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徐林:设计,从生活来,又回到生活去
成长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较之60后、70后,80后设计师经历了太多时代的变革,自由、开放的氛围给予了他们畅所欲言、自我表达的权利,曾经被父辈贴上的轻狂、高傲等等类似的标签也被逐一揭下来,不知不觉间80后设计师也逐渐扛起了中国设计发展的大旗。
本期人物
徐林
中国贸促会商业委员会创意设计中心理事会理事
上海国际设计周艺术指导
上海国际设计周联合策展人
山与空间设计创始人
喜欢一切充满挑战和新鲜的设计,喜欢将当下时尚、潮流元素融入作品当中,坚持理性构建,创新输出。多年设计历程,擅于从空间规划、配置、功能、文化、美学等方面综合思考,以富于变化的当代设计手法,推演出不同项目的创意呈现方式,精于酒吧设计、商业空间设计、民宿设计。
设计师徐林,会给人一种很特别的感觉,在他的身上我们仿佛能看到世代接替之下设计师最真实的状态,尚未被风格所束缚,无序中暗藏秩序,新潮的气息在设计中仍有迹可循。
室内设计的红利年代,我们到底是抓住了脑袋还是抓住了尾巴,无从考证。无论如何,每一个设计师面对的是1700多万的同行竞争,能做的只能是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平以及挖掘更多的市场机会,诗和远方只能藏在心里,砥砺前行。
“对设计确实是有不同阶段的看法,从最一开始工作的时候,做的是助理设计师的工作,每天想的事情是如何把效果图表现得漂亮,技术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施工图更迫于了解施工工艺。直到目前为止,我从事室内设计10年,我更多的思考是设计如何突破自己赢得市场竞争和需求,所以设计对于我来讲,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自己初衷的一种热爱和坚持,更是自己的一份事业,一种超前客户的预知服务。”徐林说道,一字一句掷地有声,都是这位设计师奋力上游的宣言。
很多人会把设计师“神化”,认为设计师都不是“一般人”。能信手拈来西方艺术理论,一张口就是东方意境美学,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倒背如流,柯布西耶、梵高、达芬奇仿佛昔日好友般熟悉。
其实,设计没有那么玄学。设计,应该说是:从生活来,又回到生活去。
“人间烟火”这个词应该是我对生活的现状和本质的感受吧,他真实的反应了我对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的真实感受,设计也源于真实的体验和感受”。在徐林看来,设计从来都不是那么的不食人烟,设计更多的是生活的必需品,每个人都应该能享受到设计的美好。
美不是必然存在的,而是生活中的不断发现和实践出来的。
每个人都是生活的美学家,对于设计师来说,能做的就是对生活多观察一分,对生活多热爱一分。
“我个人平时的爱好其实很广,但是呢,我不执迷于某一项,总结的一点是对新鲜事物比较有好奇心吧!甚至小到看到某些能够吸引我的注意点的花花草草我都忍不住拿出手机拍一张照,留着自己慢慢欣赏,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有趣的点融入的我的设计思想中去,我觉得我的灵感也是来源于此吧,是一个漫长的积累,不是突发其想,有帮助那是肯定的。”
按照徐林的说法,做好设计好像也不是一件难事,多观察多思考。但是这样来看,做好设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这个快餐时代,能做到观察入微,享受自己世界里的生活美学,维持干净的思想境界。
徐林是个活跃的设计师,凭借自己对于光、色彩、空间商业价值的洞察,他在酒吧设计领域有一定的造诣。
专注于商业空间设计领域,徐林清楚,空间设计是需要输出价值的。
首先,设计师需要有自己的设计语言,创意、个性,而且要有敏锐的商业嗅觉,特别是酒吧设计,空间的观赏性至关重要;其次,设计不是一次性产品,需要产生可持续性的价值,造型、色彩、灯光的应用极其讲究,商业空间的价值很大程度取决于空间传达出来的感觉,需要设计师有一定的美学功底,而且必须基于可持续的商业空间价值观上。
设计的道路艰难曲折、崎岖而漫长。的确,能坚持下来的都是胜利者。正如徐林说到的,设计价值的体现需要一个又一个的台阶,需要不断在项目中历练、积累、总结,这样才能登上更高的舞台,自己的设计价值才能真正影响到身边人,甚至是这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