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阅读】王德峰《今天我们为什么学国学》(1)

2023-06-21 14:32 作者:儒馬相道  | 我要投稿

【提问环节】


主持人:谢谢王老师,我们给大家留点时间跟王老师互动一下。

 

提问:王老师,听了你今天讲的,我直抒现在的感觉,就是热血沸腾。但是您今天讲了一大通国学,我们为什么要学国学,国学带给我们的崇高理想。但是在现在这个实用的时代,我还是想问一点实用的问题。例如说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可能不是哲学专业的,也不是文史哲专业的,比方说就是这些专业的,他想认真的学习国学,坦率地讲,各位在高中里面读过几篇古文、背过几首古诗,都有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但是面对国学这两个字眼的时候又会感到陌生感,您认为您所说的先秦思想,以及今后的程朱理学,以及王阳明、陆象山的东西,还有中国近代的(梁树银)他们的研究成果,您认为一个学习国学的人阅读的先后顺序是什么样的,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又是什么样的?

 

王:一个好问题,我们研究国学,这个研究二字恐怕就是做学术了,做学术肯定是少数人的事情,学术如果做得过分叫文字则,禅宗主张破文字则。做学术的人自己不懂,比如说做佛学研究的人不懂佛,这是完全可能的,他就是佛学,他不叫学佛,这种情况也会出现,但是他们也是有功劳的,因为他们至少帮我们把佛教经典文字理解上的障碍疏通了一下。比如说研究国学的其他一些人,研究儒家或者是道家经典的那些学者世世代代的努力,积累起来我们对这些本质文字理解上的障碍上的扫除,因为古汉语和现代汉语有相当大的差别,同一个字同一个词,在现代汉语当中是我们所熟悉的意思,在古籍当中上下文当中有另外的含义。找一个好的注释是可靠的,比如说中华书局出版的,那么就可以帮我们解决这件事情。这件事情不必大家自己去搞,一搞全中国全是国学研究者了,那是学术了,学术的作用是方便我们认道。认道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领悟的,那就是领会到,直接通过文本的阅读,而且千万别读白话文的翻译,因为白话文应用现代汉语,损失了原文的许多意义,重要的含义,所以我们自己读吧,如果说古汉语的功底比较好,借用于注释家的就少了。古汉语比较差的就借助那些比较可靠的文字,自己读原本这是最重要的,这是第一句话。

 

第二句话,我们读中国古代典籍和读黑格尔的逻辑学不是一回事,我刚刚说养心,养心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中国儒道佛的经典表达的事情不是一些知识性命题,也不要用逻辑推论去理解它,越这样做越走越远,你就在里面读自己的生命感受,读到多少算多少,有些话读不懂是因为你生命感受当中本来会少缺这一方面。缺这方面怎么办?背出来,背出来就可以了,背出来你将来会有的,因为你人生道路还长。所以每当我们在人生的某种崎岖当中,我们突然就领悟了《道德经》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庄子那句话是什么意思,孟子那句话是什么意思,你终于明白了。但是你不可能一开始就明白,你绝对不能把人文典籍当成一本科学教科书,按部就班的从第一章读到最后一章,第一章不读第二章不敢读,物理学是这样的,前面不懂后面根本不会懂的。但是千万别以为《道德经》也是这样的《道德经》从最后一句话也没关系,从最后一句话开始读也没问题,读懂了两三句就不得了,要真懂,不是什么理智上的理解,而是有领会了,和自己的生命感受贴切了,而且把自己的生命感受提升了,这叫懂了,这一懂你就受益终生了。假如《道德经》只懂了三句话,这三句话就是智慧了,你已经受用终生了。

 

各位,经典的阅读关系就是这样一种关系,整部《道德经》全懂,还了得?中国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你懂得一部,那你就要治两个天下?

 

什么叫懂和不懂,能不能给别人做一个明确的解释,上课一样,未必能上课就懂,未必不能上课就不懂,不是这样,只有一个标准,读出了喜悦,心中有愉悦。就像(钟山)先生讲的,本性人体一发动,给出此法则,就越喜悦于这个法则。你读经典的文字,你有喜悦了,你本心人体就发动了,你就叫懂了。读佛经有喜悦的,清净心就来了;读道家的经典有喜悦的,虚无而净之心的境界就来了;如果你读了五遍《金刚经》或者读了五遍《论语》从未有过喜悦,你肯定没懂过,不懂的。这就是唯一的标准。你读黑格尔的《逻辑学》永远读不出喜悦,因为它是锻炼头脑的,然后读黑格尔的《逻辑学》是我们催眠的最好办法,你如果睡不着觉,别慌,拿一本黑格尔的《逻辑学》看一看,保证你翻到第二页就睡着了。

 

提问:老师,您好!我想问一下,以前赵翼有一首诗,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我想问一下,为什么在中国迈入改革开放这几十年之后,中国文化只能学这方面的隐喻,始终无法让我们看到有这一类或者这一些的人才代表我们中国或者中国的哲学走出觉醒,走入一个繁盛的道路。

 

王:这些人才都到市场经济舞台上去领风骚去了,不是没有人才,现在人才都要到去思想文化界领风骚了。接下去,中国一个更大规模更深刻的波及中国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各个领域的思想运动即将到来。

 

提问:王老师,我是经济学的学生,刚刚您讲到吴敬琏先生说,国内现在有一些市场准入的问题,这些政治和经济问题,您觉得国学这当中可以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和作用?

 

王:国学到了王阳明那里就致良知,如果说国学就是这样的软弱,就期待着权贵资本良知出现,那不可能,广大人民、广大百姓最容易致良知,因为他们无相可着,自心清净心来,自心清净心来本心人体也可以随之发动,然后是非善恶之区分在内心深处自有天理在。人民是水,今天谁是不可再载之舟我就不明说了,永远相信这个道理,千古不变,水和舟的关系,总不能说权贵资本是水,人民是舟,他们人太少了。这是一个基本的回答,我们要有信心。

 

第二马克思的学说用来研究中国当下的社会矛盾根源是特别有帮助的,马克思的学说还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帮助我们语言、预想,不觉得未来中国的重大变化会朝哪一个方向走,所以马克思学说要研究,因为我们说儒家教我们温良恭俭让,大家前提还是要勇猛精进,圣人学以众人之心,众人之心是什么?一阴一阳谓之道。天道在众人的生命实践中......众人的生命实践你以为是和平的?不,冲突,那叫一阴一阳之谓道。然后把这个冲突展现出来,圣人领会了这个冲突必将有的方向。今天的圣人要有一点马克思的修养,要以儒家思想做根基,中国儒道佛的思想做根基,把马克思的思想来领会资本主义这个玩意儿究竟是什么,关于资本主义这个玩意儿说得最最清楚的,每个人超过马克思,我们要知己知彼,马克思让我们懂资本主义市场是怎么事情。马克思首先是世纪伟人,后来是千年伟人,这是西方学术界一致投票选举出来的,为什么这样?因为他们发觉迄今为止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资本世界,就资本主义的性质和最深刻的分析没有人超过马克思。我们既然面对资本主义,我们不是一味拒绝西学,西学当中有很多对我们具有重大的启发,包括海德格尔学说和马克思学说,因为他们是把本民族的现代性状况,那个资本主义现实的一个最深刻的自我批判,你看看他们怎么批判自己的,然后对我们面对同样他们交给我们的我们也看得很清楚。所以我们主张国学我要声明一句话,它不排斥西学,只是我们不把西学看成是我们的归宿。这是几个区分,梁树明先生说的那句话是非常对的,对于西方文化要全盘的承受,但改其过,改它的过。这是第一句话,梁树明是一个新儒家,但是他对西方文化是如此说的,要全盘承受,即使不承受也没办法,但是要改其过。第二句话,要把我们中国原有的态度,批评的重新拿出来,我们对国学也要批评的研究、批评的领会,因为我们的时代变了。所以中国有一句话,《诗经》当中有一句话,叫做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提问:王老师刚才又提到了佛学当中的相,我想跟您讨论一下,事物如果没有相我们如何来认识它,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我们在认识这个事物的时候我们怎样能不着相。第三点,我们认识了这个事物之后,着了相之后如何能破相。您最后又提到了海德格尔提出来的民族主义、国际主义,还有把根扎下,其实这里面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说我们认识一个问题要有一个立足点,而有了这个立足点之后,难免会使你的思维狭隘,或者说会使你的判断有一个固定的立场,有了这个固定的立场之后,肯定就不可能再全面的来看待这个问题了。我想问您,如何从狭隘中走出。

 

王:后面一个问题基本没听明白,前面一个问题你读《金刚经》就能够得到解答了。《金刚经》讲无相,但是他首先说有相,我相、众生相都有的,然后无我相、无众生相,然后又回到我相、众生相,这好像在兜圈子,大有道理。比方说在一个人需要你帮助的时候你伸出了援助之手,那叫布施,你如果没发现他需要帮助,没发现自己有能力帮助他,你就无相了,这个相还得着了,他正需要帮助,然后你是我,他是众生之一,这个我相、众生相就在了,所以你帮了他一把。帮完了以后道德上有满足感很对,但是不要有居高临下在帮他的感觉,这就叫着相了。帮的时候需要帮、应该帮,这对了,有相,你帮的时候无相,叫无相布施。为什么无相布施呢?我是一个地位很高的人,今天我看到一个贫贱的人急需帮助,我帮了他一把,心里很得意,你看毕竞我比他强,我比他高,我赐恩于他,一种施舍的感受,这叫着相。你肯定错了,为什么错了?不是道德上要求你搞清楚这个境界,而是你想想看,未来在某一个特殊的场合你又跟他相遇了,你还是比他高,他还是低,他是小贩你是教授,但是这个时候唯独这个小贩才能帮你这个教授的时候可能有吗?但他真帮了,当他帮你的时候他会着相吗?他肯定就无相了,他一着相他不帮了,反正你比我高,你教授还要我小贩帮吗?不需要的,他不着相才帮你的,他这个时候不再考虑小贩和教授的差别。当一个强者帮弱者的时候,强者以为自己比他强,当一个弱者帮强者的时候,弱者并没有认为自己比他强,他无相。所以无相布施绝非是佛经当中的虚妄之语,它是生活真谛,读佛经要读到真谛,为什么要无相布施。

 

王:做事情就要有相,但是心不要着相,事情有个轻重缓急,这肯定有相的,什么事情比什么事情缓,那总是有相,什么事情重要,什么事情次等重要,肯定有相。后来毛主席读《金刚经》很感慨地说了一句话,充满辩证法。他说比方说第一句话,我是赵不出,第二句话我不是赵不出,第三句话,我还是赵不出,这就是辩证法。

 

提问:三个小时时间就这么过去了,虽然今天还很寒冷,但是今天的讲座一方面让大家获得了温暖,同时也让大家获得了喜悦,我希望明天大家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到这儿来,再喜悦一次。

【阅读】王德峰《今天我们为什么学国学》(1)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