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后庭花》筝曲解构及配词小探
《玉树后庭花》乃清商乐代表曲目之一,传为陈后主所作。其谱见于《仁智要录》《三五要录》《怀中谱》等。
因时间精力等问题,笔者并未自行译谱及对比多谱,亦不曾严谨地对照他人译谱加以评点和修订。笔者主要参照“古乐寻踪”先生的《仁智要录》筝曲《玉树后庭花》译谱(见于“长清居士”所转载的视频【附篇】玉樹後庭花 (箏獨奏)),并部分参考了“雅乐沽客”刘涛先生的《三五要录》《怀中谱》的译谱编订(见视频《玉树后庭花》 ——《三五要录《怀中谱》日本雅乐古谱分析复原 midi)。可见,目前的译谱中,对《玉树后庭花》旋律的主体,基本已经取得一致;故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乐句的解构和分析。
注:对比不同谱,除了《仁智要录》,还需《三五要录》及《怀中谱》相互对照。其中重要的是《怀中谱》的笛子旋律,因为笛乐本身可能出现《白纻》一曲中与筝曲不同源之乐句的情况。对比不同的译谱版本,除却“古乐寻踪”先生和刘涛先生的译谱之外,为严谨起见尚应参考叶栋先生的译谱。
在分析问题之前,笔者要指出两点:第一,筝曲译谱因为有“推入”这个奏法的问题,译谱时候有译功能音(推弦改变音高以后应该当成什么音)也有译奏法音(即弦本身的音+奏法记号)的;第二,配词的原则是不拖腔的一字配一单位时值对一个音或两个音,拖腔之字两个时值对不超过四个音。因为我这是一个比较粗糙的版本而且用来对照配词,基本上以译功能音为主,演奏记号大多数省略,还有部分功能音和奏法的“说不明白”的问题,但不影响旋律性。至于词的配法,按照我的原则(类似《白纻》一曲的处理方式),和其他人的版本有相当的不同。此外,该曲单从乐曲的角度或可作太簇宫沙陀调;但依填词配唱时则完全不宜当作太簇宫来唱,而宜用越调(注意其中的C和G音)。

本曲用了句E1的一部分+句F开头;对照曲子的末尾(句E1+句F),这是明显的用结尾来充作前奏的手法。句F是本曲的终止核心,一共出现三次,处于被极度强调的状态:一次是开头,一次是中间(句E+F),一次是结尾。注意到句E和句E1有共同的核心音开头,以及衔接到句F的作用,则可断句E1是句E的变奏(也是取名为句E1的缘故)。
既然句F是被强调的终止核心,则其必有配词作用,以歌词的终止“玉树流光照后庭”尝试配之,音韵是可以配上的。这点可以确认。
再转回来观察本曲真正的开头句A,顺次走过句ABC,这些乐句没有重复而且互相之间区别大,乐理上是依次进行的关系。故可以顺畅地配歌词前三句。此处只需注意“新妆艳质”中间两字要联系筝曲的推入手法,用音按照音韵作呈递关系,不宜死板配筝曲原音。
句D前面部分易看出同“出帷含态”吻合,后面用了拖腔手法,乃至进行了旋律上的变奏(亦可能来自于本句的多人轮唱),配词时需要辨识这一点。句D末尾接句E开头是一个过门。
句E开头空去过门的两个时值,接配“妖姬脸似花~含露”,可以配上。但联系句E1的变奏,或许时代上更早的原曲里,本句有多种不同音高的唱法。
句F的配词不再多说。
句G部分属于间奏,这点十分明确。后面接的句E1或许能在唱词配“活”音的状态下配上“妖姬”一句,随后跟句F“玉树”一句,但根据《怀中谱》的笛乐风格,以作为不配词的变奏结尾为宜。
总结一下,即可得出《玉树后庭花》的词句同音乐的对应关系。注意到变奏的“笑相迎”可以改回没有变奏的部分;同时这半句,应当还有完全不拖腔的版本。无乐器的唱法如下图所示:

时间仓促,做的不严谨,细微之处或需改动。不过大差不差也就这样了,应该不会有致命缺陷。同样这个问题做精细了是可以写一篇论文的。将来再要做,那么一个是把谱子逐字弄精细,另一个是把配词的中古汉语读音对照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