发展的轨迹是很慢的,相比于们承接于之前朝代的所有朝代。那么这样一个朝代,它形成民族认同感是极缓慢的。 你可以看到民族认同感在明朝是很强烈的,但始终没能像欧洲那样,是一种全民性的,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是一种你难以毁灭的国家,而只能削弱的国家。 所以,这就是我为什么说少数民族入侵是李约瑟难题的最重要的方面。
那么最重要的方面说完了,还有一些其他的方面。当然大家要清楚的认识到,李约瑟难题重点不只是在中国怎么样,更在西方怎么样,西方有什么中国没有,中国有什么西方没有。 我大致分为几条: 1.大一统的影响。 2.军队的影响。(暴力机器的影响) 3.儒家文化的影响。 4.科举制度的影响。 5.地理环境影响。
表面上看这些事情好像是分隔开的,实际上这些东西是互相串联起来啊,一起作用于整个中华民族的。 我最想讲的,就是暴力机器。 中国古代的政府从来都是一个暴力机器。 但是跟你想的不一样,你可能以为我所说的暴力机器指的是压迫人民,帮助禁锢人民思想方面。 但实际上,中国古代的政府作为暴力机器更大方面的一个作用是: 敛财。 对,就是敛财。 中国一旦有了暴力机器,有了整个国家的军队。 那么就不可避免的就是整个中央政府想干嘛就干嘛,高度集权。 你可以看一看欧洲中世纪的法国是什么样子的。他和中国非常的像。 当中央政府可以高度敛财,那么就不可避免会损害商业的发展。而损害商业的发展,就难以发展出资本主义制度。难以进行再生产。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安分的心态。 结果呢,就是大家都争着去当官,而没有人发展生产。 因为大家知道钱财都在中央政府那里,中央政府可以直接进行敛财,并不需要像商业那么麻烦。而商业一旦遭到毁灭性打击,那就都玩完。但我进了中央政府,那我就可以吃一辈子饭,并且还可以随意敛财。 这对中国文化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也可以说是很大的影响。 然而欧洲的法国在整个欧洲分裂的情况下,是可以向其他地区学习到的东西的。 但中国是学不到的东西的。 在欧洲法国即使是高度的中央集权,也能和英国或者某些地区学习到重商主义等等思潮。 但中国就做不到,中国很大程度上只能靠着自我的革新 而这种革新在宋朝时期做到了。宋朝真正想到了藏富于民这个思潮。同时也有一些重商和发展经济的思潮。 同样的这种革新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当时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 可以说此时宋朝是仅仅跟随时代并领先时代的。 这大抵就是暴力机器的作用。 可以看到中国在这方面的确是走了一些弯路,但并没有受到很大影响。相反,中国在宋朝成功地扭转了这一局面。这是很多国家都会走的一个弯路。在欧洲,大多数国家没有非常强烈的武装力量,并且还有少数的极端特例,就比如说英国是没有任何的常备武装力量的,而仅仅的几个警察也是有一些人轮流担守,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没有强制力,保证可以随意敛财,因此英国是非常容易的发展出资本主义制度的,但是仍然有其他原因。 所以说中国在这方面并没有因此太过于落后他国。 相反中国部分的的领先优势,仍然保证自己走在前面。 而是什么带来的如此强力的暴力机器呢? 很明显就是大一统制度下的中国。
在大一统制度下,中国有很多优势,也有很多劣势。 可以说中国是如履薄冰啊。 中国是最早进入国家公有制的文明。整个国家不是皇帝一个人的东西,大部分情况下,只要不是像汉武帝这样对于成仙和权力有着绝对野心的人,中国的国家体制,只要保证皇帝的锦衣玉食。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由非贵物人担任国家各项制度的管理者。 然而这并不是好事,可以说它只是一个结果来看待。 他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中国人的文化和知识。 使得中国人在国家治理上掌握了过分的知识。 而同时期的欧洲啊,还停留在分封制这种烂大街的模型。 但是我为什么说是如履薄冰呢? 因为当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一定地步的时候。 国家强力的暴力机器也可能会成为整个国家的反噬。 中国这般大规模多次的武装叛乱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 一个不小心就会酿成像我上面所说的超级无敌大的武装叛乱。 欧洲没有这么庞大的武装叛乱,世界上更没有,只有东方能够看到。 假如是像欧洲那样几个国家一小块一小块的,那么中国将重回国家私有制时代。国王直接管理国家,并且几乎就是啥事他都管。 而且人才非常好选拔。 并且由于这块地方是自己的,那么每个国王都会尽心尽力的管理。诶,所以接下来我就要说,在中国大一统制度下,各层级官员他并非像国家私有制的国王那样对待自己的财产税国王那样像对待自己的财产似的那样管理。结果就是各级官员并不尽心尽力。 当然整体上的确是不尽心尽力。仍然有一些特殊情况是尽心尽力的。 并且呢,由于需要管理的人数过于众多,管理的地界过于辽阔,国家的官僚体制异常庞大,这样就很难不滋生腐败,很难不产生党派,党派和党派之间进行相互斗争已成常态。 这也是国家公有制的弊端。这也是大一统制度的弊端。 同样的大一统制度导致的高度中央集权太过为时尚早。 就好比一个婴儿去领导一群婴儿一样,你觉得他能领导好吗。 虽然对中国人来说也是一种锻炼和知识的积累。 但是对中国人的副作用显然也是相当大的。 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国家高度中央集权导致的思想控制。 代表的就是汉朝的儒家思想,宋朝的伦理纲常,元朝的文字狱,明朝的皇帝至上,清朝(我说名字你就知道干啥了吧) 这些思想控制,极大的限制中国人的发挥,最为重要的是对中国人的思想模式起到了极大的限制作用。 自此,中国人中很大一部分都变成了改革的掣肘。每次中国人中想要有人革新,但早已被思想禁锢的人哪会允许你做欺师灭祖之事,因此每次中国人革新时的思想不同于欧洲。欧洲一般来说每次革命都是大部分人已经觉醒,已经意识到革命的重要性。 而中国人每次改革的时候则是不断的争吵,不断的争斗,甚至需要付诸武力。这和国家暴力机器在我上面论述的那些话有很大的关联。中国人的改革,每一次都是有非常大的掣肘的。因为大家的思想水平都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很多天才班的改革家意识到了改革的必要性,当他们没有权利时,他们无权发言,等到他们受到重用的时候,却又会因为制度掣肘而改革失败,亦或者在自己下台后,又重新被那些思想不同的人再改回去。这样可以清楚的发现中国人改革是非常艰难的,改革失败的次数是非常多的。 很多时候必须要付诸于制度以外的方法,比如说,武力。通过武力物理消灭反对改革的阻碍,这样改革才可能有真正的效果。但是宿主武力很大程度上就破坏了制度,因此改革派可以诉诸武力,而守旧派当然也可以诉诸武力。大部分时期,守旧派的武力比改革是要强大的。因此就算通过制度外的手段,改革派依然是寸步难行。 中国在近代又或者是现在仍然使用高度集权体制的原因,在这方面也有脱不开的关系。 当一个王朝内部改革已经进行不下去的时候,那么外部就会强制你变革亦或者会成为你。代替你操作进行变革。 最典型的就是农民起义。但大部分农民起义都变成了贵族起义。为什么?因为人都需要领导的,当农民起义中底下的人发现上层人也不过是那个样子。那么底下的人就会不服,所以上级必须是贵族以压制下级。 并且往往这样起义才能够获得成功,这个起义是对文明有益的。 可以看一下明朝,明朝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没有贵族代表的起义军。结果呢,就是上下级,谁也不服谁,互相比拼军功。似乎一切又要变成了宋朝以前重武轻文的风气了。所以,就是朱元璋统一后,大开杀戮,的确是保护了新王朝,使新王朝开局比较稳定,但是对有知识有才华的文官,进行大开杀戮,不计后果的杀戮,对这个新王朝的风气,甚至是人才的培养,是极大的损失。 这就是明朝和其他朝代有很大不同的原因。它的土壤不一样,它的性质也有所改变。 但是还是那句话,就算被打断脊梁骨,养一养还能再养好。 谈到明朝,我们可以开始讲一讲关于科学考试对中国的影响。 科学考试自隋唐开始,他真正的作用其实就是为了维护国家统治。 隋唐开始,科举考试,还并不是平民主要的上升通道。 知道宋朝科举考试开始被大规模的用来选拔平民中的人才。 宋朝用错了。 很反常的,主流价值观都认为科学考试是中国的一大发明。(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但是科举考试却在后来的朝代被用错了。 科级考试从来不应该是用来选拔平民中的人才。为什么?因为如果有一个通道,可以直接凭借天赋,使得平民中的一些人进入国家体制进行管理的话。那么那些有天赋的人,通通都会被国家体制挖走,这样各行各业并没有得到足够的人才给养,长此以往,就会百业凋零。不过让人欣慰的是。在宋朝以后的任何朝代,科举考试在使用一段时间过后就会迅速关闭对平民的通道。表面上他仍然是在选拔人才,但实际上已经不再是从平民中选拔人才的道路了。 有人可能就会说,那如果这些有天赋的人进入国家体制内,整个国家不就会越来越好吗? 并非如此。如果一个国家没有精英阶层,那么带来的是什么?带来的是腐败和腐化。 也就是说一个国家之内要有一个阶层能够一直传承那些治国的知识,一直在国家体制内工作,一直积累经验。他们吃着国家的饭,自然就很难做出对国家有巨大危害的事情。 这些人自然就成了国家的定心丸,无论是在基层还是在高层。 而如果是阶层流动,如果是小范围的,自然不对国家体制进行冲击。但如果是大范围的。那很抱歉,必然性会导致一部分人腐化。然后形成新的精英阶层,最后再成为上面说的那样。 而科举体制,就是打破了这样的循环。不断的有大批的平民涌入国家管理体制,而精英阶层也害怕自己死后后代无力进入国家体制。这样的情况下就是国家体制内的每一个人都开始想尽办法搜刮民财,腐败问题自然成为一个国家的心病。但很抱歉的是,腐败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科举制度导致的。 就是科举制度的滥用导致的。 为何宋代仍然能在滥用的情况下,成为一个璀璨的朝代? 首先宋代的确是吃了滥用科举制度的后果。宋代自身的灭亡和这一点脱不开关系。并且宋代给后代开了一个很麻烦的头。后代都以为科举制度是一个好制度。因为以中国天朝上国的视角来看,这的确是一个好制度。但现在来看根本就不是。 另外宋朝重文义务的政策就导致整个王朝的人才可以说是人才济济。即使到了王朝中期,整个王国的凝聚心仍然是非常强大,人才仍然是非常之多。我可以肯定的说,宋朝的人才一定是非常非常多的。只不过在什么样的人手中,发挥出什么样的作用。宋朝是一个新兴的朝代,他还没有探索出能够利用这些人才的方法,能够对这些人才加以训练的方法。这不能怪宋朝,他太年轻了。 科技之都到了明清就成了八股文。这既是滥用,又选拔了一些弱智残废进入到国家体制中。这些人到国家体制中肯定是更不干人事的。但不得不说明朝嗯是在宋朝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不过也是瞎改,他使流程变得更标准化的,但是改的水平确实不怎么样,足以看出明朝他的水平也就是那个样子,他毕竟不是继承前一个朝代。 科举制度对于中国的文化一点很大影响就是大家都想当官。我在前面已经说了科举制度滥用的后果了。我又说明了国家机器敛财对于中国的影响有多大。 前几天我在饭店里见到一个新疆小伙,他说他要考中国公安大学,然后选调生说进入体制就是副县级,我在想什么时候副县级也这么容易了,我认为他可能记错了。但令我惊讶的是,连一个新疆小伙都在想着怎么当官,足以见得中国历史,对于整个中国人的文化,是有多么大的影响。 同样的有了通道,大家可以选择不去。西方人中对好人的定义就是,不想当官,不追求名利。而在东方恰恰不是这样。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 儒家 先讲一讲儒家。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看的儒家的书比较少,就我来看儒家的体系是非常的不合理的。等于说儒家如果作为一个宗教来看,他是不如佛教的。他并不完整,而且理论很少很少。可能我没有看过朱程理学的书。 但是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儒家之中,仍然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观点。而这些东西,于是教导大家如何保有道德,怎样成为一个君子般的人等等。仍然是教导大家向善的。儒家提倡积极入世,就使得许多有理想的青年人要谋求进入国家体制。这一点对中华文化也有非常大的影响。 儒家对中国人的思想进步可以说是非常的大了。重点不在于儒家说了什么,而在于他被汉帝这样的统治者利用了。 当儒家被推到政治的台面上,他就已经不再是儒家了。 他是思想禁锢的工具。 你现在所看到的儒家,都是统治者希望你看到的。儒家本来的面目已经不重要了。这一点又回到了我之前所说的大一统制度的问题。我在上面已经论述了很多,就不再赘述了。 对于古代世界封建王朝中。中国的地理环境是非常优越的。中国的农业因此也非常发达。人口众多。而且科学文化发展的都很快。很多人都说地理环境是限制中国在近代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我认为并不能算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因为你要知道,即使像英国那样的岛国,商业最不发达的地方,也能够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和开明的政治制度。所以说重点仍然不在地理环境,自然资源是否优越上。 我们观察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应该观察它为什么这些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会导致中国形成大一统王朝等等这些条件上。 夜已经很深了。我感觉我的状态已经很差了,再写就写不出来什么东西了。嗯,下一局我可能会写一部小说之类的,我非常想写一个人类群星闪耀时式的一个中国人的小说。我暂定的角色是曹髦,因为曹髦这个人,庶子出身,但是却极有才华,却一生不得志,一生都没有摆脱出司马家的掌控,最终的选择了轰轰烈烈的死亡作为自己生命的结束。是非常令人尊敬的一个中国人。 我常常说中华民族脊梁被打断了,但事实上。这些才是真正的中华民族,比我更能自称自己是中华民族的,而他们可能会死亡,但脊梁骨是不会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