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守着小卖部的阿婆

2023-06-13 03:52 作者:空寂已寞  | 我要投稿

如果你来到了凉山州彝族自治州宁南县,并路过白鹤滩大道时,你可能会看到一家诊所和一家小卖部紧挨在一起,它们分别是我父母和阿婆开的。而我所讲的故事便从这家小卖部说起。 其实,这家小卖部并不是阿婆开的第一家小卖部,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家小卖部是开相对遥远的放羊坪。我问她为什么要开的原因,她说这只是为了便利阿公帮忙给别人带东西。或许,这就是那个年代人们最质朴的表达爱意的方法吧。阿婆在放羊坪的那段时间里,特别喜欢在院子里种爸爸从幸福医院带回来的菊花。长势喜人,并且花朵又大又鲜艳。每当到了夜晚,阿婆总会拿出收音机给我爸和我幺叔听歌,又因为我阿婆是个大方的人。所以夜晚的小卖部总是热闹非凡。而在人群中也不乏有一些能歌善舞的彝族同胞,正是他们带来的达体舞,为日后她耕读学校的学生在冬运会文艺比赛赢得了第一名的节目提供了参考。当我问她这个小卖部对她来说意味着什么时,她说是给民众带来便利,并为我们这一大家子带来生活来源的地方。在讲完了小卖部的故事后,阿婆告诉我,有时间的话希望能带我们去放羊坪看原先的那个小卖部。据阿婆说,那里并没有荒废。可惜的是,阿婆的耕读学校确实荒废了,毕竟是建在更加偏远的茨竹坪,那里的人很早就搬走了,但我认为这是城镇化建设的必然结果。 阿婆的名字叫何恕钦,这个名字来源自她的外老祖,阿婆认为这是最好的名字,因为“恕”有宽恕他人之意,而“钦”又有钦差大臣和令人钦佩的意思,这应该是阿婆为何如此和蔼可亲并且受到许多人敬佩原因吧。阿婆的故乡在重庆,可她却没有想过回去。她告诉我,当时正处于国家困难时期,再加上重庆发生了三年旱灾,迫于生计,阿婆只好卖了房子并与1962年来到这里。即使来到这里的时候旱灾已经结束,但阿婆依旧没有想回去的念头,因为她的双亲早在1960年和1961年相继去世。重庆在阿婆的心里,虽然还是故乡,但已经没有了曾经的亲切感,而宁南俨然成了阿婆的第二故乡。这不由得让我想到曾经看到的一个问题:“你是什么时候不再牵挂家?”其中一个回答让我印象深刻:“当我的亲人们变成了一个个长方形盒子时,我便不再挂念家了,因为这时的家对于我来说,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我想,阿婆的内心想法和这个回答一样吧。 在来到宁南后,阿婆便在1964年创办了全县第一所耕读学校,并且担任校长。平时白天教一二年级学生,晚上教扫盲班。因为阿婆创办的学校在全凉山州都有取得名次,所以当时的县委书记以及其他领导都看中阿婆,并推荐阿婆去做县长。阿婆知道这件事后,既不愿意接受采访,也不就任县长,她只是说希望能做更多的好事,让领导们换其他人。可能正是这样的性格,才让人们如此敬重她吧。 儿时,在我阿公还在世的时候,两位长辈都经常坐在一起用“大脑壳”电视看电视剧。当时的我只是知道阿公是农民,阿婆是从大城市来的。所以我总会脑补他们相识并相爱的各种情景,但我在写这篇回忆录前特意问过阿婆,得到的答案却让我哭笑不得。因为他们的相识是经人介绍,也就是相亲。知道真相后,我心中的幻想顿时破灭。但仔细想想后就觉得挺正常,毕竟当时的社会条件可谈不了什么诗和远方,他们的相爱也只是为了相互照料彼此的生活。阿婆认为阿公和她的性格完全不同,阿公是个比较随性的人,在家里他并没有过多干预家里的事情,但同时也是讲原则和有些死板的人,在生产队工作的时候就只讲道理不通人情,而阿婆就与之相反,是个通情达理的人。不过对于这段婚姻,确实有不少人说闲话,这也正常,毕竟阶级地位摆在那里,便不过多讨论。虽然,阿公离世已经过了好几年,但一想起那时候的种种画面,还是会非常难过。这件事对于阿婆来说,除了难过,还有无奈。她知道阿公去世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盲目吃降压药,“你阿公活的愚昧,她不相信自己的身体,好几次他都说血压升高,但你爸测后血压是正常的,只是感冒。”这么告诉我。在阿公临终前的最后一段时光里,阿婆一直照顾阿公不吃不喝甚至不睡觉,直到阿公咽下最后一口气。当我爸和我幺叔知道消息后,都放下手头的工作赶到医院,护士告诉他们阿婆已经好几天没睡觉了。或许这才是真爱吧 。当我问阿婆是怎么走出阴影时,她只是答非所问地说了一句:“我嫁给你阿公后,没做过对不起他的事。”我当时并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或许我以后就知道了吧。 在询问阿婆这些事以后,说实话我其实挺惭愧的,因为我并没有想我阿婆那么高的政治觉悟,但我还是希望阿婆能够长命百岁。

守着小卖部的阿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