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蒸汽城堡(4)过时的巨舰—丹东级战列舰

丹东级战列舰是法国海军所建造的6艘前无畏舰,6艘同级舰分别为丹东号、孔多塞号、伏尔泰号、狄德罗号、米拉波号、韦尼奥号,所有舰艇建于1907年至1911年间。尽管世界第一艘无畏舰无畏号在1906年便下水,但法国人仍坚持要将丹东级完工,这使得本级舰在开工时即性能明显落后于其他海权强国的主力舰,法国海军在其之后才开始研发法国首艘无畏舰—孤拔级战列舰。

法国议会针对新战列舰的最初讨论上,主要关注于法国如何在军备竞赛中避免技术落后,船舶的预计建造成本则较少关注,例如议会对英国无畏号战列舰使用的推进系统-帕森型蒸汽涡轮发动机特别感兴趣,这是由于当时此型号的发动机属于较创新地设计。法国海军在收到消息后于1906年5月派出一技术小组前往帕森工厂、造船厂、火炮工厂、巴尔与斯特劳德测距仪工厂等多处地点视察,并得出涡轮发动机的体积比三胀式蒸汽机小,但在航行时的油耗与提供功率上却比三胀式蒸汽机还要有效率,这在船舶低速航行时更加明显。法国海军部在7月份时决定为新战列舰采用涡轮发动机,然而三个月前海军船坞已收到前2艘订单。接着,加斯顿在8月3日提出305毫米45倍径1906年主炮的研究计划需求,并反驳海军部采用涡轮发动机的计划,使新战列舰建造案陷入更复杂的胶着状态。

为了摆脱困境,建造主任杜德布在10月6日要求海军部尽快做出决定,同时建议6艘新战列舰中,其中3艘使用三胀式蒸汽机,另3艘则采用涡轮机。杜德布特的提议考量到要采用四轴推进涡轮发动机就必须修改新战列舰的设计,加上当时法国国内还未有任何一家厂商能制造涡轮发动机,且涡轮发动机的制造成本比三胀式蒸汽机多3倍等状况下,他的提议有助于降低建造费用与缩短工程迟滞时间。尽管加斯顿倾向接受杜德布的建议,但在议会辩论后显示对所有6艘舰安装涡轮发动机的计划获得压倒性支持,因而推迟至12月才通过涡轮发动机的设计方案。6艘舰中的另4艘舰合同直至辩论结束后才于12月26日签订。此时,加斯顿推迟了新舰锅炉型号的决定。他在1907年4月派遣另一批技术小组前往巴布科克与威尔科克斯在英国的驻点,视察该公司的锅炉设计,但直到6艘舰皆已铺设龙骨后,加斯顿才于1908年6月3日决定采用法国制造的锅炉。

丹东级舰体全长146.6米、水线长度145米;舰宽25.8米,最大载重下吃水深度为8.44米,正常排水量为18,754公吨。舰上平时可容纳28名军官及824名船员,但在担任旗舰时可加大容纳人数至40名军官及875名船员。

丹东级战列舰的主要武器由4门305毫米45倍径1906年型主炮组成,这4门主炮配置在2座双联装炮塔内,而2座炮塔分别安装在前甲板与后甲板的船艛建筑上方。主炮最大仰角为12度,射程距离最远可达14,500米。使用的炮弹为440千克重的穿甲弹,其枪口初速780米每秒,每分钟射速可达1.5轮。每座炮塔的后侧可存放8发炮弹,炮弹的推进剂则存放在炮塔底部或炮塔顶部与燃烧室之间的空间。舰上平时存放75发炮弹,但若有多余空间则会再增加10发炮弹。舰上的次要武器由12门240毫米50倍径1902年型主炮,这12门炮配置在6座双联装炮塔内,每边船侧分别安装3座炮塔。副炮最大仰角为13度,使用的是240千克重的炮弹,射程距离最远可达14,000米,每分钟射速可达2轮。每座炮塔可存放12发炮弹与所需的36份推进剂。舰上为每门副炮的配备量为80发炮弹,但在最大容纳下,可为每门副炮配备100发炮弹。
为了抵抗前来袭击的鱼雷艇,丹东级装配一些小口径火炮来加强防御,包括16门75毫米口径施耐德1908年型火炮,这些火炮安装在船侧,炮管从无装甲区的射击孔上伸出向外。由于舰上的弹药升降筒运转速度较慢,当遇到弹药库内有3轮弹壳的状况时会变得难以处理,因此在靠近火炮的储物柜共存有576发炮弹。每门炮共配有400发炮弹,但最大可配备至430发。
舰上另安装10门哈奇开斯47毫米口径火炮,这些火炮以旋转炮配置方式安装在上层建筑,在射速上与75毫米口径火炮相当,但射程仅6,000米。每门炮附近的储存柜可存放36发炮弹,最多可以配备800发炮弹。

丹东级的装甲重量共6,725公吨,比前一型自由级的装甲重量多出1,200公吨。在前炮塔与后炮塔之间的水线装甲带最大厚度为250毫米,接着到艏艉则逐渐减至180毫米。装甲带由两层装甲板组成,高4.5米,覆盖船体两侧区域并往上延伸至主甲板,往下则延展至正常吃水线以下1.1米。下装甲甲板底部边缘的厚度大多在80至100毫米之间,上装甲甲板在船舯的厚度为220毫米,到两端则逐渐减至140毫米。装甲带装甲由80毫米的柚木支撑,整艘舰艇几乎皆受装甲带保护,只有船艉一侧无装甲保护。装甲带往船艉终止于一200毫米的横向水密舱壁;154毫米的前横向水密舱壁则连接前炮座侧面与装甲带。
主炮塔装甲厚度为正面340毫米,侧面260毫米,顶部由三层24毫米厚的低碳钢板组成。主炮座由246毫米厚的装甲保护,延展至上装甲甲板下方的区域则减少至66毫米。副炮塔装甲资讯为正面225毫米,侧面188毫米,顶部由三层17毫米厚的低碳钢板组成,副炮座侧面装甲厚度为154至148毫米。司令塔正面装甲厚度为266毫米,侧面为216毫米。从通讯管道射控中心之间的侧壁由200毫米厚的装甲保护,并向下与上防护甲板连接。
舰上共有2处防护甲板,分别为上防护甲板与下防护甲板,每一防护甲板由三层15毫米或16毫米厚的低碳钢板组成。下防护甲板为了与防鱼雷舱壁相连,此区域的装甲厚度从15毫米改为40毫米,并以弯曲形式与防鱼雷舱壁相连。防护甲板在船头一侧同时向下倾斜,制造成一类似斜面装甲的结构。为了加强水面下的防御,丹东级船体在水线以下侧面有2米的防雷鼓包。此防雷鼓包的舱壁由三层15毫米厚的装甲板组成,内有16间水密隔舱,其中12间通常是闲置状态,与锅炉房并排的4间舱室常被用作储存燃煤。

丹东级战列舰使用的是4组许可生产的帕森直驱式蒸汽涡轮发动机,每1组发动机驱动1组螺旋桨,所有发动机的动力皆由26台贝尔维尔式或尼克劳斯式锅炉提供。6艘同级舰中有3艘锅炉型号全为贝尔维尔式,另3艘全为尼克劳斯式。舰上将所有锅炉安置在2间大锅炉房,其中17台在前锅炉房,由前方3根烟囱统一向外排气,另外9台在后锅炉房,由后方1对烟囱向外排气。涡轮发动机位于船舯的3间隔舱中,介于前后2锅炉房之间。中央机舱的发动机驱动中螺旋桨轴,驱动外轴的发动机则在中央机舱两旁的舱室中。舰上的锅炉工作压力在18千克每平方厘米,可提供22,500匹轴马力,设计最大航速在19.25节,不过在海试时最大航速可达19.7至20.66节之间。但法国人后来发现尼克劳斯式锅炉不适合与涡轮发动机一起搭配使用,此款锅炉比贝尔维尔式还需消耗更多燃煤,在使用时容易产生大量的烟雾和火花,有时甚至会因燃烧不完全而产生火焰。
丹东级战列舰使用的火控系统是比当时法国国产还要先进的英制巴尔与斯特劳德叠像测距仪,1对2米的FQ型测距仪安装在司令塔顶部,每座炮塔上方另安装1.37米长的测距仪供炮塔指挥官使用。在安装射控系统前,舰上配备8台Ponthus&Therrode手操测距仪,这些仪器仰赖船员手动操作,使用时必须了解目标的桅杆高度和总长度,在整合至射控系统中需耗费多时。战争期间,舰上替换更精确的测距仪器。指挥塔上安装得是4.57米长的型号,每座炮塔顶部则更换成2米长的型号。
6艘丹东级战列舰的建造时程一再延宕,主要原因在于建造期间对原始设计进行500多处修改,加上加斯顿·汤姆森在重大决策上没有及时做出决定,导致在建造时,有时会因设计变动而不得不拆除已完成的部分来改进。另外还包括造船厂必要的基础设施短缺、部分零件交付时间过长、劳工短缺、海军造船厂坞缺乏建造船台等,如在布雷斯特兵工厂建造的丹东号即因船台问题,在船艏动工后4个月,船艉部分的工程才得以开工;米拉波号因缺少建造船台,必须等待瓦尔德克-卢梭号装甲巡洋舰下水后才得以建造。]6艘丹东级战列舰在1911年陆续服役于法国海军,并全分派至法国地中海舰队第一战斗分舰队,1913年5月至6月期间,所有丹东级战列舰随舰队参与海上演习。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6艘丹东级战列舰加入护航母队,该舰队由海军中将保罗·萧谢波拉指挥,旨在保护在法属北非与法国本土间往来的运输舰。在西地中海海域巡航或在护卫运输舰队期间,一部分的丹东级战列舰试图搜索德国戈本号战列巡洋舰与布雷斯劳号巡洋舰,但最终未能成功。1个多月后,除了米拉波号外,其舰皆在安提瓦里海战期间协助协约国舰队对抗奥匈帝国海军,并协助击沉泽塔号防护巡洋舰。所有丹东级战列舰在战时于奥特朗托海峡或达达尼尔海峡协防,防止德国海军,奥匈帝国海军,奥斯曼帝国海军舰队突破地中海防线。

除孔多塞号外,所有幸存的丹东级战列舰在1920年时转至二线作战单位。米拉波号在获救后并没有修复,而是转为废船并在几年后拆解。韦尼奥号性能状况不佳,转为靶舰数年后便拆解。伏尔泰号与狄德罗号在1920年代初期曾将水下防御现代化,随后转为训练舰至1930年代中期为止。孔多塞号分派至海峡分舰队,并同样在1920年代初期将水下防御现代化。改装完的孔多塞号转为训练舰,随后于1931年转为废船并在鱼雷学院充当仓库舰。维希法国时期,孔多塞号在法国舰队土伦自沉事件中被德军缴获,德军后来将该舰当作兵营船使用。1944年8月,德国人将孔多塞号凿沉,直到1945年9月才得已脱浅,最终于1949年时拆解。
丹东级生不逢时,她生错了时代,错过了前无畏舰的时代,而下一个时代也并不需要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