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告别乏味,让设计工程企业文化“活”起来!

2023-07-20 14:56 作者:1m建筑学会  | 我要投稿


爱彼迎创始人布莱恩·切斯基曾经说过:“文化,是大家一起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共享的一种热情。”可见,企业文化传播的意义在于激活成员内心的热情。而“乏味”、“无聊”是目前大多数企业在做企业文化培训时难以突破的困境。

如果你是团队管理者或是创业公司创始人,想要知道如何打造更好的企业文化,带领成员全力以赴;亦或是公司的HR,想系统理解企业文化,更好地与员工沟通,顺利展开工作。蔡海鹏老师的《12堂课让你成为企业文化创新传播高手》都将是你的最佳选择!


▲前往公众号“1m建筑装饰沙龙”了解详情

从底层思维出发,再到聚焦性的实战策略,全方位系统讲解企业文化落地创新。突破困扰,告别乏味,让企业文化“活”起来!


本课程共包括以下版块:

版块一:从忘记目标开始

版块二:让内容自己说话

版块三:让培训课堂成为建构之场

版块四:让关键人群激活群体认知

版块五:用故事让文化的温度延伸

版块六:好故事需要的结构和逻辑

版块七:好故事内容需要好好讲

版块八:为好故事的传播插上翅膀

版块九:探寻办公环境的魔力基因

版块十:为文化触发寻找最好位置

版块十一:聚焦文化触发的四大元素

版块十二:激活文化之光的三个模型


下面介绍其中的部分内容,供大家参考。


PART 1:组织成员融合文化的三重焦虑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案例:微信第一自媒体咪蒙,曾经面试过一位员工,对该员工也颇为认可。但该员工只入职了一天,且没有打招呼便自行离职。之后,她请教人力资源顾问才得知缘由:入职时并没有给该员工颁发正式Offer和入职手册,也没有进行入职培训。

上述案例告诉我们: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是需要仪式感的。组织文化传播并非单向的认知传递宣贯,其底层意义在于解决组织成员融合文化的三重焦虑:

▲组织、员工的期望曲线


1. 生存焦虑

当新人加入一个陌生的组织时,首先面临的便是生存焦虑,如“担心自己能否和新环境很好地融入”等。颁发正式Offer、入职手册,进行入职培训等仪式,能让新员工感受到公司的重视,打破界限感。


2. 学习焦虑

当员工适应新组织后,迎来的便是第二重焦虑:学习焦虑。如何与周围同事更好地协作,如何用公司推崇的工作方法去更好地创造价值,以上都离不开学习的过程。


3. 价值焦虑

员工收获了良好的学习思维与方法,并较好地融入组织后,迎来的便是第三重焦虑:价值焦虑。此时,员工开始将关注点放到自身的个人价值实现上,亦或是思考如何为组织带来更大的贡献。


注:任何一个组织在面对新员工时,都希望员工能快速地适应团队,然后保持稳定输出,为团队创造价值。而新员工面对组织,则是希望有一个缓慢成长的过程,当适应组织后,再期待能够飞速发展,创造价值。但无论如何,其适应过程都需要跨越以上三重焦虑,它们也是员工和组织之间连接的实际曲线。


PART 2:让培训课堂成为建构之场

说到企业文化培训,大部分人脑海中呈现的场景便是:讲师在台上说了半天,学员丝毫没记住。企业文化培训若要起到效果,用九个字概括,便是“愿意听、听得懂、记得住”。下面将从“企业文化培训形式”、“企业文化培训引导OMG模型”两大方面展开介绍。


1. 企业文化培训形式

1)将理念与诠释、案例前置学习

在培训正式开始之前,提前将企业文化的相关资料发放给学员,让学员自行先学习1-2小时。此时学员对培训内容已经有了初步了解,正式上课时讲师再进行系统梳理,如此可有效节约时间,提升学习效率。


2)团队战:在主题体验中感知共性与个性

在课堂上安排一些与企业文化理念相匹配的主题体验,将团队成员分为各个小组,在资源、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考验团队成员如何通过沟通协作达成目标。其中,共性是指刚开始大多数成员,普遍不顾及团队目标等方面,个性是指在团队协作过程中没有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等。


3)辩论赛:在自由辩论中不断思考和求证

例如以“过去十年,价值观变了还是没变”为辩论主题,此处的价值观可以拓展延伸为“评价优秀员工的标准”、“关注优秀团队的标准”等,给大家自由发挥的空间。


4)研讨会:基于业务场景的思维碰撞与共识

研讨会不能毫无目的地讨论,要提供给学员业务场景。业务场景可以从常见的实际案例中提取,让学员代入其场景中的主人公去思考问题:“如果你是他,你会怎么做?”,最后将学员的观点引导到价值观的匹配上。


5)小课题:在实战场景中获取反馈与思考

培训不局限于当天上课,可以在培训结束后布置给学员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让学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独立思考,在实战场景中获取反馈与思考。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学员也会对价值观有进一步的深层次认识,更加理解企业文化价值观的核心与应用。


2. 企业文化培训引导OMG模型

首先无论是研讨会、辩论赛,还是小课题等培训形式,都需要通过行为观察表记录下来,其次再将行为观察中的共性与个性进行文化匹配,若出现与文化不匹配的反差,接下来要做的是去反思。其中,在行为观察和文化匹配阶段所用到的照片、视频、记录、研讨等,都会是触发物,最后再将其引导到企业文化系统上。


注:企业文化培训需要营造仪式感,包括开始之前的签到、小游戏,结束后的探讨交流与收获等行为必不可少,这些都是能触发学员的关键体验点。


PART 3:探寻办公环境的魔力基因

物化的传播载体,往往可以营造一个潜移默化的文化环境。物化传播,靠的不是某一个时间点,而是持续性的长周期的过程。因此,需要在一切可能带给组织成员触发的地方,留下可以即时性和持续性产生触发的企业文化物化元素。下面将从“身份感+认同感”、“重复性+辨识度”、“高频性+高覆盖”、“主题性+统一度”四个方面展开介绍。


1. 身份感+认同感

▲ 企业文化元素+大型外部建筑结构   

例如上述图片中,员工踏入公司,看到带有公司文化元素特征的大型外部建筑结构,强烈的身份认同感瞬间扑面而来。


2. 重复性+辨识度

▲爱彼迎墙画

传统公司墙上的标语大多是“顾客至上”四个大字,而上述图片中的爱彼迎公司,墙上挂的则是三张画,画中的人物都是在其平台上注册的房东。且画本身具有一定的观赏性,风格重复统一。房东象征着该企业意义重大的人物,其通过独特的视角巧妙地阐释了“顾客至上”的理念,远比传统意义上的标语有辨识度的多。


3. 高频性+高覆盖

▲走廊壁画

公司内部有很多物化载体,例如走廊旁,经常会看到旁边墙上带有企业文化元素的壁画;办公室摆放着企业的吉祥物玩偶;甚至每天使用的带有企业logo的笔和本子,都能让人耳濡目染。


4. 主题性+统一度


▲开放式讨论空间

主题性代表着公司向外传递时所侧重的文化,如主题性的健身房、会议室等。我们可以看到上述图片呈现的是开放式的讨论空间,旁边伴随的是放松式的吧台区。因此需要注意的是,公司内部的建筑空间需要保持风格的高度统一。


很多企业在物化传播的过程中,只注重传播途径的多样和新奇性,而忽视了根本目的。办公环境追求的并不是一味的美观,其真正目标应是让员工在舒适的办公环境中健康快乐,让工作更加富有成效。



以上便是今天所分享的内容,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下面留给大家一些思考题:


思考题

1、企业文化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2、企业文化故事的金字塔结构是什么?

3、办公室功能区如何营造轻松的文化氛围? 


课程推荐

如果您想要知道上述思考题的答案,并系统掌握企业文化落地创新的实战策略,建议您前往公众号“1m建筑装饰沙龙”观看蔡海鹏老师的《12堂课让你成为企业文化创新传播高手》课程。


讲师介绍

蔡海鹏,行诺加咨询创始人。国家高级企业文化师,Honda、饿了么、广发证券等多家企业特邀讲师。


  通过课程的学习,您可以收获:

1、企业文化落地创新底层思维;

2、聚焦性实战策略及适用模型;

3、丰富的案例分析,即学即用。


关注公众号“1m建筑装饰沙龙”,了解更多建筑、设计、材料、技术等优质内容。

告别乏味,让设计工程企业文化“活”起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