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鲁迅的几篇文章,在教科书中下架,为什么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应

2023-03-16 15:26 作者:bili_3493092309076443  | 我要投稿

作为一个40岁的中年大叔来说,鲁迅的很多文章,对自己影响很深。比如《药》《少年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论雷峰塔的倒掉》《故乡》《藤野先生》《孔乙己》、《狂人日记》、《阿Q正传》都是中学时代必读必背的文章。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鲁迅先生的一些文章,纷纷在教科书中下架,多次引起轩然大波。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倒退”,也有人认为鲁迅的文章,淡出教育系统是一直悲哀。

可是小编认为,教育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一些东西有删减、有保留,反而是一种进步的表现。当然这里不是说,鲁迅先生的思想、文章,已经落伍,而是随着中国社会环境的变化,鲁迅先生的文章,现阶段的小学生、乃至中学生,理解起来已经十分的吃力。

就拿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记载的,捕鸟、何首乌、寻找蝉蜕、用苍蝇喂蚂蚁,这些事情对于我们这种40岁的人来说,还有那么一点贴边,对现在的小学生来说,甚至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让他们怎么理解文章想要表达的意思。

另外《药》中的人血馒头,现在的小孩子,除了感觉有点恶心之外,根本了解不了其中深层的含义。

因此小编认为,鲁迅文章被下架,正是一种进步的代表方式,鲁迅的文章,已经不能在被目前的小学生接受。等他们知识更全面,或者说对于中国的历史更加了解之后,在去看鲁迅的文章,才能体会其中的精髓所在。

我们再说一下教育的方向,

中小学教育,第一个需要关注的就是教材,教材的选择什么样的文章,可以说直接影响中学语文的教学方向。

面对现在多元化的世界,能够入选中学教材的文章,一定是文质兼美、内涵丰富,同时还要具有多样化风格,这样才能体现出文学的特制,才能多方面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再者语文学科有他的人文性属性,也就决定了他的多样性,这就要求中国的语文,不应该是一种思想单一,内容单一的纯粹的思想教学。而应该是综合人性、社会、从多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从鲁迅作品分析:

鲁迅作为一个伟大的作家,他的文学表现形式、作品的深刻性,主要是专注于民族的兴旺,用文字抨击民族的劣根性,从而唤醒民众的。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鲁迅是一个特例,他的独树一帜。他的思想不仅引领他的时代,也指引了当代,自然也会影响更深远的一代。没有人能够泯灭鲁迅的功绩,中国人自然也不会忘记这位民族的先驱。

从爱国主义教育上来讲,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鲁迅的文章,无可厚非。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除了鲁迅之外,中国还有一批优秀的作家。学生的教育也要与时俱进,不仅需要古达的文化传承,也需要现代的文化创新。对人性批判的同时,也需要对人性的赞美等等。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中学教材的改革势在必行,那么就会出现删除一些风格相似的、内容详尽的文章。鲁迅的文章,在中学教材中,占据的分量做大,那么适当的进行删减,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另外,每次教材改革,并不是之针对鲁迅的文章,比如2013年,鲁迅的《风筝》的删减,这也只是七篇文章之一而已。大家为什么会如此的敏感,无非就是对鲁迅的敬重之心,比其他的作者更重一些罢了。

现代的语文课,更加注重的其人文性。

每当读鲁迅文章,按照小编的年龄来说,都有一些不甚了解的地方。尤其是年少读书之时,并没有感觉鲁迅的文章到底有多伟大,反而感觉有些莫名其妙,难以理解。这些年逐渐地了解中国的近现代史,才慢慢地体会其中的意味。

简单而言,鲁迅的文章的政治性比较强。

《药》《祝福》《阿Q正传》中就有中国民族对辛亥革命不反思的批判。《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文学和出汗》《“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都具有很强的时代烙印,政治性太强了,甚至有人身攻击的成分。

总之一句话,鲁迅文章被删减,引起巨大的反响,一方面是民众对现行教材不满,另一方面就是对如何使用教材出现了误解。都以个人的思想,去片面的认识,去评价所造成的。

当时小编想表达的是,鲁迅的作品在教科书中多也好,少也好,最核心问题是我们如何利用好他们,发挥他们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并非越多越好。再好的文章,用不好也没有用。

说一句抬杠话,如果感觉鲁迅文章不应该被删减,那么要是教科书中全是鲁迅的文章,试想一下,大家又会是什么反应呢。


鲁迅的几篇文章,在教科书中下架,为什么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应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