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
概念:
DSM-5诊断体系指出,人格障碍是“明显偏离了个体文化背景预期的内心体验和行为的持久模式,是泛化和缺乏弹性的,起病于青少年或成年早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的稳定,并导致个体的痛苦或损害。”
A组人格障碍——古怪组人格障碍:
偏执型人格障碍:
临床特点: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患者毫无根据地怀疑别人,总认为别人要害他,其显著特点是猜疑和偏执。
心理上高度敏感,通常倾向从环境中寻找蛛丝马迹证明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地待遇,容易从别人无害地行为中找到隐藏的动机和特殊的意义。
把过失归罪于他人,自己不能为失败承担责任。
始于成年早期,男性多于女性。
他们常常是紧张的,无幽默感的,有攻击性的,好夸大。
发病率:
偏执型人格常常将困难归于社会的不公。
国外:美国第二次国家共病调查中,发病率为2.3%、美国国家酒精及相关疾病流行病学调查为4.4%。
国内:学者凌辉调查发现,在中国大学生中的阳性检出率为5.4%。
男性显著高于女性。
病因:
生物学观点:有精神分裂症家族史更容易患人格障碍。
心理学观点:有错误的基本假设“人性是恶意的”;强调人性阴暗的早期教养方式。
社会观点:弱势群体的发病率较高。
治疗:
没有任何证据能说明哪一种治疗方法能够显著改善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的生活。
分裂型人格障碍:
临床特点:
分裂型人格障碍的个体常常有一些古怪的观念。
他们会报告一些不寻常的感知经验,如错觉。
分裂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常倾向于怀疑和妄想,因此常常喃喃自语。
几乎不能表达情感,着装和行为也与众不同。
分裂型人格障碍患者以行为于社会隔绝为特征,一项前除性研究发现,他们倾向于被动和闲散,对批评非常敏感。
发病率:
国外:挪威0.6%、美国社区样本4.6%、美国国家酒精及相关疾病流行病学调查为3.9%。
国内:学者凌辉调查发现,阳性检出率为12.2%
男性高于女性,农村显著高于城市。
病因:
生物学观点:与精神分裂症基因有关;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身体特征及行为特点有共同点。
治疗:
行为治疗:训练社会技能和社交技巧,减少孤立和怀疑。
认知疗法:识别修正患者的不合理理念,教会患者以外界线索来评估情景。
药物治疗:
分裂样人格障碍:
临床特点:
分裂样人格障碍的特点和冷和怪。
怪:观念、行为和外貌装饰奇特,与众不同。
冷:对人、对己情感冷漠,明显缺乏人际关系,患者常常缺乏必要的社会关系,他们既没有欲望,也没有技能去与人交往,包括恋人,对他人的表扬和批评更是完全不在乎。
发病率:
0.4%-0.9%之间,男性高于女性。
国外:美国第二次国家共病调查中,发病率为4.9%、美国国家酒精及相关疾病流行病学调查为3.1%。
国内:学者凌辉调查发现,在中国大学生中的阳性检出率为1.2%,且没有显著差异。
病因:
生物学观点:有精神分裂症家族史;与精神分裂症的基因联系尚不清楚。
治疗:
很少主动就医,多因为情绪极端抑郁或遇到重大生活问题。
认知行为治疗:锻炼社会技能。
团体治疗:促进患者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建立社会系统,提高共情。
治疗效果不乐观。
B组人格障碍——戏剧化组人格障碍: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临床特点:
长期表现出动机不足的反社会行为。
缺乏道德感和对别人的责任感。
情感缺乏。
发病率:
2%-10%之间,男性高于女性,比例有上升趋势。
国内:台湾终生患病率为0.3。
病因:
生物学观点:遗传作用:神经生物作用(唤醒不足假说,无畏惧假说)。
心理学观点:精神分析观点:超我发展不完善;社会认知观点:认知结构的差异、压力事件作用。
社会学观点:缺乏家庭亲密性;父母关心照顾较少母亲过度保护;与周围人的信任关系。
治疗:
鉴别高危儿童,控制成人患者。
预防强于干预。
儿童期可以运用家庭治疗的方法,来培养、鼓励亲社会行为。
边缘型人格障碍:
临床特点:
情绪不稳定,短时间内会有极端愤怒变为极端抑郁。
行为冲动,表现为吸毒和自残。
自我意象不稳定(自我身份识别不清)。
缺乏稳定长久的人际关系,长期的空虚和无聊的状态。
发病率:
15%左右,占到了全部人格障碍的50%。
国外:美国流行病学的数据,平均发病率为1.6%,但可能高达5.9%。初级医疗服务环境中为6%,精神卫生门诊为10%,精神科住院病人中为20%。
国内:学者凌辉调查发现,在中国大学生中的阳性检出率为17.7%。
病因:
生物学观点:有情感障碍家族史;与情绪调节障碍有关。(前额叶、杏仁核、海马、前扣带回之间的联系以及相关神经递质)。
心理学观点:精神分析学派:母子关系失败;认知学派:错误或功能失调的认知图式、适应不良的核心信念。
治疗:
心理动力学疗法
辩证行为疗法
药物治疗
表演型人格障碍:
临床特点:
夸张的表达自己的情感,为了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在意他人的注意或赞美,但是一眼人际情感关系是,往往非常夸张和肤浅。
发病率:
1.3%-3%之间,女性高于男性。
国外:美国国家酒精及相关疾病流行病学调查为1.84%。
国内:学者凌辉调查发现,在中国大学生中的阳性检出率为27.6%,且不存在显著差异。
病因:
古希腊认为表演性人格障碍是“歇斯底里”的表现。
有观点认为,表演型人格障碍和反社会人格障碍是同一病症在不同性别上的体现。
治疗:
在认知上,帮助患者认识人际关系的问题。
在行为上,帮助患者建立适当的行为。
目前治疗效果没有经过评估。
自恋型人格障碍:
临床特点:
不合逻辑地夸大自己地重要性。
缺乏对其他人地敏感和同情。
发病率:
小于总人数地0.5%。
国内:学者凌辉调查发现,在中国大学生中的阳性检出率为14.5%,男性显著高于女性,这一结果有待商榷。
病因:
心理学观点:早期家庭教养环境。
社会学观点:社会变革、包括及时享乐主义的流行,个人主义,竞争意识和成功精神。
治疗:
相关研究非常有限,效果难以预期,一般以解决抑郁问题为主。
认知疗法改变患者不切实际的狂热、适应现实。
放松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接受批评。
帮助患者体验他人情感。
C组人格障碍——焦虑组人格障碍
回避型人格障碍:
临床特点:
回避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有强烈,无法克服的社交焦虑以及对拒绝的恐惧并因此背离社会。
自尊很低,拒接一切社交场合,无论是陌生人还是熟悉的人。
发病率:
国外:美国国家酒精及相关疾病流行病学调查为2.4%。
国内:学者凌辉调查发现,在中国大学生中的阳性检出率为9.8%。
病因:
生物学观点:与气质类型有关;对负面情绪刺激高度敏感的儿童易患。
心理学观点:家庭教养因素(父母的厌恶)
治疗:
系统脱敏法
复现疗法
认知疗法中的暴露治疗
依赖型人格障碍:
临床特点:
驯服、无助、寻求支持和指导。
对自己以及承担责任有不可克服的焦虑,通过求助他人来承担自己生活的绝大部分责任。
需要大量的陪伴、很不自信,认为自己是愚蠢和无助的。
发病率:
国外:占总人口的7%,女性多于男性。2001-2001美国国家酒精及相关疾病流行病学调查为0.49%。
国内:学者凌辉调查发现,在中国大学生中的阳性检出率为6.9%,女性稍高于男性。
病因:
心理学观点:家庭教养环境(过于保护或权威);精神分析:早期依恋关系形成不良。
治疗:
避免患者在咨访关系中产生依赖,帮助患者不断i加你独自做决定的自信。
强迫性人格障碍:
临床特点:
必须按照某种规则把事情做到“恰到好处”。
过分的谨小慎微、严格要求、完美主义以及内心有不安全感。
过分的标准使得病人对自己和别人都要求完美,因此很难达到自己的预期要求。
很难表达自己的情感,在别人眼中,往往是一本正经、严肃的、过分谨慎和守礼的。
发病率:
占总人口的1%左右。
国外:美国流行病学数据显示,为2.1%-7.9%之间。
国内:学者凌辉调查发现,在中国大学生中的阳性检出率为19.2%,男性稍高于女性。
病因:
心理学观点:儿童期父母的严厉惩罚;父母情感淡漠,对孩子要求苛刻。
治疗:
认知疗法、支持性心理治疗。
认知疗法:集中问题再来访者的认知功能失调、仪式性动作、负性情绪、人际交往和自我认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