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防治秋幕毛虫: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美国白蛾又称美国白灯蛾、秋幕毛虫、秋毛虫、秋幕蛾,是一种食性杂、繁殖量大、适应性强、传播途径广、危害严重的世界性检疫害虫。该虫原产于北美洲,1979年在我国辽宁省发现。文献记录首见于于长义先生1993年的论著。鉴于外来入侵物种被发现总是“后知后觉”、具有隐秘的特点,实际上的美国白蛾传入我国可能更早得多。


美国白蛾。摄影:绿会融媒
生物防治(biological control)常指利用物种之间的关系,通过保护和利用自然界的天敌(如以虫治虫、以鸟治虫、以菌治虫、以菌抑菌等)、繁殖和释放优势天敌,来实现针对病虫害的绿色防控。较之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几乎没有污染,是当下国际上广泛提倡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能有效地“虫口夺粮”、保障生态安全,符合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要义。
燕长安在1985年,曾经记载了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繁殖方法和利用繁殖后的核型多角体病毒来防治美国白蛾。
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Hyphantria cune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HcNPV) 作为一种重要的病原微生物和生物杀虫剂,不仅具有专一性,对环境和人畜安全,不杀伤天敌等优点,而且能够在释放后在自然界长期存在并对害虫持续控制,在生产上值得因时因地加以推广应用;同时也能够解决我国城区无公害防治美国白蛾的难题。

美国白蛾。摄影:绿会融媒
我国每年病虫害给农业、林业带来重大破坏。过去长期以来,为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我国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往往治标不治本,而且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粮食安全和健康危害等问题令人担忧。据统计,全国单位面积化学农药用量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5~5.0倍,遭受农药残留污染的作物面积达12亿亩,严重威胁着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目前,我国绿色防控资金缺乏,绿色防控体系虚而不实。在我国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中,生物防治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假大空现象普遍存在,因防控资金缺乏、天敌工厂化生产技术及产能落后等,生物防治难以落实到位。
希望更多的生物防治能用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上:
在部署上,要形成生物资源有效利用的时空分布与技术布局。加大生物防治所需产品的工厂化生产,包括生物农药、天敌昆虫、理化技术和生产装备的研发。积极将实用技术进行应用与推广,建议国家要形成常态化支持。
在经费上,公共财政支出的每笔用于农林病虫害治理的项目或专项经费,要确保有不少于15%的比例(底线)用于生物防治研发及应用,并强制执行。
整理 | Littlejane(绿会生物防治工作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