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星择日之相映原则

天星择日之相映原则(非原创)
「相映」的概念,是留傳已久的古老占星論法。從占星歷史來看,Kepler是一個關鍵性人物,他繼承了相映的古代論法,並在其基礎上,確立了「相位」關係。然而,後來的西方占星學演變,卻轉而捨棄相映,而完全以相位為主。這樣的演變,終於導致了占星論斷上的相位簡單化──依據形成什麼樣的相位,就用以推論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或依據相位的吉相位或凶相位,就用以推論事件的吉凶徵兆!就相映和相位來說,乃是兩種不同的概念。相映是屬於四度空間,訴求的是虛擬之宮位的彼此互動關係;行星的落入某一個宮位,可依據虛擬之宮位關係而影響到其他十一個宮位,但其中對一到三個宮位是特別具有影響力的。相位是屬於三度空間,訴求的是實際星體彼此間的角度關係;行星與行星的形成某種特定角度,象徵著彼此引力的互動,可透過此兩顆形成相位的行星,而推論出事件的徵象。
當一個事件發生時,倘若無法透過相位推論而取得合理的解釋,那麼是否足以說明相位論斷的可疑性?又如果相位真是如此的簡單應用,是否意味著命運的推論也是如此的簡單?再者,果真相位具有強大的推測解釋力,後來又何必發展出中點論法?我認為Kepler在確立相位論法時,其推論的基礎應該是奠定在相映上,而不是完全的捨棄相映!因為相映所隱含的宮位互動關係,是純屬於占星學的,不同於實際天文學上的行星角度關係。缺乏相映,針對形成空宮的宮位,將失去某些重要論斷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