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花一现——吐蕃王朝

看过《天龙八部》的人对鸠摩智肯定很有印象,他作为小说中一个关键的人物,基本上整部小说中一大半的事都跟他有关。而他除了是一个武功高强的番僧外,另一个身份就是吐蕃的国师。但要说起吐蕃,肯定10个人里面8个人不太了解这个国家,剩下俩可能也只是知道名字,今天盘一盘吐蕃这个跟咱们相爱相杀多年的王朝。
吐蕃是唐朝事情在青藏高原地区兴起的一个王朝,这个王朝曾一度是东亚最强大的帝国。其最强盛的时期,这个王朝的版图囊括了整个中国西部地区。其兵锋更是远及中亚地区和印度地区。与同时期的大唐、回纥汗国和大食帝国争夺区域霸权。
关于吐蕃王朝崛起的原因,一般认为是四个方面。简单来说可以归纳为九个字。“天时、地利、人和”,再加上一个“运气好”。
先说天时,在隋唐时期,东亚处于暖季的时期,就连当时的东北也不例外。比如后来流放犯人的宁古塔,那时候基本上也是气候宜人,风景秀丽。由于当时的平均气温较高,雨水丰沛,气候湿润。这就使得吐蕃人有条件在西藏的河谷地带实行大规模的农耕。而农作物产量上升,又让吐蕃这个政权有充足的物质基础,进行各种上层建设以及军队的建设和训练。
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吐蕃控制的很多边缘地带大多是游牧部落,但其这个王朝的核心统治区却还是一个农耕文明。简单的说就是,吐蕃的崛起是农耕文明征服了游牧文明,然后让游牧民族给他们四处征战。但是一旦农业经济衰落了,整个吐蕃就会由内而外的崩溃。
下一个是地利,青藏高原现在来说都是一个相对闭塞的地理环境,现在上去都要老鼻子劲更别说当时, 所以客观来说吐蕃可以在不受外力影响下,从容不迫地吞并周围政权,然后积蓄实力。
接着是人和,从松赞干布的爷爷达布聂西开始,连续几代吐蕃赞普都保持了虚心求教,积极向上的一个姿态。同时期一些吐蕃的贵族也为吐蕃崛起做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正是在这些人的努力下,吐蕃才能从氏族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并夯实国家的执政基础,最后成为一个令人胆寒的强势帝国。
最后再来说一说这个运气好,每当吐蕃的扩张陷入困境时,周边政权和中原王朝总会一些“神助攻”。比如隋末唐初时,控制雅鲁藏布江北岸,实力要强于吐蕃的是苏毗政权,但因为当时发生发生了内乱被吐蕃趁虚而入。据史料记载,吐蕃鲸吞苏毗之后:“举国强援,军粮马匹,半出其中。”不仅版图扩大了数倍,还第一次拥有了辽阔的牧场。拥有牧场后,吐蕃得以从农耕为主,转为农牧兼营的国家,拥有了组建强大骑兵军团的客观能力。
说完了这一切,时间就到了唐太宗时期,吐蕃突然陷入内斗,苏毗与达波等纷纷叛起,各自独立。但不没过多久被松赞干布再次用再次武力征服。之后松赞干布将苏毗一部分奴隶主吸纳为吐蕃上层的新贵族。靠着这一手的操作收买了不少的人心,于是吐蕃顺理成章的将苏毗、达波诸部同化,就这样在松赞干布的努力下吐蕃终于正式统一了青藏高原地区。
后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苏毗都是吐蕃向四方扩张的前线基地,而苏毗军队是吐蕃武力扩张的先头部队。既然青藏高原已经统一,那接下来,吐蕃将目光放到了高原以外的地区了。
当时,在吐蕃的东北方向有一个实力不弱的吐谷浑。但还没等吐蕃对吐谷浑用兵,唐太宗就已经把吐谷浑打得元气大伤。这简直就是想睡觉了,有人递枕头。面对如此良机,松赞干布怎么可能坐视不理?
公元637年,趁着吐谷浑衰弱时期,唐军又忙着对付西突厥暂时无暇搭理吐蕃的时候,松赞干布随便找个了借口,就联合象雄等国,开始大举讨伐吐谷浑。面对如此大军,吐谷浑毫无抵抗能力,吐谷浑国王只得逃至唐朝境内避难。见吐谷浑王跑路,吐蕃继续追击,但这一追就到了大唐的境内了,于是吐蕃开始攻打唐朝的松州。于是,唐朝和吐蕃便爆发了史上的第一次军事冲突——松州之战。
这一战,唐军先败后胜,唐朝的松州都督韩威率军迎战,被吐蕃击败。随后,唐太宗派侯君集过去救援,大败吐蕃。战后,松赞干布发现唐朝的强盛,而且发现自己惹不起唐朝,便罢兵休战,转而与向唐朝请婚。
公元640年,为了安抚吐蕃,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和亲吐蕃。
之后十几年,由于双方的和亲关系,加之唐朝要全力对西突厥和辽东的高句丽,根本没工夫搭理吐蕃。于是松赞干布便趁着这个大好时机疯狂扩张,吞并了阿里地区的象雄政权,征服了今天的尼泊尔和印度北部的部分地区,并还在恒河北岸设立了军事据点。
这里需要特别说一下,虽然以武力征服尼泊尔和北印度之后,但吐蕃没有直接管辖这些区域,但每当吐蕃对外扩张,需要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时候,这些地区还是会提供支援。简单的说,那个时候的把吐蕃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青藏高原的政权了。而是一个本国人口超三百万,军事占领区的人口超过六百万。总人口近千万的大帝国。
公元650年,松赞干布去世。其孙芒松芒赞随即继位。由于当时,由于芒松芒赞年幼,因而国家大事便交由大相禄东赞负责。
而这个禄东赞又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所以在禄东赞摄政期间,吐蕃的国力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既然国内没啥事,实力又这么强,那剩下的自然就是对外扩张了。
公元663年,吐谷浑又发生了内乱,趁着这个机会禄东赞开始入侵吐谷浑。这一次和上次差不多,吐谷浑还是挡不住,吐谷浑王又一次跑到唐朝“旅游”去了。但是这次吐蕃不仅没走,反而禄东赞亲自到吐谷浑主政去了。而在禄东赞死后,其长子赞悉若担任大相,对吐谷浑继续实行同化政策。最终吐蕃用了七年时间消化并同化了吐谷浑,并以吐谷浑为跳板,开始染指唐朝的安西四镇。
公元670年,禄东赞的次子论钦陵率军入侵唐军控制的西域,一下攻陷了不少地方。而后,论钦陵又联合于阗的西突厥部落又攻陷了龟兹拔换城。后来,吐蕃又联合于阗攻陷龟兹,导致西域的唐军被迫收缩战线,不得不放弃安西四镇,面对这种局面唐军无奈的裁撤了于阗、焉耆、龟兹、疏勒四镇。这是吐蕃第一次在西域取得了重大胜利。
听闻吐蕃竟敢触犯大唐的底线利益,唐高宗顿时大怒,随即动了出兵的念头。但其实早在吐蕃吞并吐谷浑的时候,唐高宗就想出兵干涉。只是由于当时唐朝要消化刚吞并不久的高句丽、百济、西突厥,后方很不稳定,多线作战难度太大了,唐高宗才一直隐忍不发。
但现在不同了,吐蕃在西域已经开始立足了不说,还在煽动西突厥的弓月部、疏勒、龟兹一起反叛唐朝,面对这种情况唐高宗不再退让了。如果再退让,怕是唐朝在西域多年来的苦心经营会功亏一篑。
为了教训一下吐蕃同时再遏制一下它那不断上升的国力,高宗任命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开始调动大军,以护送吐谷浑王回国为借口,对吐蕃正式开战。
薛仁贵大家基本都知道我就不多说了,但薛仁贵的这个官职还是需要说一下的,因为当时的“逻娑”就是今天的拉萨,从这个名上看唐高宗估计有一举剿灭吐蕃的想法。
吐蕃方面很快就得到情报了,随后立即调集数十万军队迎战。并在青海湖南面的大非川设下埋伏,打败了孤军冒进的唐军郭待封部。
这一战吐蕃打破唐军野战不败的神话,彻底从一个不起眼的边陲政权,一跃成为能与唐朝分庭抗礼的西部豪强。而唐朝则因为野战不败神话被打破,一些依附唐朝的政权开始有了小动作,很多唐军兵力薄弱的边疆地区,开始爆发了反对唐朝统治的叛乱。为了平定边疆地区的叛乱,唐高宗不得不进一步收缩防线,放弃次要区域,开始集中兵力。
公元675年,唐军用了五年时间,彻底搞定了后方的一些列问题之后,开始对西域再次用兵,并在于阗国王的策应下,驱逐了西域的吐蕃军,恢复了对安西四镇的控制权。次年,为了报复唐朝,论钦陵联合西突厥同时在西域、河陇两个战略方向发起进攻。其中,论钦陵指挥吐蕃军,主攻河陇地区。他的哥哥赞悉若则亲赴西域,配合西突厥围攻安西四镇。
唐高宗知悉后,急命周王李显(这哥们就是后来的唐中宗)和相王李轮(这哥们是后来唐睿宗)带兵抵御。虽然声势浩大,但是有个致命伤,那就是这哥俩都不会打仗。到了前线后,俩人都避战不出,任由吐蕃军劫掠。
就在这眼瞅着唐军的防线要崩溃的时候,犹如神助一般吐蕃赞普芒松芒赞突然去世了。赞悉若和论钦陵要赶回去拥立新君,巩固地位,于是就匆匆撤军了,唐朝这才侥幸免于一劫。
之后,为了彻底打掉吐蕃这个祸患,同时也为了一雪前耻。唐高宗颁布《举猛士诏》,招募臂力过人和弓马娴熟的勇士入军。最终调集了18万精锐,开赴前线,“青海之战”爆发。
此战,唐朝准备充分,而且唐军前期进展也是比较顺利的。但关键时刻主将李敬玄指挥失误,导致唐军在发动总攻的时候,又被论钦陵击败。出征时的十几万唐军精锐,在溃逃中损失过半。
这次大败后,唐朝再次被迫由攻转守,双方再次转换形势,吐蕃那边又开启了对唐朝新一轮的攻势。
不过,虽然双方的攻守易势后,吐蕃那边也没捞到什么好处。先后在良非川和白水涧,被唐军打得大败。其实这也可以看出,前期战争的时候,唐朝和吐蕃都各有各的主场优势。基本都是谁先进攻,谁先吃亏。唐朝被吐蕃打败了很多次,吐蕃也被唐朝打败了很多次。双方就这样维持了十余年,谁也干不掉谁,一直到武则天时期。
公元696年,武则天结束了朝廷内清洗工作,牢牢坐稳了位置,但问题是这次清洗完唐朝能打硬仗的老将也没几个了。趁这个机会论钦陵(这哥们说实话也是活的够长)率吐蕃大军进犯河西地区,武则天令王孝杰和娄师德率十余万率军应战,“素罗汗山之战”爆发。
过程我就不说了。结果唐军再次被打败,损失惨重。而这战后,吐蕃军乘胜兵进凉州。大有吞并河西走廊的意思。眼看着河西即将危在旦夕,武则天突然想起来了自己最会玩的手段,既然战场上打不过,那就战场外把你作了吧,于是开始使离间计。
不久后,关于论钦陵功高震主、什么论钦陵可能会谋朝篡位的谣言开始在吐蕃国内迅速传播开来。而且这些消息很快传到赞普赤都松赞耳中后,他很怀疑这些事情的真伪不说,而且这些话让他心里感觉是真的不舒服,于是就找了个理由将论钦陵从前线调了回来。
这一晃就到了第二年,赤都松赞越来越觉得不对劲,于是利用反对论钦陵的吐蕃贵族,杀了论钦陵一家老小。就这样吐蕃王朝的第一名将就这么稀里糊涂的被自己的老大干掉了。虽然是离间计但这多少也跟吐蕃内部的权力斗争有关,而且这场内部的高层内斗,虽然赞普赤都松赞巩固了地位,将威胁自己地位的权臣家族铲除,强化了自己的王权,但这对于整个吐蕃来说,是不利的。因为仗还没打完,而剩下的将领论军事素质和经验,没有一个人能与论钦陵比肩,而赤都松赞本人更不会打仗了。所以论钦陵的死,对于整个战局来说是个转折点,让吐蕃与唐朝的战争局面又一次发生倒转。
就这样一晃唐朝又到了唐玄宗事情,在李隆基的精心治理下,君臣上下一心,国强民富,唐朝的国力达到巅峰,军事上也是把吐蕃按在地上打的。为了扭转颓势,吐蕃拉拢突厥、大食,夹击唐朝,但这并没有什么卵用。
公元753年,吐蕃在哥舒翰、高仙芝、封常清等名将打击下,败相已露。而唐军经历数十年的战争,不但解除了吐蕃对河西走廊和西域的威胁,还将国界推进到青海湖与黄河河曲以西,掌握了灭亡吐蕃的主动权。
公元755年,一直在强化集权,又一边改革内政,同时又战屡败的赤德祖赞终于被自己的心腹杀了。眼瞅着吐蕃又要开始内乱,形势对唐朝一片大好之时,准备一举拿下吐蕃的时候,这一年唐朝这发生了大事,而且还是很大的事,一场改变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叛乱爆发了,这就是安史之乱。
公元756年,为了打败安禄山,唐玄宗从河西、陇右抽掉了十余万精兵奔赴潼关守卫长安。可是在接下来的灵宝之战中,因为朝廷内部的各种微操导致这些在西北屡战屡胜的唐军精兵,被叛军全歼。大战结束后,唐玄宗逃离长安,太子李亨在马嵬驿与玄宗分道扬镳,跑到灵宝继位,是为唐肃宗。(PS:安史之乱这段历史时间跨度长,影响极大,内容也较多,以后有机会我再细说)。
在灵宝期间,唐肃宗为了镇压叛军,与回纥达成合作。按照协议,回纥出兵协助唐军平叛。唐朝为了表示诚意,把河西与陇右的剩余精锐部队全部调往东线平叛。就这样,唐朝在河西、陇右地区,几乎就是不设防状态了。
吐蕃这边执政的是西藏历史上执政能力仅次于松赞干布的赤松德赞。他执政之后,迅速平息了吐蕃内乱,还任用了大批人才强化内政,使得吐蕃势力迅速回复。
公元763年,见唐朝西北空虚,赤松德赞调集大军猛攻陇右和关中。而当时的唐朝,执政的是唐代宗(没错,唐肃宗已经死了),他当时正忙着全力绞杀史朝义,而且宦官程元振又故意隐瞒不报,所以唐代宗根本不知道吐蕃大举东进的消息。于是,吐蕃轻而易举就打到了邠州(今陕西彬州)。接着又轻而易举就攻占了长安。长安的又一次沦陷,而这次的沦陷也是一个标志,标志着唐朝与吐蕃的战争进入了唐朝单方面挨揍的阶段。
此后三十几年,吐蕃慢慢鲸吞河西、陇右和西域。并且年年都要侵扰关中,导致长安城每一年的秋天都要戒严。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赤松德赞去世(这段历史的一些细节可以去看我之前写的关于西域史的文章和唐后期的文章)。
在赤松德赞的治理下吐蕃似乎在逐渐往当年强盛时期的状态回复,如果一直这样可能历史真的会改写,但这位贤明的赞普,确实是个有能力的人,军政成就非常好。但是,他有个很致命的缺陷,就是过于崇佛,而这个缺陷也直接打破了吐蕃内部的派系平衡,这也为吐蕃后来的分裂,埋下了祸根。
在当时的吐蕃原本是只有苯教的,基本是一家独大,当时松赞干布为了制衡苯教,这才将佛教引入。佛教在引入吐蕃之后,确实有效地制衡了苯教势力,而且两股势力也是均衡的发展。但随着赤松德赞因为个人原因不断的抬高佛教地位,任命僧侣为大相后,原本两个派系之间平衡就被打破了。佛教开始凌驾于苯教之上,这让苯教势力对佛教和崇佛的赞普非常不满,内斗的隐患和宗教干政的影子开始浮出水面,但是基本都是后话了。
不管咋说当时的吐蕃就是将唐朝按在地上打。面对严峻的局面,唐朝使出了老祖宗的法子——远交近攻之计(古人的智慧真棒啊!),开始结好回纥、南诏、大食等一批国家,开始对吐蕃进行围攻。
这真是典型的风水轮流转。之前唐朝强盛的时候,各国眼中的魔王,在出现危机的时候这些国家自发地联起手来夹击唐朝。现在吐蕃强了,成了新的魔王,大家又开始自发地联手夹击吐蕃。但不管咋说这个计策是比较成功的。
南诏在唐朝拉拢下,与吐蕃翻脸。回纥和吐蕃为了争夺西域,本来就有矛盾,但又对吐蕃无可奈何。就这样强大的吐蕃在各国军队的不断夹击下,军队疲于奔命,经济也因为战争的原因而受到严重拖累。
公元810年,迫于各种压力,吐蕃暂停了对唐朝的攻势。开始专心对付回纥和大食。
公元821年,赤祖德赞(没错,吐蕃换人了,赤松德赞已经死了,接任的是他儿子)干脆遣使到长安求和去了,希望两家能罢兵休战。这就是著名的“长庆会盟”。与唐朝罢兵之后,吐蕃直接扭头就开始对回纥用兵。驱逐了天山以南的回纥势力,将今天内蒙西部的大片地区,尽数收入版图。这个时期的吐蕃版图是历史的巅峰。真的是巅峰,但这一切也仅仅是回光返照罢了,因为刚刚提到的内斗已经开始出现了。
当时吐蕃内的佛教,先是斗败了苯教,而后又将汉传佛教(禅宗)赶了出去,形成了一家独大的局面。当时为了推广佛教,很多赞普都出台了一些相关的优惠政策,如规定寺产可以免征税,僧侣可以不服摇役,不取租庸。
但到了赤祖德赞执政时,他又出台了一些更过分的规定,比如辱骂僧人者,要被割舌头;对僧侣指指点点,要被砍手指;对僧侣怒目而视,要挖眼睛。如此夸张的法令,必然要遭到吐蕃国内反佛教势力的反扑。
公元841年,赤祖德赞在迅游期间,被反对佛教的贵族杀害。之后,他的弟弟朗达玛继位。朗达玛上台后,其政策与赤祖德赞相反,他相当讨厌佛教,于是开始大规模的灭佛,这就让许多佛教徒不能忍了。于是,朗达玛继位才一年,就被佛教徒用暗箭射杀了。随着朗达玛的死,吐蕃国家内部的各种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在这之后的吐蕃历史,就与历代中原王朝灭亡前的局面没什么区别了。
公元842年,吐蕃国内形成了两个王权政治集团,这两个集团互相攻击,内耗不断。趁着这个时机,沙州人张议潮发动了大起义,河西汉人群起响应。起义军很快占领了沙州。紧接着张议潮又派兵陆续攻取瓜、伊等十州。令河西、陇右地区在时隔多年后,又重新归附于唐朝。
随着河西、陇右重归唐朝,吐蕃国内的形势变的更加不堪。很多之前臣服于吐蕃的民族,和一些包括吐蕃国内的底层人民和奴隶,相继发动推翻贵族统治的起义。这些起义来势汹汹,很快就席卷了整个吐蕃。吐蕃的奴隶起义军甚至攻陷了拉萨,把除了松赞干布外的历代吐蕃赞普的坟都给掘了个遍。
受奴隶起义影响,两个混战的吐蕃王系各自逃命,散落各地,又分裂成了四个王系:吐蕃拉萨王系、阿里王系(古格王朝)、亚泽王系和雅隆觉阿王系,就这样曾经强大一时的吐蕃王朝犹如流星一般消失了。到了宋朝,随着天气转冷(宋朝时为小冰河时期),西藏河谷农业受重挫。吐蕃就此一蹶不振,从此再也未能崛起。